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秦國丞相,大家腦海中會立刻閃現出來商鞅、李斯,而百里奚卻不為人所知。
《李斯列傳》開篇即黑,司馬遷春秋筆法運用巧妙,“於是李斯乃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借用李斯的口吻,對“廁中鼠”和“倉中鼠”的不同境遇而感慨:人生也如鼠,有沒有出息主要是看其所處的生存環境。
司馬遷微言大義,無非暗喻李斯乃鼠輩罷了。
儘管商鞅作為“變革先驅”備受推崇,但司馬遷卻頗有微詞,“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商鞅天性冷酷,既不厚道又不寬容。
商鞅經由秦孝公“嬖臣”宦官景監推薦上位,而且“刑(處罰)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等,這些在司馬遷看來均為“刻薄少恩”(薄情寡義)之行。
在《商鞅列傳》中,商鞅曾大言不慚地問趙良,「子觀我治秦也,孰與五羖大夫賢?」意思是讓趙良對比一下商鞅與百里奚誰更賢明?
趙良回答中透露了諸多信息,梳理一下相關線索可以了解百里奚治秦業績。
01
“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百里奚為楚國人業已明確,甚至就是宛人(今河南南陽)。
「聞秦穆公之賢而願望見,行而無資,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
這句話是趙良所說。
百里奚聽聞秦穆公是賢明有德之君,所以希望投奔到秦國某個差事。因為缺少路費,不得已賣身於秦國商人,幹起了養牛的差事。
上回說百里奚養牛專業是為了博取周王姬頹的青睞,豈料趙良給嫁接到了此處。一年之後,秦穆公了解到百里奚之賢能,所以從養牛倌提拔為丞相,秦國沒有人比得上。
既虜百里奚,以為秦穆公夫人媵於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執之。穆公聞百里奚賢,欲重金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人遂許與之。當是時,百里奚年已七十餘。 ——《史記·秦本紀》
百里奚被俘虜充當秦穆姬的僕從奴隸。百里奚不甘心做奴隸,逃離秦國回到楚國宛邑,卻又被楚國鄉野之人抓住了。
秦穆公聽說是百里奚有才有德之人,想要從楚國重金贖買回來,卻擔心楚國不給。於是,秦穆公派人到楚國交易,“我們秦王的奴隸百里奚在楚國,請允許用五張羊皮贖回。”
楚國痛快地答應了。畢竟,當時百里奚已是七十多歲的老頭了。
百里奚窮苦出身不假,專業養牛也屬實,但並非百里奚主動求見秦穆公。而是秦穆公用“五羖羊皮”從楚國贖回。彼時,晉國滅了虞國,俘虜百里奚變身為奴,晉獻公送給女兒(即秦穆公夫人)作為陪嫁。百里奚於是從秦國逃回楚國宛邑。
《秦本紀》中內容與《晉世家》所記敘相呼應,而與《商鞅列傳》明顯自相矛盾,司馬遷所為何事?
商鞅“因由嬖臣”——由太監景監引薦給了秦孝公,這是司馬遷所鄙視的。只不過,借用趙良之口進行諷刺罷了。
然而,百里奚不像有諷刺的必要,只能說因為對秦國貢獻太大而不能如實記敘。
02
「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國,三置晉國之君,一救荊國之禍。」——《史記·商鞅列傳》
趙良這句話是說百里奚輔佐秦穆公六七年。若從秦穆公五年開始算起,也就是到秦穆公十三年結束,《秦本紀》中這期間共三條記錄。
先看《秦本紀》,“秋,穆公自將伐晉,戰於河曲。晉驪姬作亂,太子申生死新城,重耳、夷吾出奔。”
時間上對應上文,是指秦穆公五年,即公元前673年。秦穆公親自率軍討伐晉國,雙方在河曲大戰。
對照《晉世家》,“二十一年,驪姬謂太子……十二月戊申,申生自殺於新城。……及申生死,二子(重耳、夷吾)亦歸保其城”,晉獻公二十一年,即公元前674年,晉國驪姬之亂。
而《十二諸侯年表》中,晉獻公二十一年與秦穆公四年為同一年,所以秦穆公五年出兵晉國。如果此戰屬實,秦穆公應是趁人之危。
而《晉世家》並未記錄秦晉河曲之戰,或許秦晉根本未發生戰事,畢竟“秦晉之好”剛有成果,“四年,迎婦於晉,晉太子申生姊也。”
再看《秦本紀》,“九年,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晉獻公卒。……夷吾使人請秦,求入晉。”秦穆公九年對應著晉獻公二十六年,晉獻公病死,秦國護送姬夷吾返回晉國繼位,這便是晉惠公。而護送姬夷吾的任務是由百里奚完成的,“使百里奚將兵送夷吾”。
這便是趙良所說「三置晉國之君」的其中一次。
“誠得立,請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如果成功繼位,請允許割讓河西八座城池給秦國。姬夷吾曾許諾秦穆公,然而晉惠公繼位後便背棄了諾言。
對於晉惠公背信棄義,秦穆公竟未採取軍事報復。秦穆公表現如此冷靜,已經與四年前進軍伐晉完全不同。
儘管大臣丕豹勸說伐晉,秦穆公卻說,「百姓苟不便,何故能誅其大臣?能誅其大臣,此其調也。」——大致意思:百姓擁護,晉惠公才能殺掉大臣。殺死姦邪之臣,用忠正之臣,所以君臣協調。
秦穆公有表現冷靜及有如此認識,司馬遷雖未明確,但不排除百里奚的作用。
03
再看《秦本紀》,“十二年,齊管仲、隰朋死”,這也是一條重要信息,說明齊國稱霸時代隨著管仲之死已經趨於終結。
關鍵訊息在後面,“晉旱,來請粟”,晉國乾旱導致飢荒,特向秦國請求借糧。百里奚勸諫體現了他的民本思想,「夷吾得罪於君,其百姓何罪?」於是,秦穆公同意百里奚為晉國輸糧解困。
在《晉世家》,“四年,晉飢,乞糴於秦”。晉惠公四年,正好對應著秦穆公十二年。 “救災卹鄰,國之道也”,再次體現了百里奚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
“五年,秦飢,請糴於晉”,晉惠公五年,秦國又鬧飢荒,於是便向晉國借糧。此前晉惠公背信棄義,而此次又忘恩負義,“不與秦糧,而發兵且伐秦”。
晉惠公六年,即秦穆公十四年,秦晉雙方戰於韓原,最後秦軍俘虜晉惠公。韓原之戰揭露了兩大問題:其一,秦軍僥倖獲勝,說明秦軍實力相比晉國太弱;其二,秦穆公得益於“岐下野人”相救而脫險,說明以德治國贏得民心。
在《秦本紀》有關於“岐下野人”的記錄。眾所周知秦國祖上以養馬起家。 “穆公亡善馬”,秦穆公丟了一批良駒寶馬,具體數量不詳。古時候,馬比人貴,更何況還是“善馬”。
“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餘人,吏逐得,欲法之”,官吏根據線索查到,馬匹被岐山附近的鄉野之人宰殺吃肉了。官吏準備按照律法懲處殺馬的涉案三百多人。
但是,秦穆公“皆賜酒而赦之”,所以當“岐下野人”得知秦國要迎戰晉國時,主動要求參戰“以報食馬之德”。
秦穆公以德治國是誰教的?
這應該是重用百里奚的結果。所以,趙良說,“發教封內,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在境內施行德化,巴國前來納貢;施德政於諸侯,四方少數民族前來朝見。
從《十二諸侯年表》中來看,秦穆公五年—十三年對應著鄭文公十八年—二十六年,《鄭世家》並未記錄秦鄭有過戰爭,“東伐鄭國”實屬虛構。 《楚世家》中,楚成王十七年—二十五年,楚國並無內亂,那麼“一救荊國之禍”又從何而來?
04
在《秦本紀》中,從秦穆公十四年到二十三年,秦國這十年基本無大事。齊桓公於秦穆公十八年掛了。秦穆公二十三年,晉惠公又歸西,其子姬圉繼位,這便是晉懷公。
晉懷公姬圉從韓原之戰後一直質押在秦國,當得知晉惠公生病將死,為了繼位竟偷逃回國。 「子圉之亡,秦怨之”,秦穆公怨恨姬圉私自出逃,但並未出兵進攻,而是「使人送重耳」。秦穆公二十四年二月,重耳歸國繼位,這便是晉文公。
出兵討伐已不是首選,而是扶持親秦的新勢力,秦穆公改變了對晉策略。
次年,“秦穆公將兵助晉文公入襄王”,周襄王被叔帶攆出洛陽,秦穆公第一個站出來“尊王攘夷”。如果不是晉文公搶先護送周襄王回洛陽,可能第二個稱霸諸侯的就是秦國了。
然而,做老二,秦國實力還不符。
「三十年,穆公助晉文公圍鄭”,晉文公包圍鄭國為報復流亡時遭鄭國冷落,秦穆公純粹幫忙。然而,鄭國一言退敵,“晉之強,秦之憂也”,秦穆公也擔心晉國越來越強大,於是撤兵了。
秦穆公三十二年,晉文公死去。秦穆公自以為諸侯再無人可以爭鋒,於是三十三年春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將軍帶兵偷襲鄭國。
然而,秦軍竟然被鄭國一牛販子嚇跑了。
秦軍不能白白出師,順手將晉國邊境城鎮滑邑給滅了。晉襄公不堪忍受秦軍偷襲,在崤山設伏全殲秦軍,秦國三將軍也成了俘虜。
秦穆公三十四年,秦軍再次出擊攻打晉國,雙方於彭衙(陝西白水東北)展開激戰,“秦不利,引兵歸”,秦國還是沒能從晉國討到便宜。
其實,在秦軍出兵偷襲鄭國之前,百里奚、蹇叔曾“哭師”,因為他們預料到秦軍此去必敗無疑。儘管,百里奚、蹇叔苦苦相勸,但是秦穆公置若罔聞,一意孤行。
直到秦穆公三十六年,秦軍渡河伐晉,“大敗晉人,取王官及鄗,以報崤之役”,時隔兩年才得以攻城拔寨,為崤山之戰復仇。
也就是說直到秦穆公三十六年,秦國從追隨晉國的小弟,已經可以翻身做大哥了。秦穆公三十七年,“遂霸西戎”,周襄王派召公專門送賀禮——金鼓,標誌著秦穆公成了繼齊桓公、晉文公之後,第三個週天子掛牌的春秋霸主。
結束語:
可以說,秦國的崛起離不開百里奚的貢獻。如果到秦穆公三十六年,百里奚尚健在已是百餘歲老人了。
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 ——《史記·商鞅列傳》
百里奚死後,秦國百姓如喪考妣,無論是通邑大都,還是偏遠鄉村,哀傷痛哭之人比比皆是。由此可見,百里奚也是頗得人心。 (“舂者不相杵”,舂米需要喊號子,類似歌謠。)
“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秦穆公在面試時,對百里奚說虞國因為不重用你,所以才會導致滅亡,這並非你的過錯。
那麼,秦穆公究竟是如何使用百里奚的?百里奚之賢對得起“五羖大夫”稱號嗎?在《史記》中,這都是謎一樣存在,只能根據相關線索推測如此。
不過,有一點可以明確,百里奚向秦穆公剛舉薦了才藝。
「再用其言,得脫;一不用,及虞君難,是以知其賢”,兩次聽了蹇叔的話,所以才能脫險;一次沒有聽勸,導致遭遇虞國國難。
百里奚根據自己遭遇認為好友蹇叔能力卓著。 “穆公使人厚幣迎蹇叔,以為上大夫”,秦穆公高薪聘用蹇叔,並給予上大夫的職位。蹇叔「上大夫」的等級比百里奚「大夫」高一級。
秦穆公僅憑百里奚幾句話就能夠重用蹇叔,可見對百里奚那是充分的信任。
然而,蹇叔又對秦有何貢獻?可惜,司馬遷再次吝嗇了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