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則成語來自於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那麼為什麼楚莊王明明有著一飛沖天的本事,卻非要連演三年無道昏君,等到蘇從捨身死諫時方才開始振作呢?
{還2}1.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真的是個神人,他名叫羋熊侶,是楚穆王的嫡長子。
由於楚穆王和其父楚成王兩代君主都大有作為,楚莊王剛繼位的時候,其實是毫無壓力的。他只需要繼承父親和祖父的遺志,繼續開疆拓土,讓楚國保持興旺強盛的態勢就行了。
但楚莊王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他即位後根本不理朝政,每天不是忙著聽音樂、飲美酒,尋歡作樂,就是跑去深山中打獵,導致權臣們藉機樹黨爭權,貪官們中飽私囊,把父輩留下來的大好河山禍禍得混亂無序、民不聊生。
楚國當然也有一些有心報國的良臣,他們不甘心看著楚國兩代君王畢生奮鬥的成果就此灰飛煙滅,紛紛入宮勸諫楚莊王。楚莊王好,不只一個字也聽不進去,還在王宮外樹了個牌子,上書:敢入諫者死!
好傢伙,這直接把大臣們的言路堵死了。
但是也有膽肥的大臣,例如大名鼎鼎的伍子胥的祖父伍舉。
伍舉是楚莊王時期的武職右司馬,負責軍事兵員管理,他為人剛直,同時也不是那種只知硬碰硬的愣頭青。為了勸諫楚莊王,伍舉挖空心思想出了這樣一個辦法:猜謎語。
伍舉出的謎面是:“在楚國的一座高山上,有一隻大鳥。這隻鳥羽毛華麗,美麗異常,可是三年來它不鳴叫也不飛走,大王您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楚莊王想了想,回答說:「我認為這不是一隻普通的鳥。它三年不鳴,是在積蓄力量;三年不飛,是想要看清前行的方向。這隻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伍舉聞言大喜,看來這楚莊王確實不是一個沉湎酒色的荒淫君主啊,他興沖沖地回了家,等待著楚莊王洗心革面。但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卻讓伍舉和眾人大吃一驚。
{還2}2.
原來,楚莊王在發表了一番高談闊論後,就好像忘了這回事兒一般,繼續該幹嘛幹嘛去了。
一晃幾個月過去,看著更加混亂的楚國朝堂,伍舉只能從滿懷期待轉向迷惑不解,再到唉聲嘆氣,無可奈何。
伍舉的好友,同樣擔任楚國大夫的蘇從看不下去了,他不顧伍舉的勸阻,直接跑到王宮門口大聲痛哭起來。楚莊王就問:“先生,您哭什麼呀?”蘇從咬牙切齒地說:“我為我自己就要死掉了而傷心,也為楚國即將滅亡而傷心!”
楚莊王勃然大怒,直接拔出長劍,對著蘇從厲聲呵斥:“誰給你這麼大的膽子敢來詛咒本王,詛咒國家?”
蘇從毫不畏懼地說:“這還用問嗎?您繼位三年多了,每天遊玩打獵,不理朝政,現在楚國已經混亂到這個程度,又怎麼可能不滅亡呢?”
楚莊王臉色鐵青:“你真的不怕死?”
蘇從凜然回答:“如果我的死能讓您幡然醒悟,能讓楚國轉危為安,那我死多少次都無所謂!”
楚莊王聽完這句話突然扔下長劍,撲到蘇從身邊,握著他的手說:“我等了這麼久,終於等到了像您這樣忠於國家,不畏犧牲的棟樑之材!”
隨後,楚莊王下令驅散了樂工舞女們,和蘇從認真地討論起楚國的政務來。
接下來,楚莊王大刀闊斧,處理了一大批姦佞小人,將伍舉、蘇從等人提拔到核心位置,楚國的朝政終於有了撥雲見日之像。
楚國朝政平穩後,楚莊王將目光轉向國外,開始開疆拓土,挺進中原,最終奪得了霸主的地位,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
{還2}3.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則典故,隨著楚莊王的崛起而傳播千年,不知鼓舞了多少懷才不遇的仁人誌士。
但我想說的是,在長達三年半的時間裡,楚莊王把自己扮演成一個荒淫君主的形象,藉機讓奸佞之臣放下戒心,本性畢露,最後再施展霹靂手段,將其一網打盡,這樣的做法看似非常暢快過癮,但其實並不值得提倡。
楚莊王繼位時,楚國並不是已經一團亂麻,而是風調雨順,處處彰顯著強國氣象的。將這樣的大好局面推倒、砸碎,以朝政混亂無序,百姓流離失所為代價,讓奸佞小人不再偽裝,讓他們暴露出廬山真面目,是不是有點兒太過於任性隨意了?
假如在這段混亂不堪的時間段裡,「演技」過分優秀的楚莊王被不明真相的有識之士暗中殺死,他還有沒有機會翻盤?
假如敵國趁機兵臨城下,楚莊王還有沒有機會迅速整合起兵力保家衛國?
一個人把名聲搞毀,將信譽搞壞,想要再重新建立起來,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楚莊王雖然最後成功了,但也是贏在僥倖,贏在豪賭。
因為,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當你和罪惡扭打的時間太久了,無論你的初心多麼美好,都很容易變成罪惡的一部分,跑不掉,掙不脫,剪不斷,理還亂。
人生,是一個化繁為簡的過程。拒絕一些無意義的表演,以快刀斬亂麻之勢,抓住機會,及時行動,你會減少很多內耗,更早品嚐到成功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