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順治死後,康熙繼位。由於康熙年小,所以就選擇了四位輔政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那為什麼是這四位成為了輔政大臣,而不是其他人呢?
一、為何沒有皇族擔任輔政大臣
從努爾哈赤開始,就執行的是八大和碩貝勒議事的政治體系。國內的大事都需要由八大貝勒共同商議決定,尤其是其中的四大貝勒。
努爾哈赤死後,沒有指定繼承人,汗位的繼承就有四大貝勒來共同決定。
皇太極死後,決定繼承人的是代善、多爾袞、豪格、濟爾哈朗等貝勒。
在多爾袞當上攝政王之後,實際上廢除了貝勒共同議事的政治體系,獨掌朝政。多爾袞把順治的印璽全部拿到自己的王府,發布命令自己蓋章就可以了。甚至可以說,多爾袞寫一道順治退位詔書都是可以的。
多爾袞對順治帝皇位的威脅不言而喻,所以順治在多爾袞死後對其進行清算。
親王和貝勒們對最高權力的決定權,從努爾哈赤開始,直到多爾袞。孝莊太后對此心知肚明。所以在選擇輔政大臣的時候,孝莊是決定不可能再去選擇親王和貝勒們。這是孝莊穩固皇權的重要舉措嗎。
當時代善的孫子傑書、濟爾哈朗的兒子德塞正值壯年,但這些權貴們已經離權力中樞越來越遠。
多爾袞像
二、孝莊為何沒有垂簾聽政
順治死後,孝莊垂簾聽政的建議被大臣們提出來,被孝莊斷然地拒絕。這也是孝莊的厲害之處。
太后垂簾聽政歷來反對的聲音不少。而孝莊一旦垂簾聽政,必然會引起親王們的非議。如果孝莊垂簾,這屬於把麻煩引到自己身上。
而且孝莊本人對於垂簾聽政也沒有多大興趣,她一心想把孫兒康熙扶上馬。
孝莊像
三、輔政大臣為何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將皇族排除之後,選擇輔政大臣的標準與能力無關,標準是在反對多爾袞的過程中出力多少。
在當初多爾袞和豪格爭奪帝位的時候,兩黃旗八大臣一同反對多爾袞繼位。
當多爾袞當上攝政王之後,八大臣發生分裂,拜音圖、何洛會、譚泰和冷僧機四人投靠了多爾袞。而索尼誓死不從多爾袞,被髮配到瀋陽給皇太極守陵,鰲拜被打擊,圖爾格被廢為庶人。
索尼、鰲拜那是誓死不從多爾袞,當然入選。
遏必隆是圖爾格的弟弟,入選。
蘇克薩哈本是多爾袞的心腹,在多爾袞死後倒戈怒批多爾袞,入選。
在四大臣之中,鰲拜和索尼當然是地位最高的,因為他們當初就是反對多爾袞最得力的人。雖然圖爾格在八大臣中地位很高,但遏止隆只是承襲了哥哥的爵位,當然地位要低一些。而蘇克薩哈,半路反叛,自然被其他三位所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