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崇拜任何人。
第一,中國人不崇拜英雄。
歷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皇帝,大家想想看自己記得幾個?大概也就記得唐太宗、漢武帝、康熙、秦始皇等幾個耳熟能詳的,其他的都忘光了。可見,皇帝那麼大,我們都不拜,還會服誰呢?
中國人好不容易有了孔子,至聖先師,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所以我們格外地敬服。
孔子耳熟能詳的《論語》,自古以來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還為大家認為晦澀難懂的《易經》,寫了《易傳》,解釋《易經》,讓我們在學習《易經》的時候,能更好的入門等等。 。 。
第二,中國人不拜偶像。
中國人本來沒有追星族的,現在開始有追星族了。追星族為了見崇拜的歌星、影星,可以晚上不睡覺,就去機場等候歡迎等等,可謂之瘋狂。 。 。
中國一直是《易經》的民族,中國人也是《易經》的思維,這是刻在我們基因裡面的。 《易經》告訴我們:過和不及都是不好的。對什麼秉持三分法思維,就是我先聽聽看,不反對,也不贊同。外國人就是二分法思維,要嘛贊同,要嘛反對,中國永遠有第三種選擇。
例如:你問一個人,明天什麼活動,你去參加嗎?人家就會告訴你,「到時候看」。這樣的回答給自己留有餘地,也就是來不來都有台階下。這就是三分法思維。外國人就是他來就直接告訴你“來”,不來就回答你“不來”,這就是“二分法思維”。那萬一,你回答了“來”,又臨時有事,來不了,反而容易得罪人。
對什麼事物,我們可以秉持的態度就是,我可以喜歡你,欣賞你,也願意替你服務,但是我不會迷你,懂得適可而止,合理就好。
「中華」「太極」這是我們的總原則,也是講究「合理就好」。
現在不是,完全亂了。什麼都哈,一會兒哈韓,一會兒哈日,一會兒哈這個,一會兒哈那個,到最後完全沒有自我了,那不像中國人。
我們的民族性是絕對不認輸,絕對不服輸。幾千年來,再辛苦,我們也站得起來,再貧窮,我們還是有正氣,因為我們不服輸!
但凡成功了的英雄,我們都不拜。中國人這點非常好,就是不要錦上添花,要雪中送炭,這才是我們的民族性。我們敬拜的都是平凡中見偉大的人。
老子寫完《道德經》五千言後,就退卻了,人們無法探知他的行蹤。而正因為他越不想留名,大家越懷念他;反而越想留名的人,卻很快就被人們忘記了。
想想我們身邊相處的同事、朋友,是不是越想標榜自己的,就算是有成就的,我們反而在心中嗤之以鼻,反而是那些低調,從不居功的人,我們反而覺得這個人好,大家願意跟他做朋友。
這也是《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道理。 《道德經》裡面說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我們好好去體會中華民族整個的歷史,會發現歷史的演變大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