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孟子給齊宣王安利王道。
這不是一件輕鬆的活,因為齊宣王好的是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業——霸道。
孟子循循善誘,從小事入手:齊宣王看到將要被殺挑釁鐘的牛恐懼戰慄的樣子,心有不忍,讓人換成羊。
——這是不忍之心。正是行仁政、行王道的基礎。只要把對禽獸的不忍之心推廣到對百姓就行了。
說做不到,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好比,“挾太山以超北海”,很困難,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為長者折枝”,很容易,說做不到,其實是不想做。
“挾太山以超北海”與“為長者折枝”,是一個對比,前者難後者易,這個很容易理解,齊宣王認可了。
但這裡還有一組類比,其實有BUG,齊宣王沒發現:
孟子的意思是,“恩及禽獸”,好比“挾太山以超北海”,很難,做不到;“功至於百姓”,好比“為長者折枝”,很容易,是不想做。
真的是這樣嗎?
愛禽獸很難,愛人類很容易嗎?
——分明顛倒了難易關係。愛禽獸是很容易的,君不見好些貓奴狗奴,成天抱著貓狗又摸又親摟著睡覺,當兒子或者祖宗養著;但是對他人能做到這樣孝順嗎?別提什麼扶危濟困了,問問他們對自己的親人如何?
其實齊宣王做不到愛人很正常,因為愛禽獸很容易很容易,愛人很難很難。但孟子在這裡悄悄挖個坑,顛倒了難易關係,令齊宣王陡然提升自信:是啊,那麼困難的事我都能做到,何況這容易的呢?
孟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這就體現亞聖的良苦用心了——齊宣王尚有不忍之心,畢竟比完全沒有好;雖然只是愛禽獸,善加引導,教他學著去愛人,也不是毫無希望。之所以強調很容易做到,是給他打氣,幫助他樹立信心。
就好像我們對差生,更要多多鼓勵,多多描述美好前景,不然他就躺倒不干了。
當然,這是我從積極的一面去揣測孟子。如果從另一面去想,那就是孟子自己也沒注意到這個BUG。有沒有這個可能?似乎不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