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明星戀愛、相親、結婚、離婚、帶娃、旅遊、開餐廳之後,綜藝真人秀終於將選題開拓到了「種地」上。日前,「龔俊也去種地了」登上微博熱搜,乍一看還以為這位年輕演員要轉行。原來,龔俊扛著鋤頭在泥地裡辛苦勞作的畫面出自2月4日開播的綜藝節目《種地吧》。節目記錄了10位年輕人用半年時間種植出5萬斤小麥的過程。
播出前幾集後,有觀眾表示感受到了認真勞作的魅力,「這才是真正的慢綜藝,有行動,有意義」;但也有人覺得節目枯燥乏味,尤其組成「種地小隊」的10位年輕人都有演員、歌手的身份,「相比認真種地,更像是換了一種方式的出道選秀」。
「種地」做綜藝,合適嗎?
當選秀節目在網播平台上消失後,一群「待出道」的男藝人出現在了種田綜藝裡。勞動紀實節目《種地吧》近日開播,節目官微發布的《來自<種地吧>的一封信》介紹,《種地吧》的錄製用了半年多,參與者在這片土地上要完整經歷從種下冬小麥到收穫的全過程,“這個節目可能沒那麼好笑,但希望你能感知到'認真'的魅力。”
將鏡頭對準田園生活,不是一件新鮮事。近幾年,以《嚮往的生活》為代表的慢綜藝興起,明星藝人住在農村,種田、養殖、收穫、做飯、嘮嗑,悠然度日的場景就像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描繪的那樣,滿足了都會人對田園生活的嚮往。明星在乾淨整潔的「蘑菇屋」裡,用數天勞動完成一期節目;觀眾也樂得在茶餘飯後,體驗勞動帶來的滿足感。前不久熱播的《去有風的地方》,劇中每一幀畫面,猶如雲南的旅遊宣傳照,更不用提在雲苗村的日常中,乳扇、花餅等特色美食輪番登場。有觀眾甚至覺得,即使沒劇本,自己也可以一直看劉亦菲「吃播」。
從這一點上看,儘管綜藝的鏡頭仍對準鄉村,仍著眼於勞作,《種地吧》確實更接近「種地」本身。節目一開篇,在匆匆介紹參與嘉賓後,大家便投入了浙江冬日的「雙搶」中,為了爭取早日播種小麥,參與者的第一個任務是在6天內搶收142畝水稻。節目小組介紹,在節目開播時,這支勞動小隊已經勞動83天,將來還要繼續勞動105天,直到小麥成熟、收穫。
以目前播出的內容來看,節目嘉賓的確在認真幹農事。無論是嘉賓累得腿都抬不起來的狀態,還是收割機陷在田壟的淤泥裡進退兩難的樣子,都讓人感受到了田間勞動的辛苦。至於冬日裡嘉賓們冒著雨雪天氣通水渠、排水,也讓觀眾看到了農民「靠天吃飯」的不易。 「除了開篇略顯無聊外,《種地吧》一路看下來漸入佳境。」在90後白領肖曉看來,主打勞作的綜藝有其可看性,「如果他們能踏實實種半年地,用鏡頭展現農民的辛苦,展現出農村生活的真實一面,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種地綜藝怎麼拍?
「種地」這個題材適合拍綜藝嗎?答案是肯定的。
英國紀錄片《克拉克森的農場》豆瓣評分高達9.6。這部真人秀性質的紀錄片講述了英國富翁傑里米·克拉克森決定成為一名新手農夫後,在經營農場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倒霉又搞笑的事,被網友調侃為《無人嚮往的生活》。由於第一季的成功,《克拉克森的農場》第二季也於近日推出。有人把它當作一部單純的喜劇來看,也有人從中感受到了農業的魅力和對大自然的敬畏。
日本同樣有一部紅了數十年的戶外紀實真人秀《鐵腕DASH》。這檔綜藝誕生於1995年,參與嘉賓是樂團組合TOKIO,播出時間超過20年。節目的最大亮點是“挑戰”,嘉賓們種田種菜、伐木造房、修鐵路,甚至建造了一個dash村。有網友感慨,節目中的耕耘和收穫都是以「年」為單位計算的。
其實,不少種田類型或包含相關元素的遊戲目前都頗為流行,例如《牧場物語》系列、《星露穀物語》《波西亞時光》等;而李子柒記錄田間勞動日常的影片也在網路爆火,包括最近熱播的《去有風的地方》等,這都體現出當下都市人的田園之思。 《種地吧》能否吸引年輕人進一步了解鄉村?
「我對種地綜藝不感興趣,但不反對它作為綜藝主題。」影迷濛克認為,當下農村生活和城市生活仍有不少差異,許多城市中的年輕人甚至不能分辨出稻子和麥子的區別,將種植過程展現出來的綜藝,對觀眾來說有新鮮感。 「不過,如果這樣的綜藝只是展現吃苦,相信沒有多少人願意看。而且,對綜藝而言,嘉賓的咖位很重要,比如《極限挑戰》這樣的熱門綜藝如果換一批不知名的明星來參與,恐怕也火不了。
在蒙克看來,《克拉克森的農場》評分高和主角本身有很大關係。 「他之前是有名的汽車評測節目《Top Gear》主持人,擁有許多男性粉絲。」《克拉克森的農場》的許多笑點和故事性與克拉克森豐富的主持經驗和有趣的性格有關。 “例如他在參加二手農具買賣會時,面對一堆叫不出名字的農具,忍不住吐槽它們看起來都像刑具。”
「勞動本身充滿魅力。」在網友雯雯看來,「看到一樣東西從無到有,這種滿足感無法取代」。在她看來,種地題材在國內來說比較少見,如果拍得好,能夠展現當下農業發展到什麼程度,的確有助於觀眾了解真正的農村是什麼樣子。 “很多國產綜藝都是紮堆出現,哪個題材火,就都去拍。如果足夠真誠,這個小眾題材也會迎來一波忠實粉絲。”
紀錄片還是真人秀?
在主創眼裡,《種地吧》以讓觀眾了解「民以食為天」的涵義、思考「糧食安全」議題為初衷。
但也有人持相反態度,認為種地這一題材本身不適合做綜藝,「幹農活是許多人的日常,不應成為娛樂和作秀的消費對象」。而隨地隨時冒出的贊助廣告不僅和鄉村風景違和,更消解了節目嚴肅思考的調性。
在《種地吧》中種地的年輕人並不是真正的素人,組成「種地小隊」的陳少熙、何浩楠、蔣敦豪、李耕耘、李昊、鷺卓、王一珩、趙小童、卓沅、趙一博100人或是演員,或是歌手,知名度不高,有人戲稱為「素星」。在節目中亮相的他們,無不身材高大、皮膚白皙,顯然是農村生活的「闖入者」。儘管他們住在當地簡陋的農舍裡,經常勞作得褲管上都是泥,但髮型、妝容依然是經過修飾的,這也引得不少網友吐槽,讓這樣一批年輕人去種地更像是一種變相選秀,「與其叫《種地吧》,不如叫《農耕101》」。
「畢竟《種地吧》是一檔綜藝,它要考慮節目的可看性。純粹的素人勞動就成了紀錄片,對觀眾的吸引力沒那麼大。」肖曉覺得,選用略有知名度的嘉賓無可厚非。 「於我而言,在意的還是勞作本身。再者,如果綜藝播完了,這群嘉賓身上出現明顯反差,也會為節目帶來很大看點。”
除了10位「種地小隊」成員外,《種地吧》還邀請了主持人張紹剛、作家麥家、演員龔俊,脫口秀演員龐博、小佳、徐志勝等知名度較高的人參與,由於工作原因,他們不可能半年多跟著種植,更像是傳統真人秀模式裡增加綜藝度和收視率的調味品。開播前空降熱搜的龔俊顯然已經搶了節目很大的風頭,頭兩期播出後,儘管幾位隊員在田間賣力種植,很多觀眾的關注點仍是“龔俊在哪一期出現? 」
在晨露中開出一條小路,在夕陽下悠閒地吃著三明治,看著自己剛剛耕種過的田地,感嘆一聲,「看,真美」。無論是《克拉克森的農場》的成功,還是李子柒的視頻,常有人吐槽鏡頭中呈現出的田園生活有擺拍、美化之嫌,但不得不說的是,這些美化過的內容恰恰符合了可以治癒內心甚至逃避塵世的都市人田園之思。畢竟,田間勞動不是用來休閒體驗的美學對象,觀眾要看的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不是一首《憫農》。
如何平衡娛樂性與節目的思想性?這或許也是《種地吧》始終要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