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簡介資料(毛澤東:世界上最傑出而偉大的軍事家)

2023-01-09毛澤東

導讀

1963年12月,毛澤東在一次與外國客人的談話時說過這樣的話:我這輩子就是在打仗中度過的,一共打了22年。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是:毛澤東是世界上最傑出而偉大的軍事家。

01

「一輩子就是在打仗中度過的」

毛澤東和大多數人一樣,出生在一個極度平常、極為普通的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的毛澤東並沒有想到要去搞軍事、去打仗。正如他自己後來多次所說:在1927年之前,我還是個白面書生,我是沒有準備打仗的。當時,他最大的志願,第一,想當教書先生;第二,想當新聞記者。

毛澤東

1936年,毛澤東在陝北保安指揮紅軍。

從來沒有想過要搞軍事、要去打仗的毛澤東,又是怎樣走上打仗之路的呢?毛澤東多次說過,是蔣介石「逼上樑山的」。 他說過這樣的話:「我們原先都不是拿槍的,都是愛和平的人,有種地的、有做工的、有當教員的、有做生意的,我是當小學教員的,我沒有準備拿槍去打仗,後來蔣介石不許我們活了,不許人民活了,我們就拿起槍桿子。

蔣介石也教會了毛澤東怎麼打仗。一次,毛澤東在會見日本共產黨朋友時說,在共產黨成立的時候,那時啥也不懂,只知道要革命。但不知道怎麼革法,也沒有想鄉村包圍城市的問題,更沒有想到自己要打仗。誰要我們打仗的?是帝國主義和國民黨請我們去的。那時我們看不到有什麼別的出路,只有打遊擊。我當時不會打仗,我是小學教員。打了十年,我們學會了什麼叫打仗。這個打仗也是可以學習的。

1963年3月,毛澤東在一次同外國客人的談話時說,他上山打遊擊,一打就打了22年,直到1949年才把蔣介石趕出大陸去。

從1927年9月領導秋收起義,引兵走上井岡山、點燃星星之火,一直到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毛澤東打了20多年的仗。這段期間,正是毛澤東從34歲到56歲,完全是他人生中最珍貴的青壯年時期,也是他最主要的軍事生涯時期。

1936年毛澤東在保安

戰火紛飛的歲月給毛澤東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他曾對史諾說過,我最喜歡的還是軍事生活。不打仗了,出門不騎馬,坐汽車、坐火車、坐飛機,有時候病也來了。每天走10哩路,騎20哩馬,非常舒服。

1976年初,毛澤東在他一生中看了最後一部電影-《難忘的戰鬥》。一幅幅激烈的戰鬥場景,一下子勾起了毛澤東對戰爭歲月的回憶。當他看到人民解放軍進城的鏡頭時,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頓時淚如雨下,工作人員只好未待電影終場就將他用輪椅推走。可見,軍事生涯是毛澤東一輩子都難以忘卻的美好歲月。

02

「用兵真如神」之謎

從來沒有進過任何軍事院校的毛澤東,他高超的軍事才能是從哪裡來的?這似乎是一個謎。 其實,毛澤東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傑出而偉大的軍事家,同他極為注重戰爭實踐,善於從戰爭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並上升到理論高度分不開的。

1938年春,毛澤東在延安的窯洞裡寫作《論持久戰》。

儘管從學歷上看,毛澤東只是一位中等師範畢業生,但從本質上說他確實是一位書生,是個知識分子。毛澤東一生酷愛學習,與書做伴。 他自己說過,飯可以不吃,覺可以不睡,但書不可以不讀。無論是平常還是戰時,他都離不開書。 他認為,指導戰爭的人,對於一些兵書是應該要讀的。但是,指揮打仗是最講實際的,最主要的還是要靠實踐。 正如他所說:「開始打仗的時候,並沒有讀過多少兵法,更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是靠《孫子兵法》《三國演義》來指揮的,主要是靠長期革命戰爭實踐中累積的經驗。

上井岡山之初,毛澤東還是個滿身文人氣息的書生。在和朱德率領的部隊會師儀式上,毛澤東身兼師長,以新鮮之感挎了一下匣子槍,並詼諧地對朱德說:「背上駁殼槍,師長見軍長。」會師儀式一結束,他就把槍交給了警衛員,此後也很少再拿槍。但是,透過對井岡山鬥爭經驗的總結,毛澤東提出了遊擊戰爭的“十六字訣”,為他的軍事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礎。

毛澤東的一些重要軍事著作,都是在總結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寫成的。 1962年1月,他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又說:「在抗日前夕和抗日時期,我寫了一些論文,例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替中央起草過一些關於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經驗的總結。不能充分認識中國革命的規律。

在大的戰略決策上,毛澤東靠著總結經驗吃飯,在一些具體的作戰方法上,毛澤東也是如此。 他說:“我的經驗歷來如此,凡是憂愁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去調查研究,一經調查研究,辦法就出來了,問題就解決了,打仗也是如此。”

毛澤東

1938年,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講演。

毛澤東特別重視總結敗仗的教訓。他說:“打敗仗我們不怕,不打敗仗我們就不知道仗應該是如何打法。”他曾多次坦言承認:“指揮過好幾次敗仗。”

在1956年9月10日的中共八大預備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毛澤東在談到自己曾犯過錯誤時說:「比如打仗,高興圩打了敗仗,那是我指揮的;南雄打了敗仗,是我指揮的;長徵時候的土城戰役是我指揮的,茅台那次打仗也是我指揮的。

毛澤東談到這幾次敗仗時說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沒有消滅敵人,沒有實現預定的作戰意圖,如土城戰等;另一種是打成了消耗戰、擊潰戰,雖然消滅了敵人,自己傷亡也不少,例如水口戰役。在毛澤東看來,這幾場戰役戰鬥都應該屬於敗仗。

在分析這幾次敗仗的原因時,毛澤東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面向:第一,沒有準確地了解敵情。第二,驕傲輕敵。第三,分散兵力,沒有集中優勢兵力。第四,不顧客觀物質條件的可能,盲目地以弱攻強。總之,在毛澤東看來,造成敗仗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解決好主觀指導與戰爭客觀實際之間的矛盾,“把軍事計劃建立在一廂情願的基礎之上”,這就難免不打敗仗。

由此可見,毛澤東的偉大不在於也不可能不打敗仗,而在於他能比別人更善於從失敗中總結教訓,不斷提高自己的軍事指揮才能,從不會打仗到學會打仗。

03

集軍事統帥和軍事理論家於一身

毛澤東不僅把一生中最重要的年華貢獻給了中國革命戰爭,而且也創造了光輝的軍事業績和科學的軍事理論,在世界軍事史上作出了獨特的貢獻,成為世界上集軍事統帥和軍事理論家於一身的第一人。

毛澤東

1945年, 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報告。

毛澤東是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 憑著超群的智慧和才能,毛澤東不僅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觀,而且他親自組織指揮戰役戰鬥的數量之多、勝率之高,在世界軍事史上沒有任何軍事家能與之相比擬。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土地革命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親自組織指揮和參與組織指揮的戰役戰鬥就達239次之多,戰爭之困難,條件之險惡,鬥爭之複雜,是常人難以想像的,但他以卓越的膽識,超常的智慧,堅韌的毅力,一次次化險為夷,取得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

毛澤東也是一位偉大的軍事理論家。 現存的從1927年到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毛澤東親手撰寫的軍事論著和作戰電文就達5萬多篇,約500多萬字,創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以弱勝強、以劣勝優的軍事理論,在世界軍事思想發展史上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從1937年到1938年,不到兩年時間裡,毛澤東撰寫軍事著作大約就有200餘篇,其中包括《論持久戰》、《論抗日遊擊戰爭的基本戰術-攻擊》、《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戰十五個月的總結》、《抗日民族戰爭與抗日統一戰線發展的新階段》、《戰爭與戰略問題》等長篇重要軍事論著。

04

令對手也要佩服

在毛澤東的一生中,國內的主要老對手就是蔣介石。最後是毛澤東贏得了勝利,把蔣介石趕到台灣島去了。毛澤東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國內這樣的一個老對手和他的手下將領們,對毛澤東也是不得不佩服的。

毛澤東

1946年毛澤東與周恩來、朱德

抗日戰爭中,當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公開發表後,不僅在中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掀起了學習高潮,而且在國民黨高層領導人中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當時任國民黨軍委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周恩來送了一本《論持久戰》給國民黨軍將領、素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白崇禧認真閱讀後,十分佩服毛澤東對整個抗日戰爭進程的分析,於是又向蔣介石推薦,並轉述了《論持久戰》的基本內容,也得到了蔣介石的讚同。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這一歸納得到了周恩來的肯定。後來,由國民黨軍委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的戰略指導思想。

毛澤東不僅讓國內的老對手蔣介石及其將領們不得不如此佩服,也令國外的老對手美國不得不佩服。

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是中國當時的主要敵人,但美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統甘迺迪卻認真學習和研究毛澤東有關遊擊戰的軍事著作。 1961年2月26日美國《星條報》登載了合眾社一則訊息:「甘迺迪在某方面成了毛澤東的學生,他對毛澤東有關遊擊戰的著作很重視,並要求陸軍研究毛澤東有關這個問題的言論。

後來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在《領袖們》一書中,曾把毛澤東和蔣介石這兩位老對手作過比較。他說蔣介石「由於他一絲不苟地照搬書本,使他成為一個平庸的戰略家。」毛澤東則是一個「善於利用時代的機緣進行革新的人」。重視書本又不囿於書本,一切從戰爭實踐出發,這是在戰爭指導上毛澤東同蔣介石的最大不同。 可見,尼克森也是看重毛澤東的。

即使在現在,美國人對毛澤東的軍事才能和軍事思想還是不得不佩服的。 美國西點軍校的一位教員在《美軍最怕解放軍什麼? 》一文中寫道:「美軍不怕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因為在這方面他們永遠趕不上我們,怕的是中國軍隊的毛澤東化,或按中國術語叫革命化。中國軍隊離毛澤東越遠,美軍的勝算也越大。無僅有的善於以弱擊強、以弱勝強的軍事天才,毛澤東軍事思想體系及實戰應用非常地精妙獨特,至今還沒有好的應對破解辦法。 ,但是我對中國的毛澤東始終懷有最深的敬意。

來源:新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