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智擒鰲拜,相信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確實,少年天子用機智鬥垮權臣的故事足夠讓人津津樂道,而在眾多影視劇中,這個故事也不斷演繹出新奇版本。例如鹿鼎記中就加入了韋小寶幫助康熙智擒鰲拜這一橋段。那麼,康熙真的是因為一群少年就將鰲拜制服了嗎?
我們先來看看這段人們熟悉的康熙智擒鰲拜出自哪裡。對了,來自《清史稿·卷六·本紀六》,這裡我們普及一個名詞,所謂本紀,指的是中國古代紀傳體史書中對帝王的記載,而《清史稿·卷六·本紀六》即是對康熙帝的記載。在這篇記載中,詳細描述了康熙帝是如何擒拿鰲拜的。
上久悉鰲拜專橫亂政,特慮其多力難制,乃選侍衛、拜唐阿年少有力者為撲擊之戲。是日,鰲拜入見,即令侍衛等掊而縶之。
這段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康熙帝對鰲拜專橫跋扈把持朝政十分不滿,但是又害怕鰲拜勇猛難以被制服,且其黨羽遍布,勢力龐大。於是為了麻痺鰲拜,就挑選了一批身強力壯的親貴子弟,在宮內整日練習布庫為戲,顯示自己少年痴迷玩樂的心態。然後趁機在鰲拜覲見時,讓這群“年少有力”的少年一擁而上,制服了鰲拜。
這麼一看,這情節可謂是相當精彩,一個睿智的康熙形象瞬間就浮現在人們腦海中了。不過同樣是《清史稿》,在鰲拜列傳中,卻是另一番記載:
康熙八年,上以鼇拜結黨專擅,勿思悛改,下詔數其罪,命議政王等逮捕。
只有寥寥數語。同樣的,在《清實錄·康熙朝實錄》中對制服鰲拜的記載是:
命議政王等、拏問輔臣公鰲拜等。
也是寥寥數語,全然不提那群“年少有力”的少年。
同樣是官方正史,為什麼對於康熙剷除鰲拜勢力記載有出入?再者,鰲拜可是號稱滿洲第一巴圖魯,更是在血戰中磨練出來的,說他能以一敵十,相信也不為過,因此,就靠幾個「年少有力者」就將鰲拜擒服了,委實有些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