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9年2月,宋太宗趙光義親率數十萬大軍北上,包圍了北漢的都城晉陽。經過長期的圍困,北漢國主劉繼元眼見外援斷絕,被迫於5月5日開城投降。沒想到宋太宗並沒派兵駐守晉陽,而是將這座千年古城夷為平地!趙光義將百姓驅逐出城,然後將晉陽焚毀,之後再用汾水、晉水的河水來灌城!那麼,宋太宗為何要這麼做呢?
一、帝王之城
其實原因很簡單,在宋太宗看來,晉陽城有“王氣”,因為這裡走出了太多的帝王!公元前180年,漢高祖之子、代王劉恆離開了自己的封地晉陽,向長安城進發, 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漢文帝。南北朝時期,東魏權臣高歡就以晉陽為基地,控制東魏政權。隋朝末年,晉陽留守李淵在此地起兵,然後攻入長安,建立唐朝。
五代十國時期,晉陽城更是出現了不少帝王!李克用、李存勗父子以晉陽為基地,與後樑的朱溫交戰,最終取得了勝利,建立後唐政權。 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在晉陽起兵,最終在契丹的幫助下,奪取了江山,建立了後晉政權。 947年,劉知遠在晉陽稱帝,建立了後漢政權。 951年,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在晉陽建立北漢政權。
二、必爭之地
其實,晉陽不僅是有「王氣」的帝王之城,還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這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為河東之根本,誠古今必爭之地也」。西晉末年,大將劉琨堅守晉陽城近十年,對抗少數民族的侵犯。南北朝時期的爾朱榮、高歡,將晉陽城作為自己的霸府所在地,來駕馭整個政權。
五代時期,郭威對劉知遠說過這麼一番話,“河東山川險固,風俗尚武,士多戰馬,靜則勤稼穡,動則習軍旅,此霸王之資也”。所謂河東指的就是今天的山西地區,而晉陽城是河東節度使的駐地。這裡不僅有山川之險,且“風俗尚武,士多戰馬”,因此非常容易形成地方割據,甚至可以藉此問鼎天下。
三、太原新城
基於上述兩個原因,特別是「王氣」的緣故,宋太宗在佔領晉陽後,就將其夷為平地。同時,宋太宗在汾河以東修築新城,也就是現在的太原。為了破壞太原的“王氣”,趙光義可以說是挖空心思,他下令將街道改成“丁”字形,因為這樣就可以“釘”住龍脈,另外他還把城外的繫舟山的山頭削平,寓意割去「龍角」。
經過趙光義的一番折騰,千年古城晉陽被毀,太原城拔地而起。著名詩人元好問曾寫詩諷刺宋太宗趙光義的行為,“官街十字改丁字,釘破并州渠亦亡!”原來在北宋末年,金軍攻打太原,雖然北宋調集大量軍隊援救,但仍然沒有改變失敗的命運。最終太原城被金軍攻破,隨後金軍乘勝南下,最終滅掉了北宋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