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麻喇姑是蒙古人,於1612年前後出生在科爾沁大草原貧苦牧民家庭。最初的名字叫做蘇茉莉兒,意為「毛製作的長口袋」。幼時的蘇茉莉活潑機靈,陽光爽朗,整個草原上都充斥著她天真無邪的笑聲。
10歲時,蘇茉莉兒已出落得猶如一朵隨風搖曳的花兒,美麗聰慧,小有名氣。科爾沁貝勒府看中了她手腳麻利,知書達理,將她選為布和二女兒布木布泰的侍女。這位二女兒就是在清朝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孝莊文皇后。
(蘇麻喇姑劇照)
1625年,13歲的布木布泰嫁給了皇太極做側福晉,蘇茉莉兒也作為陪嫁侍女一同來到盛京,開始了她一生的宮廷生涯。
布木布泰不但是蘇茉莉的主人,還是她的第一任老師,手把手地教蘇茉莉兒學習滿語和各種宮廷禮節。天賦極高的蘇茉莉兒,很快就掌握了滿語,同時能寫得一手漂亮的滿文。
1644年,清軍入關,這時的布木布泰已經是皇太后。蘇茉莉也隨著她來到了北京,改名為蘇麻喇。此時的蘇麻喇不但精通滿文,對漢語也有很深的功底,其學識和才幹,深得皇宮中所有人的敬佩。
孝莊雖貴皇太后,但此時的朝政大權卻被攝政王多爾袞一手掌控,她心中十分苦悶。加上皇太極駕崩時,孝莊才31歲,年紀輕輕就開始了寡居生活。為了確保順治的皇帝寶座能長久,也為了保護自己,孝莊只好在多爾袞面前低眉順眼,處處示弱,委曲求全。此時的蘇麻喇,便成了孝莊的唯一慰藉。表面上兩人是主僕關係,實際上是情同姊妹。孝莊的所有委屈,都會向蘇麻喇傾訴。蘇麻喇甚至會參與一些重大事項的決策。久而久之,宮內上下尊稱她為蘇麻喇姑。
蘇麻喇姑甚至曾經擔任了康熙帝的老師,幫助孝莊教導康熙。 《嘯亭雜錄》中記載:「仁皇帝幼時,賴其訓迪,手教國書。」所謂「國書」就是指滿文,康熙帝後來的書法造詣很高,這和當初蘇麻喇姑的啟蒙教育是分不開的。同時,蘇麻喇姑也對康熙帝的各種習慣進行悉心培養與教導,為其60餘年的君臨天下,開創「康乾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孝莊劇照)
蘇麻喇姑也擅長女紅,《嘯亭雜錄》中同樣記載了“國初衣冠飾樣,皆蘇麻手製”,可見她有著怎樣高超的裁剪縫紉技術。同樣《清史稿》也有相關記載:「清自崇德初元,已釐定上下冠服諸製」。身為婢女,能參與這樣重大服裝設計活動,實屬少見。
蘇麻喇姑和孝莊太后榮辱與共60多年,歷經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共同見證了大清由弱到強,漸至鼎盛的全過程,這其中也傾注了蘇麻喇姑一生的心血。尤其是在協助孝莊培養順治帝和康熙帝兩位幼主上,可以說是居功至偉,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然,大清給予蘇麻喇姑的回饋,也是極為豐厚的。
孝莊稱她為格格,完全沒有將她當作婢女看待。康熙稱她為“額娘”,這個尊稱,也只有她和康熙的奶娘乳母瓜爾佳氏才有的殊榮。康熙帝的皇子格格們,則尊稱她為祖母。
還有一件事,足可以看出蘇麻喇姑在皇室中的地位。 1687年,孝莊去世,這對蘇麻喇姑來說,無異於痛失親人,巨大的悲傷整日籠罩著她。康熙帝看在眼裡,急在心頭。為了緩解蘇麻喇姑的孤獨和痛苦,康熙決定把皇十二子胤祹交給她撫養。
這對年近70的蘇麻喇姑來說,確實是極大的安慰與信任。要知道,對於養育皇子這樣的重任,只有妃以上的等級才夠資格。蘇麻喇姑不負重托,將自己的一腔愛心全部傾注在了胤祹身上,對他悉心照顧,百般呵護。
(康熙劇照)
功夫不負有心人,胤祹在蘇麻喇姑的培養下健康成長,其才幹不亞於康熙。在其後的「九子奪嫡」中,胤祹始終保持中立,並多次協助康熙處理政務。直至乾隆年間,胤祹還被授予議政大臣,封為和碩親王,最後壽終正寢。
康熙44年,一輩子不吃藥的蘇麻喇姑,終於還是病倒了。此時的康熙,正巧不在宮內。心急如焚的皇子只好延請禦醫治治,但被蘇麻喇姑拒絕了,在托胤祹奏告康熙後,蘇麻喇姑於九月初七去世。
得到消息的康熙瀟淚下,派人傳回聖旨:「祖母事出,留7日再淨身入殮。」他想盡快回宮向蘇麻喇姑告別,但由於行程耽擱,康熙無法在7日內趕回,於是又下旨再留7日,直到康熙匆忙回宮。
蘇麻喇姑出殯當日,康熙下旨,依嬪妃之禮厚葬。皇室成員,除了少數皇子留守宮中外,其餘人全部為蘇麻喇姑送行。蘇麻喇姑的靈柩被停放在孝莊旁邊,安置於暫安奉殿內,讓這對情誼深厚的主僕,得以在死後重聚。
雍正三年,孝莊葬入昭西陵,蘇麻喇姑同時安葬在昭西陵東牆外,和孝莊的地宮相隔只有區區1.5公里。
(參考資料:《清史稿》《嘯亭雜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