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登簡介(與第5位妻子同床,死前大喊:不要開燈)

2022-10-24拉登

2001年9月11日,兩架客機徑直地撞向了美國紐約世貿大樓,「轟隆」兩聲巨響,整個世界都被這一幕深深地震撼到了。

然而,作為這起震動全球的恐怖攻擊幕後的策劃者,賓拉登又是如何躲過了美國為期十年的追殺?他發動攻擊的目的和原因究竟是什麼?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又說了什麼?

拉登

拉登

年輕的理想主義者

1957年3月10日,賓拉登出生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商人家庭。

據說,他的家族與沙烏地阿拉伯皇室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所以,他的家庭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當地十分富裕。

在整個家族52個孩子之中,本·拉登排行第十七。

雖然在整個家族當中,自己的存在並不顯眼,但是在學習的道路上,本·拉登卻是十分爭氣的。

6歲那一年,賓拉登被家人送到了沙烏地阿拉伯第二大城吉達去讀書。

在這裡,他接受了阿拉伯式的精英教育,但也讓他接觸到了極端的民族宗教主義思想

在那個時期,大多數阿拉伯人都伊斯蘭教。而拉登則對其中的一個分支教派「遜尼派瓦哈比支派」十分推崇。

拉登

圖片來自網路

其教義中由復古主義思想而提出的宗教復興的主張,十分符合拉登的口味。

從此以後,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個宗教理想主義的種子。

在吉達完成了自己的中小學階段的學習以後,他憑藉著優異的成績考進了KAU大學,攻讀經濟學和工商管理學專業。

在大學期間,賓拉登積極參與各種社交活動,包括柔道、足球、戲劇、騎馬,只要是能夠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的,他都會前去嘗試一番。

除此之外,賓拉登還十分熱衷於看電影。尤其是好萊塢的動作片,他百看不厭,其中特別喜歡李小龍的影片。

正是在大學期間的這些學術與嗜好,讓賓拉登在豐富頭腦的同時,也聚集了一群與他理念相同的「同志」。

拉登

年輕時候的拉登

到了大學畢業之後,在家族的安排之下,拉登進入到了自己的家族企業之中,擔任行政管理工作。

在那幾年的時間裡,本·拉登當過集團的管理層還有高級工程師,憑藉著石油貿易和建築業生意,這讓他一度擁有了十幾家公司,資產一度達到了數十億美元。

在旁人眼中,這妥妥就是一個富二代成才以後,繼續致富的故事。

然而,賓拉登似乎不想沿著這條平坦的道路一直走下去。他還沒有忘記自己心中埋藏著的理想。

身為一個年輕的穆斯林理想主義者,在家族企業之中幹著這些為資本主義而服務的事情,讓賓拉登感覺十分厭惡。

於是,他決心辭去在公司之中的職位,從自己的家族之中脫離出去,從此走上一條更「偉大」的道路。

拉登

拉登

恐怖主義的領導者

1979年,蘇聯悍然發動了「阿富汗戰爭」。

至此以後,開啟了在中東地區為期十年的戰爭動亂。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整個中東地區開始形成了一股狂熱的民族主義苗頭。

在蘇聯入侵到阿富汗的邊境時,政治場上的激進分子,聯合狂熱的民族主義者,在整個阿拉伯世界掀起了一股反對蘇聯入侵的浪潮。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拉登意識到,完成自己理想的機會到來了。

拉登

拉登集團

於是,他連忙著急了當初認識的一眾理念相同的好友,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宗教團體。

然後從沙烏地阿拉伯千里迢迢地奔赴阿富汗,開始對前線的戰事進行支援。

「為主道陣亡的人,你絕對不要以為他已死去,其實他們還活著,在真主那裡享受給養…誰為主道而戰,以致殺身成仁,或殺敵致果,將賞獲重大的報酬。

在《古蘭經》教義的號召之下,阿拉伯世界的萬千熱血青年,浩浩蕩蕩地奔赴戰場,雖然面臨戰爭的殘酷,但是宗教的信念卻讓他們並不畏懼死亡。

一時之間,整個戰場之上,充滿了血腥殘忍的場面,而這些來自於阿拉伯世界各個角落的青年們,也出現了大批傷亡的情況。

拉登

聖戰徒

相較於那些只會將肉身和熱血來當做「投名狀」的聖戰殉道者們,受過高等教育的拉登,要顯得聰明許多。

來到了阿富汗以後,拉登帶著他的團體,在當地招募了大量的志願者,之後迅速組建了一個名叫“服務營”的組織。

這個組織,並非是參與前線的戰鬥,而是治療和幫助受到戰爭波及的阿富汗難民和在戰爭中負傷的士兵。

這一系列操作,幫助了當地許多無家可歸的人,使得他們對拉登充滿了信任。

不久之後,拉登就在阿富汗,建立起了自己的權威和聲望。

眼看時機已到,拉登又開始轉變思路,把「服務營」的人開始武裝起來,組成成為一支遊擊隊,前往阿富汗西部的深山之中,對蘇聯軍隊發動突襲。

拉登

圖片來自網路

有一次,在面臨著數倍的蘇軍,拉登憑藉著對地形的熟悉,設計了一套十分巧妙的伏擊戰術,在蘇聯軍隊行駛到半坡的時候,突然帶領遊擊隊從旁邊殺出來,打得蘇軍措手不及。

由於地勢狹小,所以蘇軍一時之間首尾不能相顧,結果被遊擊隊一舉擊潰。

這一戰,不僅讓蘇軍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也為遊擊隊繳獲了許多槍枝彈藥。

消息傳出以後,「聖戰徒們」都十分驚嘆。這讓拉登在整個伊斯蘭世界贏得了巨大的聲望,也讓更多的極端主義者,開始加入拉登的陣營當中。

1988年,眼看集團勢力越來越大,能徵善戰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在拉登的牽頭之下,「服務營」正式更名為「基地」組織。

這個名字,也將隨著一次恐怖攻擊,流傳到了全世界民眾的耳朵裡。

拉登

拉登(中)

與美國之間的恩怨糾纏

說起拉登與美國之間的恩怨,其實可以追溯到「基地」組織成立之前。

由於阿富汗戰爭爆發的時候正是冷戰最後階段,所以,為了阻止蘇聯達到既定的戰略目的,美國曾偷偷給伊斯蘭世界輸送過大量的軍事裝備和戰爭指導。

其中,拉登也曾是獲益者之一。

在1985年到1988年期間,美國的情報部門曾多次向拉登提供軍事裝備。

其中包括反戰車地雷、火箭筒、突擊步槍等一系列針對蘇聯裝甲部隊的武器。

除此之外,美國還派遣了一些軍事教官,專門來為拉登集團之中的極端分子進行軍事訓練,想要將他們打造成為一支精通於刺殺、襲擊、製造爆炸等所有能給蘇軍帶來麻煩的恐怖組織。

拉登

拉登

然而,讓美國人沒有想到的是,最終他們“作繭自縛”,交給本拉登的這套,被用在了自己的身上。

雖然剛開始,本拉登集團確實利用美軍所教的這些東西讓蘇聯軍隊吃了大虧。

但是,在1988年,阿富汗戰爭結束以後,拉登很快就調轉槍頭,將武器指向了美國人。

美國人以為這些拉登和其他的狂熱份子一樣,眼中只有對敵人的憎惡,和對宗教的極端信仰。

但沒有想到,拉登對政治那一套也十分精通。

拉登想要在伊斯蘭世界打造一個統一的“共和國”,但是,多年與資本打交道的他,十分清楚,想要達到自己的目標,最大的障礙並非是蘇聯,而是西方國家。

拉登

拉登

由此一來,雙方的立場就發生了猛烈地調轉。

1991年,在海灣戰爭爆發以後,拉登向沙烏地阿拉伯王室提出了啟用「基地」組織來保護國家的建議。在苦苦等了數天之後,拉登等到的卻是沙烏地阿拉伯王室的一口回絕。

之後,更讓拉登氣憤的是,沙烏地阿拉伯竟然同意了讓美軍駐守在此地。

這讓拉登對「西方的霸權主義」理解得更為深刻了。

而且,他認為,沙烏地王室的這種行為是“引狼入室”,不僅欺騙了自己,還違背了伊斯蘭教的教義。

於是,拉登給沙烏地王室寫了一封表達自己內心憤怒的“憤怒信”,並公開譴責沙烏地阿拉伯政府。

適逢這個時候,拉登又因為機緣巧合,結識了阿富汗當地的政權集團「塔利班」。雙方“情投意合”,迅速聯結在了一起。

從90年代初期開始,「蓋達」組織就與「塔利班」聯合發動了數次針對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和美軍基地的攻擊。

拉登

遭受襲擊後的美軍

而在這幾次攻擊當中,拉登使用的,都是曾經美軍親自傳授給自己的「技術」。

這讓美國徹底嚐到了「養虎為患」的滋味。

1994年,拉登被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列為恐怖分子,隨後將其驅逐出境,從此以後,拉登就在外面過起了顛沛流離失所的日子,再也沒有回到過家鄉。

在蘇丹和葉門流亡了兩年之後,拉登再次來到了阿富汗,並決心在此地,實現自己復興「阿拉伯帝國」那樣的夢想。

1994年到1999年期間的五年時間,「基地」組織在利雅得美軍基地製造了10多起的恐怖攻擊事件。

除了使駐守在當地的美軍遭受了嚴重的打擊以外,還造成了大量的無辜平民死亡。

拉登

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

1998年,位於肯亞首都內羅畢的美國大使館發生了爆炸,不久之後,坦尚尼亞的美國大使館也遭受了相同的事件。

這兩起事件造成了200多人死亡,其中有一大半都是美國人。

在第二起爆炸事件發生以後,身著一身迷彩服、背著衝鋒槍的拉登在互聯網上公然宣布基地組織對這兩起事件負責,並聲稱他們發起了「聖戰」。

而之後,美軍也隨即對拉登以及「基地」組織展開了猛烈地報復。

雙方的衝突越來越大,之間發展到了難以收拾的地步。

2001年9月11日,兩架客機,徑直地撞向了紐約世貿大樓。一時之間,火光四起,塵土飛揚,伴隨著尖叫聲和哭喊聲,整個美國都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

這起事件一共造成了3025人罹難或失蹤。

拉登

9.11事件

雖然之後拉登否認了此事與他有關,但是美國情報部門卻聲稱手中掌握了確鑿證據,所有證據都表明,這起震動全球的恐怖襲擊是基地組織所為。

於是,在接下來的十年裡,美國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並對拉登進行搜索和「斬首」行動。

拉登臨死前的現場

由於美軍實力十分強大,所以一直在阿富汗充當拉登保護傘的「塔利班」很快就被趕走。

這樣一來,拉登就只能到處逃竄,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重新找一個新的藏匿地點。

這種頻繁的逃亡,自然也伴隨著無法預測的危險。

2005年的時候,在一次逃亡的路上,拉登不小心被當地的一個指揮官發現。

本來要將其交給美軍,結果拉登花費重金,買通了這個指揮官,成功從他手中逃脫了出來。

也正是這次死裡逃生,讓拉登變得更敏感了。

拉登

拉登

除了在挑選藏匿之所和逃亡路線時更加謹慎之外,他還為自己找了許多「替身」。

有好幾次,在美軍的突擊之下,拉登都是靠著這些替身幫助自己逃了出去。

不過,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

在經過了十年的圍追堵截之後,拉登總算是被發現了蹤跡。

2010年8月份美國CIA等情報人員已經得到消息說拉登很可能已經跨越邊界從阿富汗到巴基斯坦。

隨後,美軍派出了大量的兵力,前往這一地帶對其實施追蹤。

在經過了半年多的調查之後,美國證實,拉登就藏身於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郊外一棟住宅。

拉登

美國特種部隊

2011年5月1日凌晨一點多鐘,冒著狂風暴雨,美國海豹突擊隊,來到拉登住所之外,控制住外圍的守衛,隨後讓其敲響了屋門。

在拉登的一生當中,總共娶了五名妻子。

其中,最受拉登寵愛的,就是最年輕的「阿邁勒」

這位來自也門的小姑娘,據說是因為同樣崇尚極端宗教信仰的父家,想要與拉登拉近關係,才將女兒許配給他。

在拉登東躲西藏的幾年,陪伴他的,一直都是這個阿邁勒。

當天晚上,也正是這個阿邁勒在聽到敲門聲之後,前去查看情況。

被妻子的動靜吵醒的拉登,突然大喊一聲:「不要開燈!」。

拉登

拉登

結果卻為時已晚,燈光亮起,埋伏在窗外的突擊隊看到了拉登的位置,隨即一擁而上,拿起突擊步槍,朝著他連打數十下,將其擊斃。

隨後,美軍又將聞聲趕來的拉登之子哈立德,還有身後的一眾基地組織成員擊斃,徹底將此地的恐怖分子肅清。

而蓋達組織在拉登死去以後,勢力也大不如前,逐漸走向了崩潰的末路。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