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說,這種人對內不能統一民眾,對外不能抵禦入侵,民眾不親近他,諸侯不信任他,還可以利用花言巧語博得君主的寵信,這就是阿諛奉承的臣子,因為這種人會毀滅一個國家,齊國的蘇秦、楚國的州候、秦國的張儀就是這種人。然後第二種是想篡奪君權的臣子,這種人比阿諛奉承的人有能力,但是能力用錯了方向。他們擅長欺騙民眾和君主,結黨營私,互相勾結,追求利益和權力,這是篡奪君權的臣子。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奉陽君就是這樣的人。
第三種是能建功立業的臣子。
他們對內能統一百姓,對外能對抗患難,民眾親近他,士人信賴他,上忠於君主,下愛護百姓,這就是建功立業的臣子,齊國的管仲,楚國的孫叔敖就是這樣的人。而最好的是,上能尊敬君主,下能愛護百姓,能履行政策法令和教育感化,讓民眾效法跟隨。能應對各種困難和變化,而且各方面都符合禮義和法度,這就是聖賢的臣子,殷朝的伊尹和周朝的薑太公,就是這樣的人。任用聖賢的臣子可以稱王於天下,任用建功立業的臣子可以稱霸於諸侯,任用篡奪君權的臣子有危險,而任用阿諛奉承的臣子會消亡。
荀子說,服從君子的命令而有利於君主的,叫作恭順;服從君子的命令而不利於君主的叫作諂媚;違抗君主的命令而有利於君主的,叫做忠誠;違抗君主的命令而不利於君主的,叫作篡[cuàn]逆。所以,真正聖賢的人,只服從道義,而不是服從君主。荀子進一步把聖賢的臣子分成了四種類型:諫,諤,輔,弼。荀子說,看到國家有危難有,君主有錯誤的,向君主提出意見,君主採納就行,不採納就離去的,就像:諫。進諫的諫,表示規勸和使之改正錯誤的意思。
第二種是,君主採納了就行,不採納就去死的人,叫作:諍。
諍表示直言勸告,拼死相告的意思。第三種是,有能夠聯合有智慧的人,同心協力,強行糾正君主過失,免除國家禍患的人,稱之為:輔。輔佐的輔,幫助改正錯誤。最後一種是,有抵抗君主的命令,取得君主的權力,反對君主的行為,目的是安定國家的危難,免除君主的恥辱,功勞足以成就國家的最高利益的人,叫作:弼。 “弼”的本意是矯正弓弩的工具,引申為能強行糾正和輔佐君王,成就國家的最高利益的人。
荀子說,能夠做到:諫,諤,輔,弼的人,都是國家的重臣,是國家和君主的財富。這些人都只服從道義,而不服從君主。可以看出來,荀子說的忠誠和上等的臣子,跟我們通常理解的不太一樣,我們理解的忠誠是忠君愛國,但荀子認為,對國家最好的人才,上等的臣子是「從道,不從君」的人。那些只服從於道義,而屈服於君主的人。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致士”,荀子眼中真正的“賢士”應該是什麼樣的。和上等的人才一樣,士人君子的標準依然是“從道,不從君”,表現出來就是不盲從,不隨波逐流,有自己的行事原則和做人標準。荀子說,對於那些結黨營私互相吹捧的,君子不會聽取;對於那些殘害誣陷,加罪賢能的,君子不會採納;對於那些猜忌埋沒賢才的人,君子不會親近;對用財物金錢進行賄賂的,君子不會答應。
凡是無依據的流言、無依據的學說、無依據的事情、無依據的計謀、無依據的名譽、無依據的訴說,不經官方正當途徑而從四面傳播的,君子要慎重對待,聽說後一一公開列舉出來,確定它們恰當或不恰當,而後對它們作出賞罰,並很快付諸實施。對於君子人格,前面我們也介紹很多了,總的來說就是遵從禮義和道義,心中有仁愛,做事有原則,兼具道德和正義,這一直是荀子所推崇的行事原則和做人標準。
最後,荀子也談到了為人師表。
成為老師有四個標準:尊嚴、威信、克己和傳道。並且,也特別強調,博學不包括在這其中,老師不一定要博學。荀子說,有尊嚴而讓人敬畏,能夠成為老師;年老而有威信,能夠成為老師;誦讀解說經典,而在行為上嚴格遵守不違犯它,能夠成為老師;通曉精微的道理,而又能加以闡述,能成為老師。
故而成為老師的辦法有四種,而博學並不包括在這其中。正如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能成為老師的,博學不是必須的,而能身體力行,能傳道授業解惑的,就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韓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