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城內有東西走向的大巷,名曰「大保家巷」;與「大保家巷」垂直,通到倉巷,有一條小巷叫「小保家巷」;而在西門城外,還有一條巷子,巷子為「保家野大門」。在一個城市有三條巷子以其姓為巷名,保家顯然不是一般人家了。保氏家族與冒氏族一樣,血液裡也流著蒙古族的基因。
南通城西端平橋東北首,曾有四條以保姓命名的小巷,都離不開「野大門」三個字。由東向西序列排開為:保東野大門、保家野大門、保中野大門、保西野大門。其範圍:東起地步灣、西至河東街;南起西大街、北至凌家倒牆,方園面積達96000平方米,保家野大門是遷徙於南通保氏三大宅院中的主宅院,係保氏十六世孫保應稅、保敬亭居住的地方。
根據歷史文獻《南通歷史札記》記載:王保保,西元? ~1375年待考,沈丘人(今安徽臨泉),元朝末期平章政事察罕帖木兒的外甥,養以為子,元順帝孛兒只斤·妥鶴貼睦爾賜其蒙古名為擴廓帖木兒。元朝末期,王保保隨養父孛兒只斤·察罕帖木兒興兵,鎮壓紅巾軍起義。孛兒只斤·察罕帖木兒死後,元順帝再拜王保保為銀青榮祿大夫、太尉、中書平章政事、知樞密院事皇太子詹事,領其養父兵銜。
明洪武四年(西元1371年),王保保自和林南下侵擾雁門關,此後多次侵擾邊境,西北邊塞軍民苦不堪言,明太祖深以為患,遂發大軍三道出塞。命馮勝為徵西將軍,率副將軍陳德、傅友德等出西道,直取甘、肅。明洪武五年(西元1372年)農曆1月,明軍至蘭州,傅友德以驍騎為前鋒,再次擊敗北元軍。接著馮勝在掃林山又敗北元軍後攻擊至甘、肅,北元將上都驢投降;至亦集乃路(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元守將卜顏帖木兒亦投降。明洪武八年(西元1375年)農曆8月,王保保在北元政權的都城哈剌那海(哈剌和林,海今蒙古國後杭愛省額爾德尼召北)衙庭逝世,此後明朝的西部邊境包括蘭州安定了近七十年。
王保保逝世後,其妻毛氏從亡(自盡殉葬),其妾攜幼子王泛海遷居崇川(今江蘇南通),其後裔子孫取先祖名字「保」為姓氏,稱保氏,世代相傳至今。
保家遷至南通的第一代諱罕,乃元人擴廓貼木兒(王保保)之後,官至元朝丞相,第二世諱元帥,官至元末元帥,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念元善平寇有功,下旨免詛,並賜姓“保”,封“天官”分兩支“流寓”。一支「流寓」雲布昆明,即昆明保山地區的保姓人,一支「流寓」通州西垣,即南通城西地區的保姓人。
自此,保氏便在通州定居。而保氏素有的「孝友家聲,詩書門第」的家風,也得以代代相傳,綿延不斷。
《南通市志》載:明洪武元年(1368 年),元人之後元善受招撫,以保姓定居通州,是有據可查的蒙古族後裔;《南通史札記》載:通州保氏,先世蒙古後裔,外地罕見同姓。也就是說,南通保氏家族是646 年前,因歷史變革、改朝換代,融入漢人居住地的蒙古族群體。而上述史料中所提及的元善,則是南通保氏家族二世祖!
上海市圖書館藏有明、清年間兩個版本的《崇川保氏族(家) 譜》。其一,明萬歷十三年乙酉,由南通保氏家族第八世嫡孫保質庵執筆撰著的《崇川保氏族譜》原序曰:昔元丞相罕, 以國老奉使盡瘁厥終。其子元善公,官至元帥出鎮建寧後, 以延平一帶依軍受檄,故東南海上迤邐數千里俱口號無恙, 福澤蒼生功誠不朽。元善公遂問海上可家如通州轍家焉,通州籍無保姓,元善始有保揆其翼運鼎食之蔭職相齒也。其二,清乾隆六年十一月,由南通保氏家族第十三世嫡孫保嘉楨執筆撰著的《崇川保氏家譜》卷一第九頁述:…… 及明師入閩,太祖聞其文武才幹,念其平寇有功,甚有萬民俱保,下旨免誅,賜“保”姓、封“天官”,才檄招致公拂,流寓於通州西垣,荒田其基,始輯家譜焉。並派輩譜「欽明文思,允恭克讓,親睦九族,協和萬邦」十六字,自十七世始一字一世。
《古滇保氏族譜》附考載:雲南保氏「明初始自南通州移居雲南沾益」… 當年元善公受招撫率家小、殘部「流寓」 通州西垣後不久,明太祖朱元璋“恐生兵變”,下旨調元善軍一支遠徵入滇剿匪。於是,如今在雲、貴兩省計有保姓人逾三萬、多數融入當地的回族,是中華保姓人集居最多的地區。而留居通州西垣的保姓人,則牢記祖先「孝友家聲,詩書門第」之家風,不負祖先「腹有詩書氣自華,胸藏韜略才偏壯」之期望,勤奮閱讀、精忠報國,與人為善、融入漢族, 人丁興旺、成為著姓,驚艷人才、不斷湧現。
在《光緒• 通州直隸州志》裡,竟載有48 位保氏歷史名人,分列忠節、宦績、武功、義行等傳略。明、清年間,有保睿、保良遇、保定緯、保兆炳、保麟等深受民眾褒獎的清官;有保允常、保世寧、保楚揚、保在、保存等鎮守邊關統兵的名將領;有保甸、保時、保學灝、保希賢、保逢泰等載入辭典的古代大畫家;有保旗、保汜、保質庵、保培基、保嘉楨、保大章、保佐才等當時聞名遐邇的名書家、大詩人…
近代保姓族人更是人才輩出,生於1896 年的保君建,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系,留學美國就讀哥倫比亞大學獲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民國大學教授。 1927 年後,歷任江西省財政廳秘書、上海特別市政府秘書、教育局長、行政院駐北平政務委員會參議兼政治組組長。 1936 年入國民黨政府外交部,歷任條約委員會委員,駐澳洲雪梨等國首都城市領事館總領事,駐秘魯、約旦、玻利維亞、土耳其等國大使館大使。其間,曾調回台灣任外交部顧問,並擔任聯合國一至七屆的「中華民國」副代表、代表。
生於1927 年的保錚, 畢業於解放軍通訊工程學院後,留校執教,歷任系主任、副院長、院長。現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1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審小組成員,是我國著名的電子學家;
生於1928 年的保句,1945 年棄學參加新四軍奔赴抗日前線, 歷任排長、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團副政委,在濟南戰役中他指揮砲排與戰友於休用野砲擊落擊傷敵機各一架,創造了我軍野砲打飛機的奇蹟;生於1936年的保彬,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後,留校執教,歷任系主任、院長,為碩士生導師並獲國務院特殊津貼。現為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是我國著名的公共藝術大師、美術教育家;
生於1942 年的保育鈞,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後,分在人民日報社工作,歷任記者、編輯、部主任、編委、副總編輯、副總編輯兼華東分社社長。 1996 年調任全國工商聯合會副主席, 1998 年任全國政協委員、副秘書長。現為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是我國著名的老報人、經濟學家;生於1961 年的保志明,從警28 年歷任上海刑偵總隊偵查員、組長、隊長、副支隊長、支隊長,曾偵破持槍搶劫銀行兇犯雙戈案,是上海市政法系統優秀共產黨員、公安二級英模;
生於1975 年的保劍鋒,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進入上海戲劇藝術中心,後加入有利演藝發展的演出經紀公司。近二十多年裡,他接拍影視作品80 餘部,是我國著名的影視演員。
1975年,保劍鋒出生在上海一個軍人家庭,父母對他管教十分嚴格。保劍鋒的父親是蒙古族人,所以他的名字也是父親起的,寓意「吉祥如意」。小時候,保劍鋒的成長經歷和別的孩子很不同,他非常調皮任性。雖然父母對他的管教很嚴厲,但保劍鋒卻有著強烈的叛逆心。從上幼稚園的時候,保劍鋒就一直是個非常活潑調皮的孩子。到了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本來坐在第一排的保劍鋒,因為太活躍被老師調到了後面去坐。此後,保劍鋒一直不愛學習,所以每次升一級就往後坐一排,一直坐到了最後一排。
所以調皮搗蛋的保劍鋒,總是讓父母操心,更讓老師費心頭痛。
但保劍鋒也有自己的優點,他很喜歡文藝,而且很有自己的想法,是個很獨立的孩子。上學時,雖然不愛學習,但保劍鋒很喜歡參加學校裡的文藝活動。
除此之外,父母還送他去各種興趣班學習才藝,尤其很熱愛舞蹈。因為多才多藝,保劍鋒還給明星當過伴舞,到電視台參加過節目等等。 16歲那年,保劍鋒就已經拍攝了廣告,所以他也注定要和演戲結下緣分。
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讓保劍鋒心中有了當演員的夢想。
但父母並不認可他走演藝之路,骨子裡還是希望他能好好學習,將來有一個穩定的工作。但保劍鋒卻很倔強,他執意要當演員,決定報考上海戲劇學院。 1994年,保劍鋒如願以償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和馬伊琍、陳龍成為了同學。那一年,保劍鋒19歲,人生軌跡發生了轉變。
到了大學後,保劍鋒收穫了非常寶貴的友情,他和馬伊琍、陳龍成為了親密無間的好友。所以,在學校期間,他們三人互相幫助和鼓勵,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校園時光。大三那一年,保劍鋒和馬伊琍、陳龍一起合作參演了《真空愛情紀錄》。保劍鋒憑藉這部劇,正式進入了演藝圈,也開始了自己的走紅之路。
彈指一揮間,600多年過去了。蒙古人後裔、改姓「流寓」 南通的保氏家族在這塊「崇川福地」上,已歷經了漫長的明、清兩個朝代和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據省、市公安機關治安部門揭露:截至2011 年底,現居南通的保姓人口僅2,870 人, 佔江蘇保姓人總數的百分之八十六。雖然人數不多,但其姓氏溯源、民族成份、人口繁衍、才幹驚艷等,卻充分反映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也直接反映了中華民族人文、聚落、地理的地方文化,亦為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等方面的學術研究,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寶貴資料。
通州保氏,名為“流寓”,實為“移民“;通州民眾,善待保氏, 留居“西垣”。南通保氏家族好家風代代相傳,懂得感恩、學會感恩,並積極地由宗教團結擴充到國家民族的大團結, 萬眾一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