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一個漂亮的翻身仗讓觀眾驚呼正變了。但身為資深於正愛好者,記者知道,於正從未改變。當然,他瘦了。
於正顯然也同意這項看法。新戲走紅後他頻頻接受採訪,直言自己的創作理念和水準一直沒有變化,只是時間證明了他作品的價值。
這話沒毛病。五年前,記者去採訪於正,幾乎跟了他整整一天。他當時談到的種種創作理念,與《延禧攻略》的呈現如出一轍。他也算是將自己核心價值一直堅定實踐的人,(投黑馬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台)其收視戰績也證明: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根本無需改變,需要迭代的只是具體方法。
「於正美學」
對「於正劇」的批評,是伴隨著一條大眾遺忘曲線的。那些後來被群嘲的艷麗調色、假樹桃花,最初都曾撐起收視年冠,捧紅流量明星。
《宮鎖心玉》劇照
但如果不是群眾擁護,這種造型妝容的楊冪和這樣的假桃花,怎麼能讓《宮鎖心玉》成為古偶劇的一座里程碑。 只是越是“爆款”,過時的時候就顯得格外土low,讓人不忍直視自己還追過這種玩意。 如今我們再看從《美人心計》到《雲中歌》的1.0版於正美學,正是一種面對曾經風靡的玉米燙、離子燙的心情。
觀眾美學在進化,從《宮鎖心玉》到《宮鎖連城》的於正卻看不到太多調整。最終,批評於正審美,本身就成為了對高級美學的支持。
而《延禧攻略》的於正進化,其實細看就知道,重點抓得還是於正以前最在乎的老幾樣:
調色是於正劇帶起來的潮流,以前是可以形成強視覺刺激的明快濃艷,歡喜熱鬧;現在則改為當下最流行的“莫蘭迪色系”,性冷淡高級灰。
對服裝道具的重視其實也是於正的老習慣。 典型細節如布料,其實拍攝《笑傲江湖》的時候,於正就很在意自己去尋找適合的布料這件事了。記者印像很深,當年於正說是自己親自操刀設計了東方不敗的教主服和花魁裝,還拿出自己私藏的布料製作。
到《延禧攻略》也是如此,服裝全部刺繡,使用昂貴的私藏頭面,質感是顯而易見的。
根據照於正的說法,這源自於自己古典主義的美學觀。具體而言,就是孫溫的工筆畫,還有各種時尚雜誌。
總之,於正既對自己的美學有高度自信,又凡事親力親為。那個曾經大家討厭的和現在喜歡的,都是典型的於正製造。
而在演員配置上,《延禧攻略》也是延續了於正自《美人心計》就形成的「新人演員+老戲骨」策略,惠而不費。據說演員費用是2400萬,不奇怪。他的劇本多是偶像劇,劇情為人物服務,容易捧紅演員,因此知名演員也常願意降價接戲。加上自家戲捧自家新人,又省了一筆費用。
於正選演員也確有獨到眼光,他的劇本也能給演員加持。會演戲的秦嵐和聶遠,其實以前也並不特別以「演技」著稱,這次就成了演技代表;而不怎麼會演戲的男二號,詮釋個情緒不外露的面癱癡情男,顏值也是夠格的。
「爽」的兩重意義
即便在最被非議的時刻,群眾也願意公允的給於正一句「爽雷」。與之相對的,則是以唐人劇為代表、後來大量標榜質感的古偶劇所製造的「悶雷」。
這種“爽雷”,也是記者在於正已經牆倒眾人推的情況下,仍然津津有味的和朋友邊吐槽邊看《宮鎖連城》。那腳踩西瓜皮般一路飛奔的劇情,稍微錯下神就已經又有了狗血神轉折,簡直讓人欲罷不能。順便說,該劇在一片罵聲中,仍拿下2014年的衛視劇收視冠軍。
那麼「爽」究竟是什麼,又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呢?
「爽」的第一重,當然是快節奏。 快到飛起的節奏,不只符合當下用戶的觀影習慣,還可以掩蓋於正劇頻現的劇情硬傷。 你還來不及思考“哎,這兒是不是有點不對勁兒”,就已經被投入下一波高潮。
這點在《延禧攻略》中依然如此。雷劈太妃已經是被很多人討論過的不可思議事件,記者推測應該是劇情刪減所致。但無論如何,呈現出來就是Bug。但不用怕,我們的注意力不會被這點小bug困擾太久,瓔珞馬上就會遇到新危機並展現新技能。
關於現在觀眾喜歡快節奏劇集這一點,其實已經被反覆論述。但那麼多片方不知道觀眾喜歡快節奏嗎?
不能為,不可為,因為生產關係決定生產力。
首先,注水是製片人的要求。 這點大家都比較熟悉了,以集數賣錢,越長越划算。動輒上億的投入,要是拍成二三十集的體量,本兒都收不回來。長劇集同時也更利於累積觀眾情感,形成作品的強黏性和持續話題度。
其次,注水還是編劇的自發性需求。 編劇賣劇本給片方,也是按集數算錢的。那就難免會吝嗇橋段,將一個梗盡量拖長,給配角拼命加戲。
製片覺得編劇的劇本水,編劇抱怨被製作要求注水,是如今影視圈的普遍狀態。 (投黑馬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台)而由編劇出身的人來擔任製片人,是於正劇保證節奏的底層邏輯。 因為身兼製片人和編劇,更捨得把盡量多的梗塞進一集內容。
於是,反派作妖-陷入危機-瓔珞反殺,這樣在通常劇裡需要兩三集完成的起承轉合,在《延禧攻略》裡一集就搞定了。壓抑和紓解在短時間完成,盡量縮短觀眾感覺憋屈的時間,高頻提供「打臉」快感。當然,蘿蔔快了不洗泥,這樣也就難免有鋪陳不到位、邏輯不合理、金手指大開等問題。
不是別的編劇或製片人不知道快節奏好看,而是在分立的情況下,注水才是最合理的選擇。編劇中心製在美劇中較為常見,經典的《絕望主婦》、《國土安全》等劇都是編劇兼製片。國內比較有名的編劇製片似乎也就數於正了。
「爽」的第二重,則是情緒價值。觀眾想要什麼樣的情緒撫慰? 「一個是造夢,一個是貼近現實生活。」於正曾這樣和記者總結。
記者理解,理想的偶像劇,應該故事是造夢的,情緒則是貼近現實生活的。
《延禧攻略》中,魏瓔珞迎合的正是逆境翻盤、以直報怨的普遍社會情緒。女主角一行愛一行,幹一行精一行的狀態也是相當正能量。更不用說追星少女般的純妃,表面妖艷賤貨內心追求溫暖的高貴妃,個個能在現實生活裡產生共鳴。而在故事設定上,必須漢子都能撩動,危機都能秒解決。生活都不易,誰看個劇是為了找虐的?
但現在很多偶像劇呢,故事是貼近現實生活的,情緒則是夢囈般的。非要求群眾看個偶像劇代入權謀天下的情緒,而故事本身又追求所謂真實度,變得像現實生活一樣令人憋屈。
把握「爽」感,本質需要創作者的共感。代入自己怎麼爽怎麼來,才算人劍合一。你看於正老師,做《延禧攻略》覺得自己像魏瓔珞,做《笑傲江湖》覺得自己似令狐沖,做《宮鎖心玉》就自比晴川,這完全是自己在開掛爽玩的節奏。
其實,記者一直覺得,於正本身就是做人做得「很爽」的人。想罵別人就罵別人,想誇自己就誇自己,這般坦蕩,問哪個場面上混的人敢做到?
「不擰巴」有多難
絲毫不令人意外,以暑期檔重磅古裝劇上線的《武動乾坤》和《天盛長歌》(原名《凰權》),都收視撲街得很難看。
這兩部劇,一部強調正劇著名導演張黎為玄幻題材別開生面;一部雖然是典型的古偶大IP,卻有陳坤、倪妮兩個電影咖主演,同時強調權謀和宏大世界觀。
這是啥,這就是擰巴。
想要獲得典型的網文受眾,又想強調口碑逼格;明明是在拍電視劇,卻醉心於電影質感。拍戲都拍得這麼聲東擊西,觀眾腦子都被你們搞亂了。
為了迎合年輕用戶、適應網路市場,感覺有些創作者的底層邏輯都被快速變化的世界給顛覆了。他們還相信自己曾經倍感驕傲的手藝嗎?他們相信自己創造的人物、說的故事嗎?還是覺得反正有傻小孩相信,自己就當哄孩子了?
在採訪過唐家三少、於正、南派三叔等一線商業內容製作者後,記者越來越相信,沒有誰能真正成功的迎合市場。他們都是本來喜歡這樣的東西,又剛好喜歡的東西也是大眾的所愛。一旦他們自己都不再相信這些玩意,其魔力也自然消散。
相較於許多藝術創作者會展望,一旦達到什麼條件,自己就會去拍一部什麼樣的片。於正則反覆強調,“我已經在做我最喜歡的東西了。”
如果說於正身上存在正能量,這個正能量就是不擰巴,不糾結。在於正身上,沒有藝術工作者、知識分子常見的懷疑與猶豫,他直接坦白的擁抱商業。這個過程並不痛苦,而是自然而然。他身上沒有商業和藝術衝突帶來的傷害。
雖然於正自詡是劇集潮流的領導者,確實也有相當多的於正模仿者存在。身為「鐵粉」的記者,卻不認同正劇是一種具有開創性的藝術創作。 (投黑馬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台)於正更像是用戶的一面鏡子,當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什麼,他就能及時提供什麼。大紅大綠或高級灰,瑪麗蘇或勵志姐,都是其迅速揣摩市場做出的回饋。
頂級的內容創作者可以給你完全想不到的東西;優秀的內容產品經理可以提供恰恰是你想要的東西;而更廣泛的內容生產商,把前年你喜歡過的菜直接燴一鍋端給你。 於正是中間那位,而今年太多令人失望的“大劇”,都是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