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是荊軻義無反顧的壯烈情懷和秦廷勇刺秦王的勇猛無畏。
但這場刺殺好像從最開始就注定了結局,刺殺失敗,“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今天我們就來根據,記錄了燕太子丹為報“見陵之怨”派刺客荊軻劫持秦王故事的《戰國策﹒燕策三》,分析一下荊軻刺秦王。
{IMG}
選定荊軻
《戰國策·燕策三》記錄了戰國末期秦燕兩國的關係。
燕國是弱國小國,“燕太子丹質於秦,亡歸”,他圖謀報復。
當時,“秦國且滅六國”,燕處存亡之秋。
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以報見陵之仇,刺殺失敗。
此事加速了秦國對燕國的侵略,燕王以殺太子丹求和,最後燕國還是以亡國告終。
在著名的“荊軻刺秦王”中,事件的幕後操作者是太子丹,荊軻只不過是他派去的刺客而已。
{IMG}
太子丹受辱,四處招募人才准備報復。
其時燕秦國力的巨大差異太子丹的太傅鞠武已經深深認識到:“秦地遍天下,威脅韓、魏、趙氏,則易水之北面,未有所定也。”
他不建議太子丹與秦國直接急著對著幹,勸太子慢慢考慮。
秦將軍樊於期前來投靠,太子丹執意收留,太傅覺得此行為無異於自找滅亡。
太子明確向太傅表明自己不願意作漫長等待,而是希望速戰速決。
收留樊於期,只是太子復仇計劃的一部分。
{IMG}
至於冒險留著樊於期有何用,作為情報人員?作為反攻的力量?對當時的太子來說,也還是不清楚的。
只是他隱約覺得此人可以利用吧?這也為後來荊軻刺秦王埋下了伏筆。
太子收留樊於期之後,鞠武才推薦了他認為的“智深”“勇沉”的田光。
田光拜見太子丹。
太子丹只表明燕秦不兩立。
{IMG}
而田光只說自己年老:“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從言語推斷,田光對自己年輕時候的輝煌是非常自信的。
而從太子怕他洩密的特別吩咐可推測:太子目測田光體力肯定不行了,“勇沉”得勉強。
我們不禁也會有疑惑:田光絲毫未提如何抗秦,“智深”又表現在何處呢?為什麼太傅會推薦老弱的田光?他告訴太子丹“可與之謀”,所謀具體何事?從後面情節推測,或許太傅明白自己說的“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講於單于”幾乎不可能行得通,刺殺或許會有希望,田光年老,派他刺殺自然不妥,但派誰刺殺最好還是由田光來謀劃。
{IMG}
如此看來,太傅和田光都對太子丹內心的刺殺謀略心照不宣。
太子丹不主動與太傅說自己的策略,是因為太傅明確反對說“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而田光一眼看去年老體弱,自然不必開口了。
《戰國策》中並未詳細介紹荊軻的身世情況,田光推薦荊軻,僅僅是說“所善者荊軻,可使也”。
《史記·刺客列傳》寫“荊卿好讀書擊劍”,“盡與其賢豪長者結”。
{IMG}
很清楚,荊軻與田光是同類,至少有武藝的共同愛好。
田光知道太子懷疑他的忠信,為表自己的“節俠”而自殺。
臨死囑咐荊軻拜見太子,並以此行為激勵荊軻要做“節俠”之士。
可憐的荊軻被田光的朋友生死義氣相激推上了歷史舞台!可以說,荊軻成了太子刺殺計劃的必然人選。
{IMG}
準備不足
但是,荊軻也還不是那種熱血沸騰、頭腦發熱的青年。
他去見太子,只為完成田光的“言光已死,明不言也”的任務,他是守諾的。
太子“避席頓首”,把自己對當時燕秦的政治局勢看法和刺殺具體謀略和盤托出,並明確自己還不知道找誰來完成這個計劃,希望荊軻留意。
太子從未在太傅面前直言這樣的話語,卻能在荊軻面前明言,這明擺著是委婉而又鄭重的託付。
{IMG}
荊軻“久之”,乃是在思考太子丹的計策厲害及話語用意,他有他的冷靜。
荊軻回答:“此國之大事,臣駑下,恐不足任使。”
如此推辭,不是故意抬高自己的身價,而恰恰表明是他有謀事的才能,秦國滅六國的勢力確乎不可阻擋,此確非萬全良策。
這與鞠武的想法是一樣的。
只是鞠武作為太傅不可明言國家必亡只有刺殺可作萬一拼搏,但他可以推薦別人來謀此事。
一邊是好友田光的以死相激,一邊就是太子的刻意地執意請求,荊軻也就只有接受“刺殺使命”的分了。
{IMG}
太子丹為了穩住荊軻,“日日造問”,供權勢、異物、車騎、美女,“以順適其意”,這明擺著就是一場刺客與雇主之間的交易。
至此,荊軻正式成了太子僱傭的刺客。
“久之,荊軻未有行意。”
為什麼?荊軻在等待時機!作為被雇傭的刺客,他不可能許諾之後又盼著刺殺不能前行。
當“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這是秦國最能威懾燕國的時候,也是燕國向秦國示弱的最佳時機。
因此荊軻開始準備拜見秦王的信物。
{IMG}
此時太子丹對荊軻的催促:“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言語多有不耐煩、不信任,這也是荊軻悲劇命運的正式展現:一個守諾的刺客碰上了一位不了解與信任他的雇主!荊軻充分利用了太子為自己復仇準備下的“人才”樊於期,施展口才取得他的人頭作為面見秦王的信物。
太子又準備了匕首和能年十二就殺人的勇士秦武陽為副手,自以為準備周全。
而荊軻則覺得有所不足,因為未等得他自己約好的朋友。
太子疑心他改悔,以“先遣秦武陽”激將,實質是求勝心切又不信任他。
這一行為深深傷害了刺客荊軻的自尊!荊軻因而怒斥太子:先表明爭取刺殺勝利的決心———“往而不返,豎子也”;再表明刺殺不容易———“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最後說明自己遲遲不走的原因是等待朋友。
{IMG}
現在既然你催促,那我就走吧!在這裡他又表現了同於常人的意義用事的不成熟的一面,但他是明知有困難,卻還是勇往直前!荊軻不畏強秦的英雄一面開始在人們心中顯現。
易水送別,白衣冠送行。
那是一種怎樣悲壯的場面!刺殺強秦,雖生猶死!此時,不僅僅是荊軻有必死之心,就連眾人也為之感染!荊軻與朋友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對自己刺秦的決心的再次表達。
{IMG}
刺殺失敗
《戰國策》《史記》都成書於漢代,“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應該在人們經歷了秦國的暴政之後廣泛流傳,很明顯,人們將“反抗暴秦的精神”賦予到了荊軻身上,荊軻與秦王成了一組反壓迫和壓迫的象徵。
因此,易水悲歌,“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此悲壯之情激發的是眾人對暴秦的憤怒。
因此荊軻在這裡已然是民眾反抗暴秦的代表,成了抗擊強暴的英雄形象,而不僅僅是歷史上的刺客了。
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壯烈豪情,是一種對強大秦國傲視和不屈的精神。
正因為這種精神,“易水送別”這個場面才感動了許多有誌之士。
{IMG}
駱賓王的《易水送別》:“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表達了對荊軻的仰慕之情。
易水悲歌這一特定的藝術場景大大提升了對荊軻形象的塑造,將他個人的刺秦決心渲染成為廣大民眾對強敵的雖死猶戰的英雄情結。
此後,荊軻秦廷刺殺秦王的過程則通過多角度對比來表現荊軻的英雄形象。
秦武陽的“色變振恐”,反襯荊軻的從容機智、沉著機變;秦王的狼狽逃命,“還柱而走”,“群臣驚愕”,“盡失其度”,“秦王目眩良久”,反襯他的勇猛無畏;而荊軻在“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則展現了他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懼。
{IMG}
此後補敘秦王論功行賞,特別寫他對倉促間用藥囊還擊救下自己的侍醫夏無且賞以黃金二百鎰,反襯荊軻刺殺行為對秦王的振懾。
秦王大怒攻燕,“五歲卒滅燕國”,如蘇洵所言,“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刺殺的結果顯然與太子丹的理想相差實在太遠,但也從反面看到刺殺給秦王造成的影響。
不光如此,作者還再繼續補敘高漸離以築擊秦王,“為燕報仇”而死。
這其實還是在寫荊軻的行為給燕國民眾的影響,他激發了後來人繼續為抗擊強大敵人努力。
{IMG}
荊軻到底因為什麼而失敗?在秦廷刺殺環節,很多人議論是荊軻的劍術不精卻急於沽名釣譽。
清人馮廷櫆《荊卿故里》:“一卷輿圖計已粗,單車竟入虎狼都。
縱然意氣傾燕市,豈有功名到酒徒?空向夫人求匕首,誰令豎子把頭顱。
南來曾過邯鄲道,試問人知劍術無?”陶淵明也感慨“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
其實,荊軻的失敗跟太子丹的謀劃有關。
太子丹的上策是“劫秦王”,其次是“刺殺之”。
{IMG}
因為武陽的“色變振恐”很可能讓秦王提高了警惕,同時也讓荊軻失去了一個本來就不是他理想助手的相助,使得劫持的計劃不得成功。
其時,荊軻被秦王斷了左腿倒地,最後拼盡全身的力量投擲出匕首,作最後一擊!劫持不成,只能為太子丹的第二套方案“刺殺”作最後一拼!劍術疏是刺殺不中的一方面,身殘力不濟也是一部分原因。
他失敗了,臨死“倚柱而笑”,笑自己因想完成太子丹劫持秦王的心願而錯失刺殺秦王的良機,他是一個守諾的忠誠的好刺客;其次笑秦王僥倖逃脫危險,他是死亡面前大義凜然的英雄。
{IMG}
太史公在《刺客列傳》中說:“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以此讚揚他的信守諾言、不欺其志的俠義名節。
清人吳見思《史記論文》:“世嘗言荊軻行刺反促燕亡,而不知此日之燕已具必亡之勢,故史公預先序明燕、秦不兩立之勢,於鞠武言之,鞠武再言之,太子自言之,荊軻未行之前又提明之,蓋萬萬計無復之,而後出行刺一著耳,豈得已哉!”荊軻的悲劇首先在於“迫不得已”!燕秦勢不兩立,他臨危受命。
{IMG}
按說“君子死知己”,可他跟太子丹的關係卻又談不上知己,太子丹對他的只有物質收買,對他的謀略、人品、決心並無充分了解和信任。
燕國的弱小是明擺著的,“不測之強秦”是人所共見,燕國的存在是“肉當餓虎之蹊”。
可是荊軻卻還能高歌一曲“風蕭蕭兮易水寒”,白衣冠送別,一去不復還,以必死的準備表達完成艱難任務的決心。
正是如此視死如歸、大義赴難、義無反顧的英雄本色感染了許多英雄志士,激勵了他們為自己的理想前赴後繼。
結語
《戰國策·燕策三》以沉雄的筆觸給我們講述了一個計謀深遠、忠義守諾的刺客荊軻刺殺秦王的故事。
更是以它驚心動魄的情節設置、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生動悲壯的場面描寫給我們塑造了一位義無反顧反抗暴政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