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七縱的主角是誰(被諸葛亮「七擒七縱」才降伏的蠻王孟獲,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

2022-12-20孟獲

蜀漢章武三年(223),劉備病逝於白帝城,臨終前將後事託付諸丞相諸葛亮。得知劉備過世的消息後,本就只是表面歸附的南中地區各郡縣紛紛趁機叛亂,而諸葛亮則考慮到國家剛剛遭逢重大變故,於是沒有立刻前去平定。同時,諸葛亮又派出鄧芝、陳震前往東吳,與之重修舊好,以穩定蜀漢內外局勢。

孟獲

經過兩年時間的厲兵秣馬,諸葛亮終於準備萬全,於是建興三年(225)春天他親自率軍南徵,終於在秋天徹底平定南方。在後世傳說中,諸葛亮為了徹底降伏心高氣傲的蠻王孟獲曾經將其“七擒七縱”,但作為正史的《三國志》中卻完全沒有記載關於孟獲的只言片語。換言之,在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當中,身為主角之一的孟獲或許並不存在。

一種說法認為,以惜墨如金著稱的《三國志》中沒有記載孟獲的事蹟實屬正常,畢竟對於這場諸葛亮首次作為最高統帥領兵出征的戰役,陳壽只是簡單概括道:「三年春,亮率眾南徵,其秋悉平。定、朱褒等人,《三國志》裡卻有多處提及。

孟獲

雍閔出身益州郡豪族,《三國志》形容他「恩信著於南土」。劉備過世後,他殺害建寧郡太守正昂,並投靠東吳,被孫權遙封為永昌太守。高定是越嶲郡的“夷王”,而朱褒則原本是牂犛郡太守,後率郡響應起事的雍閔。對於這三人,《三國志》中以一句話簡單介紹:「高定恣睢於越巂,雍閔跋扈於建寧,朱褒反叛於犛牁。」

在以《三國演義》為代表的民間流傳版本故事中,孟獲才是各方叛亂勢力共同的領袖,但如果他地位果真那般顯赫,為何《三國志》對雍閔、高定、朱褒都有記載,卻唯獨遺漏了最重要的孟獲?對此,一個合理的解釋便是:孟獲其實並不真實存在,只是編造出的虛構人物,因此自然也就沒有被《三國志》記載了。

孟獲

可是,記載漢末三國歷史的史書當然不止《三國志》一部,成書於東晉時期,由史學家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和由史學家習鑿齒撰寫的《漢晉春秋》當中都存在著對孟獲的記載。其中,《華陽國志》對孟獲的記載最早,其中寫道:「夏五月,亮渡瀘,進徵益州。生虜孟獲,置軍中,問曰:『我軍如何? '獲對曰:'恨不相知,公易勝耳。 '亮以對曰:'恨不相知,公易勝耳。方務在北,而南中好叛亂,宜窮其詐,乃赦獲使還,合軍更戰。對曰:『明公,天威也,邊民長不為惡矣。

孟獲

很顯然,後世盛傳的「七擒七縱」應當就是出自於《華陽國志》,而值得注意的是,書中孟獲的身份不過是雍閔死後的繼任者,且曾經聽從雍閔驅使,其地位顯然並不算特別高。而在《漢晉春秋》中,孟獲地位有所提升,書中記載道:「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孟獲

儘管劇情上大同小異,《漢晉春秋》中的孟獲「為夷、漢所服」,顯然更有威望。親身經歷三國歷史的陳壽在《三國志》中絕口不提孟獲,而東晉時期的常璩、習鑿齒卻都認可了其存在。看上去,似乎事實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孟獲確屬虛構,常、習二人記載的故事只是虛構;二是孟獲真實存在,陳壽或許是遺漏,或許是編纂史書時沒有了解到這項史料,直到東晉關於孟獲的事蹟才被發掘出。

支持第一種可能的大有人在,其主要依據一是上文所說的,如果孟獲真的存在,不可能史書隻字不提;二是被諸葛亮七次擒獲的孟獲名字恰好是一個「獲」字,顯得有些過於巧合;第三,戰爭並非兒戲,儘管諸葛亮臨行前確實得到了馬諡「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建議,但也不至於以虛耗兵力、糧草為代價與孟獲玩七擒七縱的遊戲。最後,《漢晉春秋》關於孟獲的記載見於南朝裴松之為《三國志》進行的註解,而裴松之本人都曾批評《漢晉春秋》中有前後矛盾和虛構的地方。

孟獲

綜上所述,民間傳說中大名鼎鼎的孟獲在真實性方面確實籠罩著厚厚的疑雲。至少,在找到可靠證據證明他的存在前,顯然是質疑派更有說服力。當然,對此也不必太過較真,畢竟提起諸葛亮時許多人最先想到的借東風、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等等也都是虛構情節,這些都只是後人透過藝術加工表達對諸葛亮崇敬的一種方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