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陸遊:鐵骨錚錚的愛國詩人,一生壯志未酬

2024-11-19陸遊

陸游的身上,有很多個符號:長壽、愛國、悲情、癡情……但愛國,可能是他最重要的一個“標籤”。

週總理曾經評價陸遊:“陸遊的愛國性很突出,他不是為個人而憂傷,他憂的是國家、民族,他是個有骨氣的愛國詩人。”

但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卻一生壯志未酬。

他的人生,究竟經歷了什麼?

陸遊

{還2}1.

陸遊出生於西元1125年,這一年,金國軍隊一路南下,攻打宋朝。由於宋軍守備鬆懈、戰鬥力孱弱,金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北宋都城汴京城下。

一向醉心於詩情畫意,無心打理朝政的宋徽宗趙佶慌了手腳,趕緊將皇位讓給太子趙桓(huán),讓他做了宋欽宗,自己跑到南方去避難。

遇上這樣的老子,宋欽宗只能硬著頭皮接手爛攤子,但他同樣不是有為之君。

第二年正月,宋欽宗與金國簽訂城下之盟,答應賠償金國五百萬兩黃金和五千萬兩銀幣,並割讓中山(今河北定縣)、河間、太原三個軍事要鎮,換得了金國的暫時撤兵。

等到陸遊兩歲的時候,金國的胃口更大了,他們再次南下,攻克汴京,擄走了宋欽宗、宋徽宗以及北宋皇室、皇族、近臣、能工巧匠等14000多人,將汴京城洗劫一空。

這便是北宋史上最最恥辱的災難:靖康之恥。

陸遊

陸游的父親陸宰,當時已經50多歲,文官出身的他無力改變不堪的政局,只能忍辱負重回到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一邊竭力保得一家老小的平安,一邊努力將陸游培養成人。

在陸游的少年時代,他最熟悉的一幅場景便是:父親陸宰常與三五好友在家中議論國事,談至動情時,總是情不自禁地大聲哀嘆、泣不成聲。

一顆小小的種子悄悄地種在了陸遊的心間,他想要快快長大,上陣殺敵,收復國土,讓父親高興,也讓國家和百姓得到安寧!

人有了目標,便會激發出無窮的動能。

少年陸游一邊學文,一邊學武,十幾歲時,就能詩會文,劍法精通,成了文武雙全的小神童。

陸遊

{還2}2.

西元1140年,15歲的陸遊來到南宋都城臨安參加科舉考試。他考得很好,但是字裡行間都在抒發著「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並且議論了權臣秦檜,於是名落孫山。

三年後,陸遊第二次參加科舉考試。在考場上,陸遊表達了自己對岳飛被殺和「紹興和議」的憤慨之情,並強烈主張與金兵血戰到底,認為求和是極端屈辱之事。

陸游如此張揚的態度當然在秦檜那裡過不了關,於是,他又落榜了。

1153年,陸游第三次參加科舉考試,這一年,他已經28歲了,接近於三十而立,但他憤世嫉俗的氣魄卻絲毫不減當年。這一次的考場上,陸游依然堅決地表達了自己北伐的決心。

幸運的是,這次的主考官是陳之茂。

陳之茂是一位非常正直的官員,雖然考前他接到秦檜的命令,要求立孫子秦塤為第一名。但陳之茂毫不懼怕,選擇將文章更加出色的陸遊列為第一名,秦塤則排在了第二名。這樣的結果讓秦檜勃然大怒。

在陸遊參加禮部複試時,秦檜發出密令:絕對不允許錄取陸遊!但是禮部的官員堅守了心中的正義,仍將文章氣勢磅礴,充滿愛國激情的陸遊定為第一名,送入了殿試的考場。

但當時的皇帝是軟弱無能的宋高宗,他被陸遊一心北伐的政治主張給嚇壞了,於是直接淘汰了陸遊。

陸遊的科考失利讓選拔他出來的考官陳之茂也受到了連累,很快被免官回鄉,沒過多久便病逝了。

陸遊

{還2}3.

這次失利之後,陸遊經過科考入仕的理想更難實現。一直到1155年秦檜病死後,陸遊終於有了步入仕途的機會,做起了福建寧德縣的主簿,算是一個不起眼的芝麻官。但陸遊“位卑未敢忘憂國”,開始一次次向朝廷上諫。

他說:非宗室外戚,即使有功,也不應該隨意封加王爵;

他說:皇帝不應該玩物喪志,這樣‘虧損聖德’,建議皇帝嚴於律己。

他說:朝廷應繼續北伐抗金,收復中原。

陸遊的直言納諫,不僅得罪了一大票人,諫言還一次次被皇帝駁回,但他剛直的性情始終不改。所以,接下來的若干年裡,他只能逐漸“靠邊站”,不是被貶往偏遠地區,就是被免職。

陸遊

1172年,47歲的陸游終於等來了一次報國的機會。

四川宣撫使王炎將辦公地點由四川廣元北遷至陝西南鄭,希望能在邊境前線考察籌劃,重啟對金戰事。為提升戰鬥力量,他向政治主張一直十分鮮明的陸游發出邀約,請他到軍中擔任軍前參贊(軍師)。

陸遊激動無比,馬上前赴任。

在這段時間裡,陸游使出渾身解數,對工作付出了百分之一百二的熱情,一心想著收復失地,克敵制勝。

但是,陸游只工作了8個月,就因為王炎被調回京都,王炎幕府就此解散,而不得不中斷了此次報國之旅。

這次經歷為陸遊帶來了終身的遺憾。此後的幾十年間,他不是做一些普通工作,就是被朝廷罷官,始終未能實現自己北伐滅金的理想抱負。

陸遊

{還2}4.

可能也因為陸遊的壯志未酬,他有了大量的時間投身創作。

他的詩,多達9000多首,是目前詩作留存最多的詩人。詩的種類也極為豐富,包括憫農詩、田園詩、愛情詩、邊塞詩、愛國詩等等等等。

雖然作品繁多,但偉大的愛國情懷才是陸游的永恆底色。

他寫下: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難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他感慨: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他哀嘆: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

1203年,78歲的陸遊在編撰《三朝史》和《兩朝實錄》後,上書告老還鄉,回到了故鄉山陰。

三年後,陸遊終於聽到了宋寧宗北伐的消息,他大喜過望,對這次北伐寄予了無窮的信心。但很快,宋軍戰敗,「嘉定和議」簽訂,陸遊再次墜入失望和悲痛的深淵。

1209年,陸遊帶著「但悲不見九州同」的遺恨與世長辭,終年84歲。

陸游的一生,雖然飽經迫害和打擊,但從未放下過上陣殺敵的抱負和決心。他只能寄情紙筆,用詩歌的形式,抒發內心的憤慨和期望。

陸遊的詩,不像蘇遼、歐陽修那般豪放豁達,也不像李白、王維那般靈動飄逸,他寫的每一句詩,每一個字,無所不在抒發著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苦痛與哀愁。

雖然陸遊始終壯志難酬,但他的文人風骨,留下的詩詞佳句,還是激勵和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成為愛國詩人的傑出代表。

陸遊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