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870年4月,正值春天的俄羅斯母親河-伏爾加河及其支流斯維亞加河開始解凍,融化的冰塊不時發出「劈啪」的撞擊聲,河面逐漸開闊起來。在兩條河的交會處坐落著一座城市-辛比爾斯克,現名為烏裡揚諾夫斯克。相傳400多年前有個姓「辛比爾」的保加利亞公爵曾住在這裡,因此人們便習慣用他的名字稱呼這個地方。 17世紀中葉,沙皇下令在這裡建造了一座內城,並建構了堅固的堡壘,使它成了一座軍事要塞,用來抵禦來自南方遊牧部落的侵襲。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到19世紀辛比爾斯克已成為商港,是糧食、魚、羊毛、硝石等的貿易集散地。全城約有3萬多人,大部分是工人和伏爾加河上的纖夫。辛比爾斯克省國民教育視察員伊里亞·尼古拉耶維奇·烏裡揚諾夫一家就住在城市邊緣特列爾茨街的一座木板結構的房子裡。
4月22日(俄曆4月10日),陣陣嬰兒的啼哭聲從烏裡揚諾夫家的小木屋中傳出,家中又添丁進口了。小孩大腦袋,高顴骨、蒙古型眼角、略為向上的眼睛和寬的前額,極像父親。父母給孩子取名為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裡揚諾夫,乳名沃洛佳,這就是後來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偉大領袖和導師的列寧。
童年的列寧(左)與妹妹
4月28日,在一片鐘聲中,尼科爾教堂的執事為列寧做了神聖的洗禮,並登記造冊。
列寧的父親伊里亞·尼古拉耶維奇·烏裡揚諾夫出生於1831年7月26日,是一位出色的國民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出身於阿斯特拉罕貧苦的手工業者家庭,祖父早年是農奴,祖母是屬於蒙古族的加爾梅克人。在其7歲時,父親不幸因病去世,家中一貧如洗。列寧的伯父過早擔起養活全家的重任,雖然他自己也很想求學,但為了使弟弟受到教育,他只好放棄自己求學的念頭,先後趕過大車和當過商店夥計,終生未娶,把整個一生都獻給了貧窮的家庭。伊·尼·烏裡揚諾夫長大成人後,一直十分感激哥哥為他所做的犧牲。憑著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傑出天賦,在不斷克服困難的情況下,伊·尼·烏裡揚諾夫於1843年進入阿斯特拉罕中學,先後兩次獲獎學金,1850年中學畢業時獲得銀質獎章和榮譽公民稱號,同年進入喀山大學學習,畢業時獲得物理數學候補博士學位。大學畢業後,伊·尼·烏裡揚諾夫在奔薩貴族學院擔任數學、物理教師,並擔任了喀山氣象站的氣象觀察工作。
為人師表後,伊·尼·烏裡揚諾夫力求做到行為世範、詬人不倦。他講課細緻又有耐心,對學生的淘氣行為從不疾言厲色,還免費幫助貧苦學生,因此深受學生們的愛戴。 50年代末,當時負責教育行政管理的領導認為,他教學熱心、教學成績好、知識淵博,故此給他獎勵。
60年代初,伊·尼·烏裡揚諾夫在同事奔薩貴族學院學監維列金尼柯夫的家中,認識了後來成為其妻子的瑪裡亞·亞歷山大羅夫娜·勃蘭克,維列金尼柯夫是瑪麗亞的姊夫。
因工作成績突出,1869年,伊·尼·烏裡揚諾夫被任命為辛比爾斯克省國民教育視察員,之後又升任省國民教育總監,獲世襲貴族稱號。
伊·尼·烏裡揚諾夫擔任國民教育視察員時,正值俄國廢除農奴制並開始創辦國民教育體制之際。當時俄國鄉村教育十分落後,師資缺乏,資金困難,沒有固定的課本和教育參考用書,伊·尼·烏裡揚諾夫奔波於各鄉村之間,在村公會上勸說農民支持教育,並多方籌集經費支持教育,為青年教師舉辦師範進修班,以便使他們依教育學原理授課。到1886年去世時,他在全省共創辦了近450所學校,在校學生2萬餘名,其中有幾所中學和上千名中學學生。伊·尼·烏裡揚諾夫的思想接近19世紀60—70年代的俄國啟蒙學派。他平易近人,同情農民的疾苦和艱辛,厭惡當時那種奴顏婢膝、追求功名的官僚習氣,對當時的沙皇專制不滿。
1863年夏天成家後,伊·尼·烏裡揚諾夫幾乎把全部薪金都用在養家糊口和培育子女上,自己也不愛好各種享受和社交活動,近乎把全部業餘時間都用在家中,注意鍛鍊孩子的意志,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教育他們誠實正直、熱愛勞動、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他常常給孩子們講故事,開開玩笑,對孩子們提出的問題總是盡量通俗易懂地予以解答,有時也和孩子們玩一下槌球、下棋,孩子們感到無拘無束,客廳裡經常傳出快樂的笑聲。
列寧的母親瑪麗亞·亞歷山大羅夫娜·勃蘭克是醫生亞·德·勃蘭克的女兒,1835年3月6日生於彼得堡。亞·德·勃蘭克的父親是一位德國商人,母親是一位瑞典人。亞·德·勃蘭克出身於市民階層,1824年畢業於彼得堡醫學院,早年喪偶,夫人給他留下了6個年幼的孩子。亞·德·勃蘭克學識淵博,思想進步,為人耿直,不趨炎附勢,因此而不受上司青睞,工作屢被調換,晚年在喀山省科庫什基諾村附近買了一個不大的莊園,種地之餘,給附近的農民治病。在德國姨婆的嚴厲教育下,瑪·亞·勃蘭克很小就養成了勤奮和儉樸的習慣。她的父親按斯巴達克方式來教育女兒們,5個女孩一年四季都穿短袖敞領的印花布連身裙,就連這種衣服每人也只有兩套替換穿。伙食很簡單,甚至連她們成年以後也不喝茶和咖啡,因為當醫生的父親認為茶和咖啡有損人體健康。這種生活方式使瑪麗亞的身體長得結實,特別能吃苦耐勞,「不知道什麼是神經衰弱」。瑪·亞·勃蘭克個性沉穩,天資聰穎,在姨母的指導下,自學了英、法、德語,學過音樂,讀過不少書,鋼琴技巧很嫻熟。雖然未正式進過學校的門,但卻通過了中學的筆試,成績優異,獲得了在小學當女教師的資格。但因經濟條件所限,未能上大學,成為一大憾事。婚後,瑪·亞·勃蘭克專注於理家和相夫教子,對當時上流社會中講究穿著打扮和喜歡飛短流長的習氣不感興趣。她做事有條不紊,持家勤勞節儉,對孩子從不體罰打罵,總是耐心地引導和教育。
列寧共有5個兄弟姊妹,姊姊安娜·伊里尼奇娜·烏里尼奇娜·葉利扎羅娃(生於1864年)、哥哥亞歷山大·伊里奇·烏裡揚諾夫(生於1866年,乳名薩沙)、妹妹奧麗加·伊里尼奇娜·烏裡揚諾娃(生於1871年)、弟弟德米特里·伊里奇·烏裡揚諾夫(生於1874年)、妹妹瑪麗亞·伊里尼奇娜·烏裡揚諾娃(生於1878年)。另外,列寧還有一個姊姊和一個弟弟,他們出生不久就不幸夭折了。家中的保母格里果列夫娜最喜歡列寧和妹妹奧莉加,常常把他們一邊一個放在膝上,給他們講故事。在兄弟姊妹中,列寧和妹妹奧莉加關係最好,小時幾乎形影不離。
為了讓兒女們有一個比較舒適的生活環境,在列寧半歲時,父母把家搬到了特列爾茨街17號房子的二樓。 1878年,父母又用全部積蓄買下了莫斯科街58號的一幢木製的帶有閣樓和迴廊的平房。列寧和兄弟姐妹們的青少年時期的大部分時光就是在這裡度過的。新居因面對大街,一年四季塵土飛揚、人聲喧嘩,但房間卻寬敞明亮。下層有5個大房間,分別作為父親的書房、母親的臥室、餐室、廳堂和客廳,東西還各有一間前室以及廚房。閣樓上面還有4個小房間,這裡是孩子們的天地,列寧住在朝東的一個房間裡,與哥哥薩沙相鄰。同時,新居的旁邊是一個幽深的大院落和一座花園,裡面有各種各樣的花草和樹木,每到夏秋季節,這裡便呈現出一片鬱鬱蔥蔥、果實累累的景象,充滿了大自然旺盛原始的野趣,這裡成為孩子流連忘返的樂園。
孩提時代的列寧聰明、活潑、淘氣,在父母的照顧下,過著天真無邪的生活。 (來源|《列寧傳》 作者|季正矩 天地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