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鼎的成語很多,像是我們熟知的一言九鼎、三足鼎立、大名鼎鼎、鼎力相助、群情鼎沸、革故鼎新等。
話說楚莊王吞併了周邊一些小國後,實力大增,開始覬覦周朝大位。楚莊王何許人也?他姓羋名旅,乃春秋五霸之一。在位期間(前613-前591),先後得到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之輔佐,對內發展經濟,對外不斷擴張。有幾間跟楚莊王有關的典故,大家肯定不陌生,像是「一鳴驚人」、 「絕纓之宴」、「問鼎中原」。
傳說大禹治水後,劃神州大地為九州,各州蒐集天下青銅鑄成九鼎,鼎上刻著助人行善的神、害世傷民的鬼等形象,以此扶正祛邪,教化百姓去惡行善。九鼎是王權的象徵,夏、商、週三代以九鼎為傳國之寶。
網路截圖
歷史發展到周定王的時候,周王的權杖早已失去昔日的威嚴,而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之君的楚莊王開始稱霸。公元前606年春,楚莊王親率大軍北上,以“勤王”名義攻打陸渾之戎,並順勢移兵洛邑,“觀兵於週疆”,在周王室邊境陳兵耀武。周定王惶恐之餘,急派周大夫王孫滿前往慰勞楚莊王。楚莊王毫不掩飾自己的囂張和企圖,徑直詢問“鼎之大小輕重”,王孫滿則以夏、商、週的歷史變遷為鑑,有理有據地講述了九鼎的來歷以及幾易其主的過程,並指出統治天下“在德不在鼎”,正告楚莊王“周德雖衰,天命未改”,別打歪主意。後來,人們用“問鼎”一詞來比喻某人圖謀王位。
王孫滿對楚莊王說周王朝“卜世三十,卜年七百”,不知道楚莊王有沒有反問,那三十世、七百年之後呢?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自然之道也!周王朝不可能千秋萬世、亙古不滅,只是多久才滅、由誰來滅而已。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楚莊王問鼎中原並非王孫滿所以為的那麼大逆不道,後人動不動冠之以野心家,我覺得不公平、不厚道。
1945年7月,黃炎培先生赴延安考察,特別談到歷朝歷代的興亡週期率,真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對此,毛澤東表示:「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民主是個好東西,這才是貨真價實的治國之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