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就是我們偉大的黨100歲的生日,提到中國共產黨,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毛主席,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毛主席生平。
知乎上有一個帖子,主題是:就中國而言,近代到今最偉大的人是誰?將近5萬名追蹤者,五千三百七十萬的瀏覽量,1萬多條的回答,無一例外的的指向了一個男人,那就是毛主席。毛主席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是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同時也是一位詩人和書法家。
8歲到13歲(1901-1909年),主要經歷是在小學堂讀書,但是毛主席從小不喜歡四書五經,對水滸,隋唐,三國這些書比較感興趣,在封建學堂的老師眼裡毛主席顯得有些另類。封建社會學堂裡的老師打學生是常有的事,因為這個緣故毛主席十歲的時候逃過學,並且三天沒回家,回到家後,父親和老師態度比以前溫和了一些。這次抗議運動給了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這件事對毛主席的影響也許體現的並不是很明顯。
13歲時,已經能夠引經據典的同父親辯論,也是在這一年,父親在眾人面前說他懶而無用,毛主席頂撞了父親並跑出了家,父親追了出來,毛主席跑到池塘,並恐嚇說再靠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都提出了停止內戰的要求,父親堅持要他磕頭認錯。毛主席表示,如果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條腿磕頭。這件事情讓毛主席體認到,當一個人壓在你頭上總是欺負你的話,如果公開反抗,保衛自己的權利,他就會軟下來;可如果仍溫順馴服,對方反而會對你打罵的更厲害,更欺負你。 13到16歲,離開學堂,在家幫工,放牛,記賬,讀《盛世危言》和一些新式思想的書,16歲時,在湘鄉的一所新式學堂裡學習自然科學和西學的新學科。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8歲的毛主席在起義的新軍中當了半年兵。後袁世凱當了大總統,辛亥革命結束,退出軍隊,尋找新的發展。
21到25歲(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求學,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畢業前夕和蔡和森等組織革命團體新民學會。
1918年,為組織湖南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第一次到北京。在北京期間,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管理員,也是史上最強圖書館員,得到李大釗等人幫助,開始接受俄國十月革命的思想影響。毛主席後來這麼形容這次經歷,我自己在北平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個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七個人合住一個小房間,我們全體擠在炕上,連呼吸都沒有。每逢我翻身都得預先警告身旁的人。不過在公園和故宮的宮址我看到了北國的早春,在堅冰還蓋著北海的時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北京的樹木引起了我無窮的欣賞。在困苦的生活中毛主席也總是充滿對生活的欣賞與希望。
1919年5月響應五四運動,發起成立湖南學生聯合會,領導湖南學生反帝愛國運動。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貝勒路樹德里3號和浙江嘉興南湖,作為代表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一大召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猶如一輪紅日在東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前程。這是近代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出席大會的各地代表共13人,革命的路上危險重重,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堅定無比的信仰,大多數人都沒有能夠堅持走到最後。一共13名代表,其中4人犧牲,3人叛變投敵,2人成為漢姦,2人脫離革命後又迷途知返。從那條小船上堅定不移地走到新中國成立的人,只有毛主席和董必武兩個人。
1925年,在韶山一面養病,一面開展農民運動。 12月1日,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也是在這一年,毛主席寫下《沁園春·長沙》時,對於革命的前途還稍顯迷茫,他在詩中寫道:“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1927年1月4日到2月5日,他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跑到那熟悉的或不熟悉的鄉村中間去,攙著農民的手,問他們痛苦些什麼,問他們要些什麼,仔細聽他們講話。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篇《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一年,在中共五大上,他提出「建立農民武裝」。除了他,沒有人真正意識到,廣大的人民才是這個國家真正的主人。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紅軍長徵;1935年1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實際領導地位,這是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四渡赤水時,紅軍對國軍是3萬對40萬,國軍有飛機偵查,紅軍在當地沒有原來根據地的群眾基礎,沒有依靠。國軍對紅軍是壓倒性的優勢。但是在毛主席的指揮下,紅軍卻能在國軍的眼皮底子下晃點國軍,把蔣介石騙得一愣一愣的。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曾在《長徵:前所未聞的故事》中這麼描寫當時的場景:「毛澤東故伎重演,而蔣介石卻像巴甫洛夫訓練出來的狗一樣,毛澤東要他怎樣,他就怎麼樣」;1936年,長徵勝利,他寫下了《沁園春·雪》,彷彿天下大勢,盡在掌控:“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紅軍長徵也代表受壓迫的窮苦百姓第一次自己站起來,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軍隊。正是在紅軍這裡,窮苦百姓才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是被當作一個平等的人看待,能夠有尊嚴地活著。如果把紅軍比喻成一個人,長徵之前,他還是個有點不知所措的少年,經過三年八萬裡長徵,他已經是一個有自信戰勝一切的英雄。
1938年5月發表《抗日遊擊戰的戰略問題》一文。 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作《論持久戰》講演,全面分析中日戰爭所處的時代和中日雙方的基本特點,批駁速勝論和亡國論,闡述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持久戰的總方針。 1947年《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中提出十大軍事原則,用精闢的語言,把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戰術原則講得清清楚楚,既易懂又易記,全然不同他的對手蔣介石那樣長篇大論,核心是強調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毛主席十大軍事原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用兵的分與合,在早期強調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當時國軍和我軍作戰,他們攻一個地方,我軍就放棄一個地方,一開始他們節節勝利,就給他們一個假象,原來解放軍這麼不堪一擊,他們不知道,這正是毛主席的策略,國民黨每佔領一個地方就要分出一部分兵力來守衛這個地方,而我軍一直撤退,把有限的兵力集中在一起,然後再攻擊對方較少的兵力,我軍的勝算就會大大提升。國民黨越打地盤越大,但兵力越來越少,紅軍越打地盤越少,但兵越打越多。 ,這就是毛主席眼光的長遠之處。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主持開國大典。 1951年,已經成為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毛澤東,與老友周世鑷等人談到自己年輕時如何確立人生志向時說:「湖南省圖書館的牆壁上,掛有一張世界大地圖,我每天經過那裡,總是站著看一看。過生活,不值得我們注意嗎?租穀錢糧被關進監獄活活折磨死的;還有家庭裡、鄉鄰間,為著大大小小的糾紛,吵嘴、打架,鬧得雞犬不寧,甚至弄得投塘、吊頸的;至於沒有書讀,做一世睜眼瞎子的就更多了。情形是這樣,全湘潭縣、全湖南省、全中國、全世界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定要過痛苦的生活嗎? 絕不!人都陷入痛苦的深潭。
今我來兮,楊柳依依。 1976年9月9日凌晨10分,毛主席與世長辭。他誕生的時候,這個國家積貧積弱,人均壽命只有35歲,全國80%的人都是文盲,有鋼廠也找不到能勝任的工人。隨便一個帝國主義就可以逼得中國像飢民一樣賣兒賣女,最繁華的上海灘,年年都是餓殍遍地,人們的眼前一片黑暗,看不到未來的出路。
他離開的時候,這個國家已經有了一整套完整的工業體系,人均壽命達到了65歲,文盲率降低到了20%,有數以億計的產業工人。大家能吃飽穿暖,能有尊嚴地活著,沒有國家能欺負我們。
他的思想也流傳了下來,深深的烙印在我黨的文化中,毛澤東思想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指南。
毛主席的許多看法,不僅適用於當時那個年代,在現在這個年代也是適用的,以至於許多企業家,諸如馬雲和任正非也在研究毛選。毛主席曾說,中國是個大國、窮國,帝國主義會讓中國真正富強嗎?那別人靠什麼耀武揚威? 仰人鼻息,我們這個國就不安穩了。我們愛好和平,但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
毛主席曾對蘇聯留學生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到底是你們的。是我們青年學子的,作為青年學子,希望我們都能不負青春,不負祖國大好河山,少年強,則中國強,讓我們一起攜手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