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俄曆四月十日,列寧出生在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克城,他的父親伊利亞·烏裡揚諾夫是一名具有民主進步觀點的教師,因從事多年的教育工作,晉升為教育局工作人員,後來成為教育總監,並獲得了貴族稱號。母親瑪利亞·亞歷山德羅芙娜生長在農村,受到普通教育,但勤奮好學的她後來也成為一名光榮的教師。
1887年,列寧的哥哥參與行刺沙皇的行動被捕,同年5月被殺害,當時深受震驚的列寧從那時候起,便下決心要和蠻橫殘暴的沙皇專制制度鬥爭到底。同年6月,17歲的列寧隨著父母來到喀山,進入喀山大學法律系學習,不久後卻因為他參加學生運動,反對學院警察制度而被開除,甚至被驅逐出喀山,不得在此居住。第二年,列寧又回到了喀山,並參加當地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對《資本論》進行研究。列寧這個時候的活動,也注定了他將來的不平凡。
少年列寧
1889年5月,列寧全家遷居,住到薩馬拉城,其後兩年,21歲的列寧更是以校外生的身份通過了聖彼得堡大學的畢業考試,也被授予了優等生畢業文憑。回到薩馬拉城後,有著自己想法的列寧組織了當地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小組,開始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傳播。他將一些國外的經典著作翻譯成俄文,同時自己也創作了第一本作品《農民生活中新的經濟變動》。
隨後移居回聖彼得堡後,列寧將自己轉變成共產主義者,但因為創立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領導工人進行罷工起義而被逮捕入獄。一年多的艱苦獄中生活後列寧被流放到寒冷的西伯利亞,一直到三年後,他才結束了流放生涯。
1900年,結束了流亡生涯的列寧回到聖彼得堡,但很快又轉而出國。出國後的列寧一邊繼續吸收學習馬克思主義,同時也仔細查考了歐洲一些國家的民主運動都是如何開展的,並從結果和過程中分析利弊。 1903年,社會民主工黨在布魯塞爾召開大會,參加大會的列寧代表布爾什維克黨和孟什維克黨進行激烈的爭論,以定奪黨的綱領和路線。不過最終誰都沒能說服對方,兩個黨派自成一系,彼此分開來。
柳比莫夫《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大會上(油畫)》
1905年11月,俄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列寧迅速回國領導革命,但因為革命最終失敗,列寧不得不再一次流亡到國外。在國外期間,列寧又創作了《唯物論與經驗批判主義》《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等一系列著作,以促進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暴怒的民眾們推翻,列寧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回國,卻發現革命果實有被竊取的危機,他當下組織發動了工農的武裝起義,列寧最終領導人民發動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並取得了偉大的勝利。隨後,列寧被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在他的領導下,帝國主義的多次攻擊被粉碎,國內的叛亂也被紛紛平定。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緩緩地走上了崛起之路,一切也都慢慢步入了正軌。
列寧慶祝俄國十月革命勝利
1918年8月,列寧在莫斯科附近進行群眾大會演講後離開時,遭到了反革命黨殘餘分子槍擊,身受重傷的列寧雖然保住了性命,但自從此事後,他的身體愈發不行了。
精力充沛的列寧是一位一絲不苟的“工作狂人”,他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甚至回國領導十月革命期間,每天的工作時間超過20小時。這位擁有鋼鐵般意志的偉大領導者,卻因為長期超負荷的工作,身體狀況每況愈下。
1919年的列寧
緊張的革命和殘酷的戰爭,讓他的身體受到嚴重的損害,特別是1918年那次刺殺之後。 1922年,列寧的病情惡化,但是革命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卻還有更多需要善後的事情去處理,列寧不想倒下,也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他拖著疲憊衰弱的身體帶病參加了布爾什維克黨第一十屆代表大會。大會過後,列寧深受病痛折磨,幾乎無法堅持下去。 1922年5月,中風的列寧身體部分癱瘓,被送往莫斯科郊外進行療養,後來經過一系列治療病情穩定了下來。再次投入工作的列寧又被一堆堆來自各方面的工作壓得喘不過來氣,過度工作也讓他不久後再次病倒。 1922年年底,再次重病的列寧被迫停止了政治活動。 1923年,列寧回到莫斯科。有一段時間,列寧的身體狀況稍有轉機。因為身體有了恢復的跡象加上政權也漸漸鞏固,列寧非常開心。
人們對列寧的身體有了恢復也十分高興,他們堅信列寧曾經的話語,只要大家努力,好日子是不會遙遠的。人民以為這位偉大的領導人再次站起來,可以像以往一樣領導民眾,再去創造一個奇蹟。
但世事難料,回到克里姆林宮後不久,列寧的身體狀況還是惡化了,不久前還精神狀態不差、談笑風生的偉大領導人,此刻卻永遠離開了他的人民。
俄羅斯聖彼得堡(列寧格勒)
他曾經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領導的十月革命更使俄羅斯的未來產生了不可估量的變革性發展。曾經的彼得格勒在列寧逝世三天后,也更名為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來紀念這位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的一頁的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