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臆:西元960年~西元976年,在位16年
少年趙匡胤
趙匡胤,小名香孩兒,公元927年出生於河南洛陽,趙匡胤自幼喜歡騎射和練武,他來到少林寺學習拳法,太祖長拳三十二式,融合了少林武術的精髓,一直流傳至今
趙匡胤不到十歲時,後唐節度使石敬瑤,稱帝不久,就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從而中原失去了北面防守的天然屏障
投奔郭威
西元948年,21歲的趙匡胤覓食得良機,後漢主管軍事的樞密使郭威,正討伐河中節度使李守貞,趙匡胤投入其麾下
公元950年,郭威通過兵變建立了後周政權,趙匡胤成為一名禁軍軍官
一戰成名
郭威死後,養子柴榮繼位,為周世宗,趙匡胤成為禁軍將官之一
西元954年2月,北漢聯絡契丹進犯後週
3月,兩軍於高平激戰,後週幾員大將臨陣逃脫,軍隊大亂之際,趙匡胤臨危不懼,果斷按照周世宗的部署,將禁軍分成兩部,一部壓住敵人的進攻,自己率另一部左翼包抄,直撲北漢敵營,一舉扭轉敗勢
趙匡胤一戰成名,他不僅救駕有功,更重要的是,他替周世宗保住了後週的江山社稷,贏得了周世宗對他的極大賞識
殿前都檢點
西元959年,週世宗北伐契丹途中重病,不久英年早逝
趙匡胤取而代之,為殿前都檢點,掌握禁軍最高權力,周世宗臨終囑託保護好他的孤兒和遺孀,而他的安排徹底改變了後周王朝的命運,導致了五代的終結
年僅七歲的幼子柴宗訓繼位,為週恭帝
陳橋兵變
960年正月初一,北漢聯合契丹大舉南下(可能是趙匡胤安排的),直奔開封而來,趙匡胤被派北上應戰
正月初三,大軍在陳橋驛宿營
隔天黎明,趙普和趙光義率領將校擁入了趙匡帳營帳,把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他身上,山呼萬歲,即「陳橋兵變」
正月初四,大軍返回開封
當天下午,趙匡胤以“受禪”名義繼位,國號宋,定都開封
趙匡胤向趙普諮詢平息戰爭,使國家長治久安之策,趙普建議要奪取藩鎮的權力,控制財政權,收奪地方上的精兵
杯酒釋兵權
五代時期的起義,造成的悲劇,讓趙匡胤時常寢食難安,於是終於決定收奪禁軍將領的兵權
961年,趙匡胤在宮中設宴,在酒酣耳熱之際,他向這些出生入死的兄弟一番感慨,暗示他們放棄兵權,享受人間榮華富貴
次日,王審琦等人紛紛上疏稱病,解甲歸田,把他們調到外地當官,這就是“杯酒釋兵權”
自安史之亂以來,一直到五代時期,社會篡竊成風,兵變成了一道無解的難題,太多個短命王朝花開花謝,趙匡胤要改變這個,否則北宋將成為第六個短命的朝代
宋太祖從軍事、政治、財政各方面,透過推行一系列措施,在製度層面上有效地遏制住兵變,終結了歷史的輪迴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宋太祖自己是通過武人干政上台的,他對武人干政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體會尤深
趙匡胤早年隨周世宗遠征淮南,返回京城時,帶回幾個大箱子,有人誣陷他搜刮金銀珠寶私吞,結果全是書籍
宋太祖提拔了一大批文臣官僚,放到重要崗位,提倡宰相需用讀書人
於是,好學之風越來越盛,與五代時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宋代文人的地位,被提到中國歷史前所未有的高度
太祖留下祖先家法,不殺士大夫和言事之人
由於片面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宋朝社會以習武為恥,以學文為榮的風氣越來越盛
由於過分注重政務部門和官員之間的相互牽制,嚴重影響了行政效能的發揮,造成了宋朝政治的諸多弊端,在以後逐漸成為隱患,帶來難以克服的問題和危機,造成宋朝武功不振,從而削弱了抵禦外侵的能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積貧積弱
滅五代十國
北宋剛建立時,仍處於五代十國
宋太祖採納了趙普的提議,先南後北,逐次展開(北邊的北漢依附於契丹,打下北漢,會直接面對契丹)
公元975年,除吳越與北漢外,北宋大體實現了國家統一
太祖去世
976年,宋軍進攻北漢,而在10月,風雪瀰漫,宋太祖請來弟弟趙光義喝酒
當晚,太祖突然去世,北伐半途而廢,太祖的死也成了一個千年迷案
宋太祖有限的生命煥發出了巨大的能量,用他的卓越智慧與超人膽識,終結了亂世,給天下百姓帶來了期盼已久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