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簡介(貝聿銘5月16日逝世 享年102歲)

2022-11-12貝聿銘

根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著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於16日在美國紐約去世,享年102歲。

貝聿銘1917年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他於1935年遠赴美國留學,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設計學,並於1955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職業生涯中,他設計了數十座享譽全球的建築作品,包括位於波士頓的甘迺迪總統圖書館、克里夫蘭搖滾名人堂、中國北京香山飯店、法國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卡達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等。

貝聿銘1983年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今年3月,貝聿銘獲選美國百人會終身成就獎。

【新聞多一點】

百年風雲:心系建築 作品遍佈世界

貝聿銘先生,是享譽全球的最著名建築師,投身建築事業70多年來,優秀的作品早已遍佈世界各地,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貝聿銘曾這樣說過。如今邁入期頤之年,回望百年歷程,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仍如寶石般璀璨,故鄉的蘇州博物館日益展現出古典和現代融合的氣質。

資料圖:國際知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貝聿銘是一位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

他17歲高中畢業後,父親本來希望他赴英國攻讀經濟學。但當時的貝聿銘卻對建築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最後選擇了赴賓州大學攻讀建築,後來轉學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建築工程,27歲時在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深造。

從哈佛畢業後,貝聿銘開始了自己的建築生涯。 70多年來,這位建築界的華裔奇為世界帶來了各種精彩絕倫的作品。包括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甘迺迪圖書館、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樓、蘇州博物館等。

貝聿銘的作品多以公共建築和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追求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他的建築作品散佈全球,包括中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澳洲、新加坡、加拿大、盧森堡、甚至遠至卡達。

根據粗略統計,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築在百項以上,獲獎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國設計的近五十項大型建築中就有二十四項獲獎。貝聿銘1979年榮獲了美國建築學會金質獎章,美國建築學會也把當年定為「貝聿銘年」。

此外,他還於1981年獲得法國建築學金獎,1983年獲得建築界的諾貝爾獎——第五屆普立茲克獎,1989年獲得日本帝賞獎,並於1986年獲得雷根總統頒發的自由獎章等。

“最後的大師”:不隨波逐流 成就“最美建築”

資料圖: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

提到貝聿銘的代表作,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羅浮宮拿破崙廣場的玻璃金字塔。不過,貝聿銘的這項設計最初在法國卻遭到了許多非議。有法國人認為貝聿銘會毀了「法國美人」的外表。

面對壓力,貝聿銘將各種非議和懷疑拋諸腦後,堅持將自己的設計完善並建造出來。他曾說:「建築設計師必須有自己的風格和主見,隨波逐流就肯定被歷史淹沒了」。結果,金字塔的設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和艾菲爾鐵塔一樣,成為了巴黎的象徵。法國人也稱讚金字塔是「羅浮宮裡飛來的一顆巨大寶石」。

此後,貝聿銘也設計了波士頓的甘迺迪紀念圖書館和華盛頓特區的國家美術館等重要作品,這些作品讓他在美國國內變得家喻戶曉。尤其是1979年落成的甘迺迪圖書館,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高超,也曾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被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

資料圖:由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主館。 鐘升 攝

此外,身為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因為中國設計了多座經典的建築,包括中國銀行總部、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樓等。他曾說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他還在退休十幾年再出山,為故鄉蘇州設計了蘇州博物館新館。為了尊重蘇州園林的特色,貝聿銘特地將古典與現代結合,將蘇州博物館建成了這個城市最具靈氣的地方。

數十年來,貝聿銘始終秉持著現代建築的傳統,他從不為自己的設計辯說,從不自己執筆闡釋解析作品觀念,他認為建築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他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也被認為“創造了本世紀最美麗的內部空間和外部造型。”

大師,走好。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