《春遊曲》——長孫皇后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艷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簷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這是一首關於「春遊」的詩歌,但又與一般的春遊詩不太一樣,表面寫景,實際卻是寫人,而這被她盛讚的美人也正是作者自己。詩人運用擬人的手法,將美景、美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營造了一場靈動唯美的視覺饗宴。
透過這首詩,我們看到了一個自信、美麗、生動、嬌美的女子,或嫵媚,或靈黠,或蘭心蕙質,或端秀從容……這這樣的一個女人,出現在了唐朝的初期。她就是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
「龍」與「鳳」的完美結合
長孫氏出生在何南洛陽,小名觀音婢,她的父親長孫晟在隋朝時官拜右曉衛將軍,文武雙全、善騎射、深得隋帝信任;母親乃隋朝揚州刺史高敬德之女,自幼便知書達理,以文明禮教、美醜善惡的標準來修身行事,並且生得美貌端莊。
這樣兩個人結合在一起後,便生下了更完美的長孫氏,以至於當長孫氏逐漸長大後,雖然提親者甚眾,卻無人能合長孫晟夫婦之意。在他們心中,長孫氏將來一定會成為人中之鳳,當然不可草率許人,嫁人當嫁當世之英豪。而這個英豪,在不久之後便出現了。
長孫晟過世得早,長孫氏同父異母的兄長長孫安業為人十分霸道,他認為自己是一家之主,便將長孫氏等幾個親人趕出了家門。無奈之下,這幾個人只得去投奔親人高土廉。雖然這一變故為長孫氏的生活增添了一些磨難,但正因為這一變故,促成了她與李世民的一段姻緣。
北週時武帝的外甥女實氏也是個不尋常的女子,她自小就對世事見識非凡,當時便引起了長孫氏伯父長孫熾的注意。奇女子當然要嫁一個當世豪傑,於是便選中了殿內少監唐公李淵作為夫君。二人共生有四男一女,兩人的出眾之處卻多半都集中在了二子李世民身上。有長孫熾的推薦,加上在隋朝任治禮部的高士廉的刻意觀察,他們發現這個李世民果然才氣縱橫、長相英俊、文武雙全。與長孫氏正是絕配!
於是,長孫家便向李家提親,兩家一拍即合。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李世民與長孫氏正式結合。天賜姻緣,正應郎才女貌,不但兩家家長十分歡喜,他們兩人也是異常滿意。這一對龍鳳男女鑄就了後來的一番宏偉基業。
不久後,李淵在晉陽正式起義了!面對隋朝的暴政,各地紛紛造反,但李淵的軍隊無疑是其中最為強大的。身為李淵最得力的助手,李世民時常在外領兵打仗,很少有機會回家與親人團聚。長孫氏便只好在家中與婆婆竇氏、小姑及幾個弟媳相處。她的知書達理、學識淵博在眾媳婦中非常突出,讓竇氏異常喜愛,婆娘二人相處得甚為融洽。
無形中,竇氏對李世民的偏好也逐日增加。同時,長孫氏也極力與李淵的妻妾拉近關係,取得了她們的好感,爭取到了家族裡面的人心。她這麼做或許只是她的心地善良、賢惠一面的寫照,但卻在無形中促成了一種政治策略的實施。這也為後來李世民在家族內戰中獲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武德元年(618年),李淵正式建立唐朝,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長孫氏為王妃。李世民的母親竇氏去世後,後宮便混亂不堪,而李建成雖貴為太子,卻在文韜武略上都要遠遜於李世民,所以他非常嫉妒世民的才華,認為李世民的存在是對自己太子之位的最大威脅,便時常想辦法對付他,欲除去這個眼中釘;同時,李淵的第四子李元吉雖然本事平平,志向卻不小。也在覬覦這個太子之位。於是,一場兄弟間的鬥爭便不可避免地上演了。
面對這種錯綜複雜的局面,長孫氏在宮中以她非凡的才華不斷地處理著與眾人的關係,同時,她做人的端正態度也給大家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李淵也看得出來,幾個兒子中數世民最具才能,同時他也對長孫氏有著非常強烈的好感,心中也在盤算著是否另立太子之事。只是另立太子事關重大,一旦為之會有諸多影響,所以才遲遲未決。
而李建成與李元吉二人雖然也有爭端,但他們知道李世民是最大的障礙,便結成聯盟,欲想辦法盡快除去李世民這個共同的敵人。於是。李世民在家中不斷遭遇危機,好在幾次下來都僥倖保住了性命。李世民終於決定狠下心來,因為他知道,自己若再顧及兄弟之情,遲早會被這兩個兄弟所害。不久之後,一個大膽的決定在他的心中悄悄誕生。
李世民終於把自己的才能第一次對準了自己的兄弟!他與長孫氏之兄長孫無忌秘密進行了會晤,共同商議計劃,然後決定發動“玄武門兵變”,正式對兩個兄弟動手。而一向溫柔純善的長孫氏卻一反平時柔弱的樣子,非常英武地鼓勵眾將士奮勇拼殺,眾將士無不精神振奇,誓要成功。
於是,一場兄弟間的決戰便在玄武門正式開始了。李建成與李元吉才能就遜於李世民,加上這是李世民一手策劃的兵變,兩人當然不是對手。在這場決戰中,兩人最終死在了李世民的手中。
為了免除後顧之憂,李世民將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兒子也全詛殺。手段雖狠,卻也是被逼出來的,所以在歷史上,許多人往往更願意原諒李世民這一殘忍的行為。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正式登基,即歷史上聲名顯赫的太宗皇帝;長孫氏也正式成為皇后。
在李世民從秦王到太宗皇帝的過程中,雖然他的雄才大略起到了關鍵作用,但長孫氏在其中也是功不可沒。她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上能夠把握得當,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也顯得非常突出。這都為李世民的成功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卓越的後官管理
太宗登基不久,長孫皇后便初步展現了她的才華。她只是向太宗提了一個建議,便讓太宗皇帝的美名立時傳遍朝野。
李淵雖乃一雄才之人,但卻有些好色,自登基後,後宮女子無數,全部歸李淵一人所有。太宗繼位後,後宮便成了長孫皇后的天下。她發現宮女甚多,而且大部分都是隋朝時的宮女,被留到了現在。這些女子剛被選進宮時一個個年輕貌美,而如今多數已步入中年。她知道若如此下去,這些女子必會面對深宮內院,終老此生。
於是,她第二天便向太宗反映了這些情況,同時提議,這些宮女年紀都已不小,與其讓這些宮女在宮中苦悶下去直到終老,不如為一善事,讓有親人的領回家去,並且附贈一些金銀;沒有親人的選擇善良人家,與其婚配,朝延給予資助。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讓這些宮女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而且還可以讓百姓更加擁護朝廷。
太宗聽了長孫皇后的話後,驚喜於夫人的這個提議,第二日便依皇后之言下詔。
此詔一出,轟動極大。後宮女子歡聲一片,齊呼萬歲。於是,依照太宗的詔令,一下子有三千多名宮女被放出官,過著了自由幸福的生活。
未多久,全國上下一致稱讚太宗乃聖明之主。太宗聖明確實不假,但這個提議卻出自長孫皇后。由此可見,長孫皇后的善良與思想都比較突出,這也是太宗在後來的政務中不斷取得佳績的一個重要原因。
長孫皇后在後宮生活的管理上可謂是起到了表率作用。她深知,戰亂結束沒多久。百姓生活尚未穩定。她便建議丈夫時時刻刻保持謙恭、節儉的生活作風,同時自己還能以身作則,因此她的聲譽極佳。她不因為自己是皇后便任意去追求浮華與奢侈。在她的帶動下,其子女與諸娘妃皆紛紛仿效。即使她的兒子太子承乾,乳母想為其增加器物時,也遭到了長孫皇后的反對。
太宗知道長孫皇后思想才能皆佳,於是在政務上往往希望皇后也參與研究。但她卻認為後宮不適合幹政,自己不應違反這個原則。不過,在許多事情的處理上,長孫皇后卻能很好地幫助太宗。
在後宮的一切都已管理得很完善之時,她偶爾也會關註一些太宗處理的事情。如果太宗對宮中侍者發火怒斥,長孫皇后往往也會跟他一樣訓斥並處理被太宗訓斥的人。但隨後她會了解一些情況,若發現冤屈,她則會在太宗氣消了後將事情的原委向太宗講述,讓太宗能更妥善地處理。
從這個角度看,長孫皇后不但是個好皇后,還是一個好妻子,她更多地站在了丈夫的立場上想問題,既保護了他的自尊,又能幫助他正確地處理事情。這樣一來,宮中的人都會更加敬重皇上,而不是人人自危,這樣便形成了非常和諧的宮中氣氛!
長孫皇后待人寬厚,只要是太宗的孩子,她便視同己出,甚至對有的嬪妃的孩子比對待自己的孩子還精心。她對娘妃也同姊妹一般,若她們有病,長孫皇后往往親自探望並賜藥以助,有事時往往也會給予她們最大的幫助。
有一年春天,長孫皇后還曾親自帶領宮廷貴妃及宮女、大臣夫人等一同去採桑、餵蠶,體驗民間的生活,讓眾女更了解民間的生活狀況。雖然這只是一種象徵性的活動,但卻在某種程度上培養了眾女的節儉意識與勤勞的作風,同時也在無形中推進了移風易俗。長孫皇后如此用心良苦,也難怪會得到百姓及後宮諸女的尊重與愛戴!
後宮安定祥和,太宗就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國家的政務中去了。身為皇后不是討好皇帝而得到更多寵愛,而是想辦法讓宮中安定,這在歷朝皇后妃子身上,實屬罕見!
智慧與德操的完美表現
長孫皇后深刻地吸取後宮幹政誤國的教訓,所以發雪終生不直接干涉朝政。太宗有時因朝廷之事懸而未決想聽聽長孫皇后的意見時,長孫皇后往往迴避。但在太宗有不明智之舉甚至有害於國家之時,長孫皇后則往往會直言相勸,讓太宗作出更準確的判斷。在處理這樣的關係上,長孫皇后可調是做到了張弛有度。分寸也把握得恰到好處。
長孫皇后公私分明。絕不徇私枉法,這一點也是值得世人稱道的。在「玄武門兵變」的過程中,立下大功的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在太宗登基後即被升為吏部尚書,並被封為齊國公。除了長孫無忌的大功外,二人的私交也甚好,所以太宗對長孫無忌非常了解,知道他才能卓越,也給了他很多特權,朝中許多事也讓他幫忙分析、出主意。
於是,太宗便想晉封長孫無忌為右僕射。即宰相一職。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長孫皇后時,長孫皇后立刻表示反對。她認為。晉升外成會煮來朝廷非議,實為不明智之舉。不久後,右僕射宰相封德彝去世.太宗便又一次將欲晉升長孫無忌的想法提出,但長孫皇后仍然反對。她認為,自己家族之人官位已經不小,若繼續晉升,則會引來禍患,並且舉了不少歷史上的「重親遭禍」的故事。
太宗聽到皇后的話,心中雖然信服,但他仍然愛惜長孫無忌的才能,便不顧皇后的勸阻,封長孫無忌為右僕射、吏部尚書、左武侯大將軍。
長孫皇后見太宗未聽其勸,便直接派人喚來兄長。將向太宗建議之語又向兄長說了一遍。長孫無忌明白妹妹的苦心。但自信能夠處理各方面的關係,並且自己深具管理才能,所以決定用政績來回答天下人。但不久之後,卻有人寫匠名信給太宗,認為長孫無忌升職太快,無論是否有真才實學,也無法令人信服。
太宗雖對信的內容只是付之一笑。但長孫無忌卻想到長孫皇后對自己說的話,更加深刻地感覺到妹妹所言極為有理,便向太宗請求辭去右僕射之職。太宗當然不會同意,但長孫無忌態度堅決,而且長孫皇后又一次將道理言明,太宗這才更進一步地理解了長孫皇后的苦心,終於決定接受長孫無忌的辭職請求。
與之相反,曾經趕她出門的同父異母的哥哥長孫安業在看到這個妹妹貴為皇后時,居然又厚著臉皮找上門來,請求給個一官半職,以使自己好有個前程。長孫皇后知道她這個兄長無才無德,實在不配為官;但如果不做官,又擔心他會去外面胡作非為,不如給他個小官噹噹,也好約束他。
於是,太宗便令他當了隨從,不久後見其做事還算過得去,便又提拔他當了監門將軍。其實這已經是太宗格外開恩,才賜給他如此官職。但他劣性不改,不但不思報恩,還參與了李孝常的反抗計劃。事情敗露後,按律他當處斬刑。太宗雖知他是皇后之兄,但也知道這個長孫安業的種種劣跡,便欲直接判其斬刑。
但這個時候長孫皇后卻站了起來。出乎意料的是,她竟然為這個曾經趕她出門的兄長求情。她認為,雖然長孫安業罪在不故,而且曾經把自己趕出過家門,但若此時殺他,必會有外人稱她是恃寵而報私仇,藉機除去長孫安業,這樣無論於已還是於皇帝,都是一件不好的事。
太宗聞之認為有理,便改判了流刑。長孫皇后在處理長孫無忌與長孫安業的兩件事上,不但可以讓人看出她妥善處理事情的能力,而且更展現了她視野開闊的一面。她的這項優點,也是足以令世人稱道的。
還有一次,太宗下了朝後,心中怒氣沖衝,並且揚言要殺掉大臣魏徵,因為他展展在朝中頂撞太宗,讓太宗下不來台。太宗身為皇帝,卻被一個朝臣如此頂撞,心中十分不滿。長孫皇后得知後,知道太宗的氣一時還順不過來,說不定會做出什麼錯事。於是她回到內室,換上只有在隆重節日才會穿的皇后朝服,來到太宗面前,深深地拜了下去。
太宗備感驚訝,便問皇后這所為何故。皇后正色答道,一個好的皇帝,才會有敢於直言相諫的忠臣。魏徵所諫,沒有私利,他敢於直言,說明這是一個良臣,皇帝有如此良臣,豈不是國家之幸,朝廷之幸?為此她向皇上表示祝賀。
太宗聞之,心頭茅塞頓開,對長孫皇后的提醒表示感謝,同時也為自己一時心胸狹隘表達了慚愧之情。第二天到了朝上,太宗當眾檢討了自己衝動的問題,並且讓大家要以魏徵為愣樣,積極地向自己直言相諫,為朝廷進忠言,為百姓謀福利。正是因為太宗皇帝身後有如此賢明的長孫皇后,他才能在勒政愛民方面做得越來越盡善盡美,以至於才有了後來名重青史的「貞觀之治」。
有關魏徵直言還有一個比較著名的故事。太宗子女眾多.其中他最喜愛的是長孫皇后所生的長樂公主。長樂公主生得亭亭玉立,與長孫皇后頗多相似之處。當長樂公主成年後,太宗便欲將之嫁給長孫無忌的長子長孫衝,這樣一來兩家便親上加親,實為朝廷佳話,也是家庭之幸。
最心愛的女兒出嫁,太宗當然不會馬虎,備辦的嫁妝異常豐富,比李淵之女即太宗之妹永嘉長公主出嫁時的嫁妝多了一倍。當魏徵聽說此事時,立即直言相諫,指出太宗與長樂公主雖然父女情深,讓人羨慕幕,但若超出永嘉長公主這麼多,卻也有些不合道理。昔日漢明帝給他的兒子分封時,都強調分封領地只能為先帝兒子們的一半,後人無不拍手稱讚。若皇上為長樂公主提供嫁牧超過永嘉長公主如此之多,於理不合。
魏徵又一次如此直言,群臣無不為他擔憂。但太宗知道魏徵所言合情合理,而直言相諫也正是魏徵的突出之處,便心平氣和地表示他所言甚是,自己會考慮。回到後宮後,他把魏徵所言告訴了長孫皇后,畢竟這是自己與長孫皇后的女兒出嫁,不知長孫皇后會如何表示
長孫皇后聞之,非但沒有一絲不悅,反而極力稱讚魏徵的才學與智慧,稱他居然能用古人的聖明之舉對太宗進行相諫,想得又是如此周到,居然連皇上的家務也不肯“放手”,而且冒著惹皇上生氣的危險對皇上進行指責,這份勇氣絕非常人所能及的。即使是連長孫皇后自己,跟皇上說話也要考慮皇上的心情與自己相諫的方式,而魏徵卻能如此直言,真乃國之良臣!朝廷中有如此人物,真是國家之幸、太宗之福。太宗聽長孫皇后如此說法,方才如釋重負,同時也更加重視魏徵了。
第二天.長孫皇后派人送了四十萬錢、四百匹組給魏徵,對他這種高貴且無私的諫言表示了獎賞。並且希望他能保持這樣的品格,永為世人楷模。
身為皇帝,能夠虛懷若谷,時常接受他人反駁之諫言者,太宗皇帝在中國歷代皇帝中是首屈一指的!而同時,他的賢內助長孫皇后對他的幫助與支持也表現出了非常高的水平,這在歷史上也是難能可責的。
太宗皇帝量是聖君,但畢竟也是凡人,所以在寵愛方面,他並不是特別專一。除了長孫皇后外,他還喜歡來自湖州才學橫溢的徐惠即徐妃、熟讀史書長相身材俱佳的隋煬帝的女兒楊妃,以及原李元吉的妃子楊氏。他曾經甚至想立楊妃的兒子李恪為太子,但經長孫無忌勸阻後,才立了長孫皇后的兒子李承乾為太子。
寵妃如此之多,太宗可謂是艷福不淺。在歷史上因皇帝寵妃眾多而鬧得後宮雞飛狗跳之事舉不勝舉。但同樣面對這一情況之時,長孫皇后並不像其他朝代的後妃一樣醋意大發,以至於搞得後宮烏煙瘴氣,混亂不堪。她只是出於為太宗皇帝考慮的角度,偶爾會提醒太宗不要太投入,以免傷了身體。
除了從太宗健康考慮外,她對此再無怨言。同時,她對待其他妃子便如對待所有人一樣,與她們做到和睦相處,形同姊妹。而其他妃子對她也是敬愛有加,從來不在背後說皇后的一點不是,對皇后更是沒有任何意見。這一點,也是長孫皇后在處理後宮事務中最突出的表現之一。善良至此,令人敬佩!古今之中,能有幾人可與她相比呢?
留芳千古的賢德皇后
太宗貞觀八年(634年),長孫皇后的舊疾哮喘病復發,而且來得甚急。太子承幹守著母後日夜照料,太宗也時時來看望,心中焦急萬分。全國的名醫都請遍了,卻始終不見起色。太子使建議大教天下,並勸更多的人入佛道為母後祈福。長孫皇后立刻否決,她認為因自己一人之故而大救天下於理不合,而且還關係國家大政,當然不可行;另外,百姓是否加入佛道乃是他們的自由,太宗皇帝自己都不信那一類東西,只是為了尊重別人的信仰才予以保留,讓人加入佛道來保她平安,豈不荒唐?
太子聽後,心中也無主意,便將此事告訴了房玄齡,房玄齡又將此事告訴了太宗。當太宗與眾臣聞知此事後,皆為之感動。眾臣認為太子所言有理,便一同進諫。太宗將此事告訴長孫皇后之後,長孫皇后仍堅持不肯,認為如果太宗只為她一人而如此辦理,不但於理不合,還會誤了國事,自己豈不罪過?若太宗執意如此,自己只求速死而不願相誤。太宗聞之,只得作罷。
貞觀九年(635年),太宗也得了重病,臥床不起。長孫皇后認為太宗的病重於自己,便盡可能付出自己的努力拖著病體加以照料,甚至自己貼身帶了一小包毒藥.誓與太宗皇帝同生死。但萬幸的是,經過充分的治療,半年後太宗的病就痊癒了。
由此可看出,長孫皇后即使在病危之時,想的也是國家利益與太宗的健康,實乃一代明後!
長孫皇后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眼見大限之日將近。她臨終之際,對太宗進行了最後的提議。她說最近聽說房玄齡因與太宗意見不合,便被太宗黜官回家。
而事實上他參與策劃了太宗所有的奇謀大計,卻從未有過洩露,此乃忠臣良將之作風,理當重用;而自己家族中的人很少有具備大功與大才之人,卻因己之故而展展獲得高位,這極不合理,自己過世後,希望太宗能夠讓他們離開朝廷重位,不再參與國家大事,這是臨終之語,望太宗不會相負。面對飽含真情、言之有理的臨終之語,太宗含著淚,全部表示同意。
長孫皇后見太宗接受了自己的建議,心中寬時又提議,自己去世以後,葬禮一切從簡,只用太器陶器陪葬便可,不必修墓,怕槨要用最簡單的,依山而築,能用即可。在外地的兒女也不必召他們回來,省得徒惹傷感,還會耽誤他們做事。她希望自己死後,太宗能更加重用魏徵與房玄齡那樣的良臣,遠小人、拒謔言,要繼續勤政愛民,以百姓的安居樂業為己任,自己在九泉之下若能見到這一幕,便也能瞑目了,太宗一一應承,心中悲痛萬分。
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與世長辭,享年三十六歲,逝後葬於昭陵。
長孫皇后過世後,太宗立刻依照長孫皇后的遺言一一照辦。房玄齡立即恢復了宰相之職,當他聽說這是長孫皇后的意思時,不由得老淚縱橫。他感念長孫皇后的賞識,便更加盡心盡力,輸佐太宗,終成一代名相。
太宗皇帝自長孫皇后去世後,思念之情時時湧上心頭,便時常拿著長孫皇后採集古代婦女得失之事所編纂的《女則》來回憶結發妻子,同時將其傳於後世,以為婦女行為之典範。這樣,長孫皇后的思想與賢德從此流芳千古。
★人物點評
在中國封建歷史各朝的後妃中,長孫皇后幾乎屬於完美的化身、賢德的典範。她不但是一個好妻子,更是一個好國母。
長孫氏一生從不直接幹預朝政,謹守後宮嬪妃的禮節。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後官之人也不在少數,但既能做到這一點,又能對皇帝管理朝政起到有效幫助作用的後宮人物,她卻顯得異常突出。
雖然在歷史各朝各代中這樣的皇后或妃子也能找出幾個,但能夠在最恰當的角度處理好這個關係的,長孫氏無疑是首屈一指的。當太宗主動讓她參與朝政時,她採取了迴避的態度,只是在太宗所為之事有了錯誤時,她才會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予以指出,既提醒了太宗,又維護了皇帝的面子,不可謂不具有大智慧也!
長孫氏出身名門,素質優秀,嫁給了同樣非常優秀的李世民。這對組合可以說是史上最佳的帝后組合之一。長孫氏在李世民奪位過程中有著非常突出的功績,但她真正出色的表現卻是在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她用心地輔助李世民管理後宮之事,將所有後宮之人當成親人一樣,透過自己的所作所為不但影響了所有人,也獲得了很多人的尊重。
這不但是一種胸襟,也是一種魄力。同時她對太宗之錯能勇於提出,並且在許多時候用了非常巧妙的方式,往往讓太宗在接受批評時不但不會惱怒,反而能夠更加尊重自己的結發妻子。這一點,絕對是長孫氏的過人之處!
長孫氏一生的表現幾乎完美無取,但恐怕這也是因為她存在於太宗執政的這個時代的緣故。太宗有了她,才更顯出其聖明;而她有了太宗,才讓她的種種品德與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她正是處在了這種太平盛世之中,才發揮了她最大的才能。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她出現在險惡的朝廷紛爭之時,或者出現在國家有大的鬥爭之際,她還會不會成為一個流芳千古的皇后呢?這個問題很難回答說不定她真的做不到。但既然她存在於太宗時代,我們倒不必非得去較這個真兒,也不必非要去研究她並沒有顯露的能力特徵。
長孫氏就是長孫氏,命運既然讓她出現在了這個時代,便是給了她機遇,而她也正是把握了屬於自己的機遇,才成為了一代聖明的皇后。
後妃是封建時代的特殊群體,也因為有了這個特殊的群體,中國的封建歷史才會顯得那麼活色生香,有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