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智慧一一為而不爭

2024-12-14老子

老子

《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大意是,真實的言語不華美,華美的言語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善辯,善辯的人不善良。真知道的人不廣博,廣博的人不是真知道。聖人無所積藏:施利於別人,自己卻更富有;給予別人,自己卻更豐富。因此天之道,有利於物而無所損害;人之道,有所作為而無所爭奪。

這是《老子》一書的最後一章,老子提出一個很獨特的觀點,為而不爭。這似乎和老子前面的觀點有所矛盾。 《老子》第二章說,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其實,並矛盾。因為老子所謂“無為”的概念和世俗的理解不同。他將“無為”界定為順應自然,不胡作非為。在老子的觀念裡,萬物為道所生、所主宰,有自己的運行規律,外界人與物只能順應其,而不能違背其運行規律胡亂作為。拔苗助長就是典型的違背自然規律的胡亂作為,結果只能戕害死禾苗。可見,老子的觀點並不是不作為,而是反對胡亂作為。

既然可為,那麼要“為而不爭”呢?有所作為,不爭奪。這是對聖人而言。對我們常人同樣適用。

為什麼要不爭? 《老子》第八章曰:夫唯不爭,故無尤 。因為他不與萬物相爭,所以就能避免失誤。爭,國與國之家可引發戰爭,人與人之間可引發爭鬥。

如何做到為而不爭呢?

一是像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做到「七善」。

《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最高尚的品格就像水,水能夠滋養萬物而不爭先。安居於人所厭惡的低處,因此它的行為最接近道。具體要做到“七善”,居善地 ,心善淵 ,與善仁 ,言善信 ,正善治 ,事善能,動善時 。居處趨下讓人,心如深淵包容萬物,交往真誠而友善,諾言誠實而有信,為政順道而善治,辦事有條而不紊,舉動應時而有節。因為他不與萬物相爭,所以就能避免失誤。

二要做到“四不”,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則全 ,枉則直 ;窪則盈 ,敝則新 ;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

大意是,委屈反能保全,彎曲反能伸直;低窪容易充盈,陳舊反能更新;欠缺就能獲得,貪多反而迷惑。因此聖人守道,作為天下的典範。不自我表現,所以是非分明;不自以為是,所以聲名昭彰;不自我誇耀,所以能建立功勳;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領導眾人。正因為他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人能跟他競爭。古人所說的“委曲反能保全”,難道說的是空話嗎?確實做到周全,就會回歸於道。這裡,老子先列舉自然界不爭的幾個現象,曲、枉、窪、敝、少,其結果是全、直、盈、新、多。這正是不爭出人意料的結果。後來又列舉聖人不爭的行為: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其結果是名、彰、有功、長。最後結論,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三是不敢為天下先。

六十七章曰:我恒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我一直擁有三大法寶,保持並且珍視它們:第一是慈愛,第二是儉約,第三是不敢爭先走在天下人的前面。

為而不爭,以善為本,以收斂自我為核,以後為技。唯有不爭,才能保全與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