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語“篳路藍縷”“一鳴驚人”“問鼎中原”,看楚國興衰史

2024-11-17楚莊王

讀史可以明智,知古能鑑今,博古通今知興衰。

眾所周知,一部春秋史,幾乎是晉、楚之間的爭霸史。終以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滅亡為分水嶺,標誌著春秋時代終結,周王朝名存實亡,戰國時代開始。

自武王姬昌興週滅紂成功,平定天下分封諸侯,西周王朝便正式拉開了帷幕。

然而,卻出現了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即所有諸侯國的國君都稱呼“公”,唯獨楚國國君稱呼“王”?

針對此問題,就不得不從楚國的發展簡史,以及特殊身世說起。

請耐心觀賞閱讀,共同探討歷史文化知識點, 深度理解華夏民族自古至今戰略定力的意義所在,從中得到啟發。

楚莊王

楚莊王熊旅(又名情侶、羋姓熊氏)在“一鳴驚人”的前三年,一直是在“扮豬吃老虎”,韜光養晦,隱忍蟄伏。豈料想,此舉正是在為日後“問鼎中原”,稱霸天下打基礎、做鋪墊。

西元前614年,楚穆王病逝,楚莊王繼位。

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年輕的楚莊王自繼位後,居然不理朝政,整日吃喝玩樂,沉迷美色。將楚國所有的軍政要務全都交給了令尹(相當於總理)鬥越椒打理。

為此,滿朝文武全都憂心忡忡,紛紛上書苦諫。

然而,楚莊王為了不讓那些煩人的“多嘴犯”,影響自個的“好心情”。於是,在宮殿門外立了一塊奇葩的警示牌:“若上書,有膽敢勸諫者,殺無赦!”。

楚莊王“荒淫無道”的人設,引起了眾大臣的強烈不滿;唯獨“令尹”鬥越椒卻滿心歡喜。

鬥椒在楚國把持著朝政,大權獨攬,專橫跋扈,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甚至萌生了取而代之的貪念。

殊不知,「荒淫無道」只不過是楚莊王為了混淆視聽,所使出的「障眼法」。

楚莊王

想當年,莊王的祖父楚成王,經歷了著名的“城濮之戰”(公元前632年),楚國被晉國打得抱頭鼠竄、落花流水。楚國的“稱霸夢”因此灰飛煙滅。

自此,以晉國為核心的政治風向標在中原大地逐漸形成,小諸侯國都拜晉國為帶頭大哥。

事後不久,楚成王的兒子熊商臣起兵謀反,逼迫成王自縢,商臣便成為楚穆王。

後來,楚莊王從他父親穆王手中接手了王位,並繼承他爺爺楚成王的遺志,怀揣“稱霸中原”的夢想,只是沒言辭、口號、標語表達出來理想信念,而是韜光養晦,蟄伏三年。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態勢,一舉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楚莊王為何要蟄伏三年?還不惜犧牲君王的名聲,給自個樹立“荒淫無道”的形象,公示於眾。

那三年他又做了一些什麼荒誕不經的事?最終卻“一鳴驚人”,脫穎而出成為一代霸主的呢?

這一切的一切,要從楚國的“若敖氏家族”,慢慢地細說從頭。

1,若敖氏家族的興起

早在商紂時期,楚國國主鬻(讀:魚)熊,自幼習文練武,潛心攻讀。胸懷安邦定國之宏志,匡時濟世之雄才,雖年愈九旬,但依舊雄心勃勃。

武王姬昌興周伐紂前期,特意慕名前往楚地荊山,拜訪了鬻熊。

兩個有識之士,一見如故,一見傾心,相談甚歡,並結成“莫逆之交”。

鬻熊隨即願意投入姬昌麾下,共濟天下蒼生。

怎奈皓首銀鬚、耄耋之年的鬻熊,姬昌見狀既心疼又惋惜:“您雖有壯志雄心,奈何風燭殘年,豈能耀光幾年呢?安心養老為是”。

鬻熊聽罷姬昌的話,卻自信滿滿:「我雖老邁年高,但不影響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姬昌也覺得他說的話有一定的道理。於是將鬻熊帶回了西岐,共謀滅紂興週的宏圖大業。

鬻熊到西岐後,被周武王尊為謀士,貴為師長。後來,成為建立西周王朝的開國元勳。

到了周成王時代,周王室對有功之臣的子孫分封國土,冊封諸侯。

按當時的分配製度,共有五個等級爵位:公、侯、伯、子、男。

鬻熊的曾孫熊繹,被封為第四等爵位,即獲「楚子」或「子楚」爵號。

楚莊王

諸侯爵位分封畢,周成王便在岐陽設壇會盟天下諸侯國的最高領導人。

這是熊繹第一次持有周王朝的“諸侯代表證”,出席“全國代表大會”,因此他感到特別的榮幸與開心。

但事與願違的是,當滿朝文武逐一入主“指定席”後,熊繹發現主席台上,居然唯獨沒有自己的座次。

正狐疑間,周王室大會司儀官走到熊繹面前,指派他去安放祭祀用的香草和木牌。然後,又安排他去看守台前的火炬塔。

熊繹見狀,連忙申辨說:「吾乃楚國之諸侯!」。

鏗鏘有力的聲音並沒打動眾人,相反,讓滿場諸侯們哄堂大笑起來。

司儀官趁機訏諷道:「今日只有公、侯、伯以上的諸侯方可入正席。而你不過是區區楚子,蠻夷之族爾,豈敢違背週天子之命,還不速去」。

聽罷,熊繹心裡怒火中燒,但礙著這是全國性的活動,又是公共場合不便發作,再說憑實力也不敢發作,只好忍氣吞聲復了命。

代表大會結束後,憋了一肚子火的熊繹回到了楚國。只見滿朝文武大臣皆在都城的門口列隊迎接,場面氣勢恢宏。

原本想一揚國威,卻見主公垂頭喪氣而歸。大臣們不解地詢問了熊繹不開心的原因。

得知原由後,個個義憤填膺認為:週王室欺人太甚!欺辱楚國國賤位卑,實屬不該,既然得不到“合法席位”,那咱就與之分庭抗禮!

理智的熊繹見大夥群情激憤的樣子,便鄭重宣告:

「今日中原受辱,皆因我楚國積貧積弱,財富匱乏,兵微將寡。若與中原王朝相抗衡,必是自取滅亡!欲求生存,不受凌辱,唯有同心同德,奮發圖強」。

於是乎,熊繹帶領楚人,穿著破衣爛裳,拉起柴車,走進深山老林,田野河流,開荒種地,大力發展國民經濟。

勵志圖治數年後,逐步將楚國帶入繁榮昌盛局面,更是創立了「自強不息,革故鼎新,至死不渝」的荊楚人的精神風貌。

這便是成語典故「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由來。

經過將近50年的艱苦奮鬥,勤儉建國,楚國的綜合國力日趨強盛,開疆拓土,其軍事實力已經雄霸長江漢水流域。

想當初,周王室不將子楚當人看,輕慢楚國主公。現如今,已是今非昔比,楚人也開始不把周王室當回事,甚至是大逆不道,時不時冒犯一下週天子的權威,挑戰一下周王室的尊嚴。

公元前791年,熊儀繼位,改稱為“楚武王”,直接與周王室平起平坐、分庭抗禮。這也是周王朝治下唯一的諸侯國膽敢自稱為王的原因。

此時,已到了周宣王時期。熊儀也算是從熊繹開啟“篳路藍縷”後的首位楚王。

楚莊王

熊儀去世後,因葬於若敖地,故此諡號稱為“若敖”。

武王的兒子熊坎繼位,史稱“楚厲王”。

其間,武王的小兒子「鬥伯比」則被封為楚令尹。他以父親的諫號「若敖」為氏,(羋姓)又因受封於鬥邑,因此成了鬥氏之祖。

鬥伯比確實是一個很有才幹的人,他曾多次為楚武王出謀劃策,擊敗江淮一帶的諸多小諸侯國。並且將周王室所罩著的隨國(現隨州)徹底征服。功勳卓著的他,是楚武王集團中核心成員之一(正國級常委)。

隨後,在斗伯比的經營下,若敖氏家族開始飛黃騰達,蒸蒸日上;一直雄霸著令尹之位,成為楚國頭號家族。

到了楚文王后期,因文王駕崩,其弟熊子元殺了太子熊艱,另立熊惲為君王,史稱「楚成王」。

而熊子元也因此一躍成為楚國的新令尹。令尹之職從此改弦易張。

熊子元大權獨攬,囂張跋扈,引起了楚國上下怨聲載道,人神共憤。

最終,被若敖氏家族的鬥班出手,將熊子元誅殺。

熊子元當政期間,導致國力衰退,民不聊生。自然而然急需一位鐵腕令尹橫空出世,進行雷厲風行的改革,幫助楚國走出頹勢。

此人便 是鬥伯比的兒子,鬥谷於菟,字子文。

鬥子文出任令尹之後,為了振興楚國,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更是不惜散盡家財,幫助楚國走出困境。

自此,鬥子文的聲望與日俱增,威信也越來越高。幾乎再也沒有哪個家族膽敢與若敖氏分庭抗禮。

因此上,楚國的內政外交幾乎全被若敖氏家族把持著。

自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去世以後,楚成王與鬥子文(鬥谷於菟)便瞅準機會,試圖揮師北上,覬覦「中原霸主」的位置,取而代之。

斗子文輔佐楚成王幾十年,臨退休時。不忘將令尹位子交給同氏族的斗子玉。

斗子玉上位後,正逢晉國公子姬重耳(後來的晉文公)流亡楚國。

斗子玉觀察發現重耳有不同凡響之處,想必日後回到晉國,定會克承大位,成為聖君。

鬥子玉十分害怕重耳將來會成為楚國的勁敵,於是乎,力勸成王將其除掉,以絕後患。

然而,宅心仁厚的楚成王拒絕了斗子玉的建議,放了重耳一條生路,讓其流亡到了秦國。

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耳順利回到了晉國,成為晉國君主,史稱「晉文公」。

繼位後的重耳,勵精圖治,開疆拓土。中原各諸侯國彷彿看到了希望,紛紛叛楚投晉。

各諸侯國的反常舉動,牽動著楚成王那根敏感而脆弱的神經,直接刺痛小心臟生疼。

他授予鬥子玉將令,決定先圍攻宋國,殺雞儆猴,以儆效尤。

而晉國那邊的重耳,好不容易做強做大了晉國,成為中原的帶頭大哥,正感覺十分良好,豈容楚國再來欺負自家的小弟之理?

於是,重耳便整頓三軍,禦駕親徵,先後攻克了曹國和衛國。並將大軍駐紮在衛國(山東荷澤)境內,以防虎視眈眈的楚國侵犯。

楚國這邊,斗子玉還沒拿下宋國,而曹、衛二國已被晉國收入囊中。

楚成王得知消息後,氣得差點吐血。

成王心裡十分清楚,此刻的晉國在中原正置人心所向,眾望所歸,屬於正義之師,晉師出有名,而且勢頭正盛。目前與之硬碰硬絕非明智之舉。

連忙頒發撤退詔書:要求鬥子玉火速撤兵,班師回朝,以為後圖。

然而,剛愎自用的斗子玉,信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毅然決然地違抗君命,率軍急進,與晉軍對峙於城濮(今山東荷澤的鄄城西南)。

楚莊王

大戰一觸即發,姬重耳念及當年流亡在楚時,楚成王對他的恩德照顧,並遵盟定、守誓約:即命晉軍退避三舍(一舍為30裡),報答楚成王當年的恩情。

成語「退避三舍」的典故也因此是這麼來的。

城濮之戰還是無可避免地開打了。

結果,楚國大敗而歸。鬥子玉因違抗君命,還吃了敗仗,只好自戕謝罪!

後世有史學者加以推測與猜想:楚成王之所以不殺重耳,只是想藉重耳之手除掉斗子玉。言外之意就是之前作好了局,或達成某種政治默契。

因為,當時若敖氏家族的勢力,實在是太強大了,在楚國能呼風喚雨,一手遮天,權傾朝野,從而導致王權旁落,岌岌可危。必須要藉外力,想辦法削剪若敖家族的勢力。

然而,鬥子玉的死,並未傷及到若敖氏家族的皮毛,何況想徹底剷除若敖氏家族,談何容易?

自城濮之戰兵敗後,楚成王在若敖氏家族的慫恿下,意欲廢長立幼,改立太子。

太子熊商臣得知消息後,立馬起兵謀反,成功逼死成王,然後登上王位。史稱“楚穆王”。

穆王在位期間,與若敖氏家族的關係,緊張到了水火難容的地步。

因當時楚成王確立商臣為太子時,曾遭若敖氏家族的極力反對。

成王想廢長立幼的想法,也是若敖氏家族出的主意。

因此,楚穆王一直對若敖氏家族耿耿於懷,但又無可奈何。

西元前614年,楚穆王駕崩,由楚莊王繼位。

楚國王位傳到楚莊王手上時,國內的政治矛盾日益尖銳,高層局勢已是四分五裂。

國家的絕對權力,依舊掌握在以鬥越椒為首的若敖氏家族手中。

楚莊王繼位初期,楚國局勢非常不穩,連若敖氏家族內部也出現了內訌。

鬥克內鬥失敗後,竟挾持楚莊王熊貓逃出郢都(荊州江陵)。

幸好楚莊王被及時營救出來,這場政變未遂事件,史上稱「鬥克之亂」。

經過此事變,讓楚莊王醍醐灌頂,幡然醒悟:自己身為國君,居然成了若敖氏家族內鬥的政治籌碼。

而此次內鬥中,鬥克只是若敖氏家族的一個旁支,便敢擁兵自重,挾持國君,而身為國君的莊王卻毫無辦法。

若敖氏家族的豪橫,讓楚莊王如坐針氈,如鯁在喉,毫無招術應付,唯有隱忍。

楚莊王只好偽裝出「荒淫無道」的樣子,藉以迷惑若敖氏,降低其防備。

楚莊王繼位後的前三年,整日沈醉於聲色犬馬,花天酒地,燈紅酒綠之中,幾乎不過問軍國大事。

在諸多大臣眼裡,認為莊王已經無藥可救,徹頭徹尾是個貪圖享樂、荒淫無道的君主。

其實,楚莊王心中的難言之隱,大臣們根本難以知曉。他只是個鬱鬱不得志的君王。正如己言:日夜縱欲尋歡,心裡並不快樂!

楚莊王

2,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一日,楚國大夫伍舉前來求見楚莊王。

伍舉並不像別的大臣那樣死諫。而是找到了「曲線救國」的辦法。

他想旁敲側擊,試探性地摸摸君主的水之深淺。

楚莊王聽罷內侍稟報之後,不屑地說:“寡人倒要看看是哪個不怕死,不要命的鬼魂,膽敢前來勸諫?”

當伍舉踏足宮殿時,一眼瞧見君王左手抱著鄭姬,右手摟著越女,左擁右抱,瓊漿玉液,好不快活逍遙。

伍舉向莊王行了君臣大禮後,笑著說道:“聽說大王這裡有美酒佳餚,勁歌熱舞,臣下正想討杯水酒喝!”

楚莊王聽罷,立馬來了精神,心想:遇著了志同道合的知己!頓時喜笑顏開,給伍舉賜座,與之暢飲起來。

趁著楚莊王酒興正濃,高興之餘,伍舉開口說道:“王上,臣之前在荒效野外閒遊時,遇見一位鶴髮童顏的老者,生得一副仙風道骨模樣,他對臣下說了一些難懂的隱語,臣愚鈍不知其意,特向大王請教”。

莊王一聽,更是來了興致,連忙追問道:“是何隱語,還能難住楚地大才子?”

伍舉見有了門,就畢恭畢敬地回復道:“那老者說,我荊楚大地出了一隻大鳥,身披五色斑斕的羽衣,棲息於高坡之巔已有三年之久,不見其飛,不聞其鳴,不知是何鳥?”

莊王聽罷,若有所思:“這恐怕是只呆傻之鳥吧!”

伍舉卻說:“應該不是,這世上怎麼會有如此俊美漂亮的呆傻之鳥呢?”

莊王心中立刻明白了。

說道:“你所說的那隻呆鳥,其實是神鳥鳳凰,它三年不飛不叫,是在等待時機成熟,一飛必沖天,一鳴必驚人!卿家的意思寡人明白了,暫且退下吧!靜候佳音!”

這場暗藏玄機的對話交流,伍舉心中有底了,瞬間豁然開朗:這位貌似荒淫無道的君王,其實是很有作為,他是在等待時機,一飛沖天、一鳴驚人地完成宏圖大業。

若敖氏家族勢力根深蒂固,關係網盤根錯節,牽一發動全身。為了讓若傲氏放鬆戒備心理,君王他選擇了隱忍,韜光養晦,暗中觀察,默默選拔人才。

這個表面上貪圖享樂的“昏君”,其實不輸羋姓熊氏先祖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為楚國開創輝煌盛世的歷代聖君。

莊王他志存高遠,一心想北上圖霸,完成宏偉的複興藍圖。

歷史的轉折點就發生在公元前611年,那一年,楚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災害。舉國上下都陷入了飢荒恐慌中。

此時,楚西邊的幾個小諸侯國在庸國的慫恿下,趁機發動武裝叛亂。

一時間,荊楚大地上下風雨飄搖,人心動盪不安。

楚王宮廷例行朝會上,令尹鬥椒作完政府工作報告後,便對楚莊王提出建議:

“大王,眼下國家處於生死存亡之中,為躲避戰亂危險,臣下覺得盡快遷移都城,此為上策!”

大夫伍舉聽了立刻反駁:“郢都乃楚國之根本,怎麼可以輕易放棄?”

可鬥椒不以為然:“你說得倒輕巧,現如今全國面臨飢荒,士兵吃不飽、穿不暖,人心渙散,豈有心情和能力禦敵?”

鬥椒“逃跑主義”,使楚莊王抓住了反擊的機會,心想:此刻正是奪回軍事指揮權的絕佳時機。

見鬥椒與滿朝文武爭論不休。莊王不失時機地出面調停。

「眾卿家不必爭論了,寡人決定禦駕親徵,平定叛亂!」

楚莊王的話語一出,伍舉頓時明白了,這隻神鳥馬上就要展翅高飛,一鳴驚人了,此乃楚之大幸!

飢荒與叛亂雙重危機,倒是讓楚莊王因禍得福,趁機奪取了兵權。

他一邊安排楚軍邊戰邊退,誘敵深入;一邊迅速展開外交功勢,讓“外交天團”遊說秦國和巴國出兵平叛,開出條件是平分戰利品。

三面夾擊下,楚國將庸國叛軍一舉全殲,庸國的國土被楚、秦、巴三國瓜分。劃歸楚國的土地,命名上庸(三國時期劉封的鎮守地)。

在徹底解決了內憂外患之後,楚莊王趁勢對國內政務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收回官員的任命權,逐漸分化瓦解令尹的實權。深入開展反腐倡導廉,斬殺貪官污吏,剷除姦佞之臣。

楚莊王的雷霆手段,讓以鬥越椒為核心的若敖氏家族為之震憾,紛紛膽戰心驚起來。

此時此刻,鬥椒被楚莊王壓制得喘不過氣來,幾乎無還擊之力。鬥椒方才明白:什麼沉迷酒色?什麼玩物喪志?統統是偽裝。這一切的一切,只不過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障眼法而已。

早知今日,三年前就該廢掉楚莊王,何必養虎成患,自食其果,追悔莫及。

既定的事實木已成舟,明白、後悔已經晚了。若敖氏家族正處在懸崖峭壁邊,隨時都有累卵之危。

楚莊王

西元前606年,楚莊王親率楚軍,前往討伐陸渾戎部落(河南洛陽附近)。

這是楚莊王首次出征中原。陸渾戎在楚軍面前顯得不堪一擊。

首戰告捷,楚莊王並未班師回朝,而是直接帶領軍隊直接陳兵“週天子”的老巢近郊,洛水之濱的都城洛邑(今洛陽市)。

數百年來,自詡正統的周王室一直看不起楚人,從未正眼瞧過,還稱蠻夷,甚至多次出兵討伐楚。

新仇舊恨交加。楚莊王這回是要向周王室徹底證明自己:楚國的軍事實力已經讓周朝望塵莫及。

楚軍氣勢恢宏的閱兵式、分裂式威震洛邑。首都城中的百姓人心惶惶,君臣驚慌失措。

周定王只好派遣大夫王孫 滿(王孫是身份、滿是名)為使節,以犒賞三軍為名,到楚軍陳兵駐紮的軍營議和。

莊王見滿前來,便知其來意。

開門見山地問王孫滿:孤王聽說,禹王時期曾鑄有九鼎,代代相傳,以為傳世瑰寶。如今就定鼎在洛邑,不知九鼎輕重體積幾何?

王孫滿小心翼翼答曰:“九鼎體積太龐大,無法度量!”

莊王聞言,不屑地說道:“能有多大,只不過是個鼎而已,我大楚的士兵只要將兵戟上的銅鉤拆下收集起來,鑄九鼎綽綽有餘!”

滿聽後,不在乎莊王的威懾與挑釁,仍氣定神閒地言道:“鑄鼎雖易,但能否擁有天下,全在德、不在鼎啊!”

“滿不在乎”的成語也就出自於王孫姬滿身上。

姬滿大使一語點醒楚莊王。

不久,楚國主動撤兵,班師回朝。

而此次軍事行動,就是著名的“問鼎中原”典故的出處。

令楚莊王意想不到的是,在自己意氣風發「問鼎中原」之際,楚國國內卻發生了宮廷政變。身為令尹的鬥越椒實在不堪忍受楚莊王的打壓,趁機起兵謀反。

西元前605年,楚莊王率軍與鬥越椒帶領的若敖氏叛軍,決鬥於皋滸(今襄陽市城西)。

兩軍對陣,鬥椒向楚莊王連射三箭,都偏之毫釐間,叛軍的氣焰囂張到了極點。

千鈞一髮際,楚莊王身邊的心腹愛將養由基(百步穿楊、百髮百中的神射手),瞅準時機,朝鬥椒射出一箭,正中面門,鬥椒瞬間斃命領了盒飯。

若敖氏家族的親兵見失去帶頭大哥,頓時陣角大亂。

楚莊王趁勢反擊,一舉全殲叛軍。自此,若敖氏家族徹底土崩瓦解,灰飛煙滅。

楚莊王

楚莊王一舉粉碎若敖氏叛亂後,從此大權在握,再無後顧之憂。

在舉國歡慶,慶祝平叛成功的國宴上,卻發生了不愉快的事。

正當群君臣歡天喜地,從日出喝到掌燈時分,酣暢淋漓地全都喝得面紅耳赤、醉醺醺之時,突然間一股怪風將殿內的蠟燭全都吹息。

黑暗之中,居然有色膽包天的將士,趁黑非禮了楚莊王的愛妃,絕色佳人許姬。

親嘴摸乳的拉扯間,機智的許姬將那個人的帽纓順手扯了下來。

許姬抹瞎來到楚莊王身邊,向莊王描述了突發事件全過程。

而耳語莊王:「只要點上蠟燭,憑帽纓便可揪出膽大狂徒。

楚莊王聽罷許姬訴說,竟有膽大狂徒趁此給自己戴綠帽,正想發飆,嚴懲不貸。

此時,王孫滿的那句話迴盪在耳邊:“若想擁有天下,在德,不在鼎!”

於是乎,楚莊王下令:讓所有人在亮燈之前,全都卸下帽纓,意思很明顯:表示不追究責任!

此宴會也被後世譽為:「絕纓之宴」。

據說,那個色膽包天之徒,為感恩楚莊王的大恩大德,自此忠心耿耿,出生入死,還曾救過楚莊王的性命。

楚莊王宅心仁厚的舉動,讓群臣心悅誠服,心生敬畏之心。

同時,天下所有的有識之士,敬仰楚莊王的德行,紛紛來投。

這段期間,包括有出身卑微的孫叔敖(羋姓、蔿氏)。

任人唯賢的楚莊王,對孫叔敖的才幹非常欣賞!破格提拔為楚國令尹(平民宰相)。

上位後的孫叔敖兢兢業業,發展農耕,開江治水,改革兵制,整頓軍紀,為楚國日後稱霸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就在楚國國富民強之際,附庸國陳國(現河南周口一帶)卻發生了“夏姬之亂”。

陳國夏姬是一個絕色美人,國君陳靈公(偽姓、陳氏,虞舜後裔,田氏代齊薑的同宗)貪圖夏姬美貌,欲想霸為己有。

不料,被夏姬的兒子夏徵舒一怒之下,射殺而死。

陳靈公一死,立刻引起陳國國內的動亂。

身為帶頭大哥的楚莊王,見小弟有難,豈有袖手旁觀,按兵不動,坐視不管的道理?

公元前598年,楚莊王興兵討伐陳國,不費吹灰之力就平定了陳國內亂,然後,意欲將陳國順便納歸於楚。

夏姬的兒子徵舒犯有“弒君之罪”,被處以車裂重刑。

夏姬原本紅顏禍水,也在劫難逃死罪。

可是,楚莊王一見夏姬的絕世嬌容,眼都直了,腿腳不靈,哈喇子直流。就有了納夏姬為妃的念頭。

楚莊王正想赦免夏姬之時,遭到了群臣的強烈反對,特別是大夫伍舉。

苦諫道:「大王伐陳,原本屬於主持正義公道,屬於負責任的大國擔當。然而,收夏姬為妃,天下人必會謳笑大王是趁人之危的小人,也是貪圖美色之主,於統一霸業極為不利!

站立一旁的平叛功勳將軍子反,也垂涎夏姬的美貌,就請求楚莊王將夏姬賞賜給自己當老婆。

同樣也遭到了伍舉及巫臣(羋姓屈氏申公)的極力反對。直言不諱地稱夏姬是紅顏禍水,誰碰她誰必死無疑。

莊王見大臣們為一個女人而爭論不休,唯獨令尹孫叔敖一言不發。

於是,楚莊王揮了揮手說道:“此當從長計議,以後再議,令尹留下,其餘人等先行退下,散會!”

眾人退出後,楚莊王單獨詢問孫叔敖。

「此戰伐陳,令尹一直沉默不語,是否對寡人有意見啊?”

孫叔敖連忙行了大禮:“微臣豈敢,臣只是為了一件十分棘手的案件而冥思苦想著,一時間發呆走神了,還望王上恕罪!”

莊王聽罷,瞬間來了興趣,微笑著追問道:“有什麼事情還能難倒你這個大智慧人?寡人倒想听聽”

孫叔敖回答:“有一位農夫牽著一頭牛,從別人的田埂通過,牛不聽話踩到了莊稼,田主人生氣了,將農夫的牛扣下了,說什麼也不還給牛主人。此案情孰是孰非,一時難定奪,破費了腦子也難想清”。

莊王聞言立馬道:“錯在田主,農夫的牛踩了莊稼只有管教不嚴之過,田主卻因此扣人家的牛,豈有此理?著實太過分。他究竟是想告誡別人呢?還是想以此為藉口,強佔別人的財物?這叫居心不良”。

孫叔敖聽完,心中暗喜。然後裝成恍然大悟,意有所指地說道。

「原來如此啊!那大王是不是該把別人國家的物歸原主?至於夏姬,大王您是不是該斷了納妃的念想?”

楚莊王明白了孫叔敖的意思,但是心裡確有不甘,自己費錢費力好不容易擴大疆土,還是要還歸別人,一時間難以接受現實。

孫叔敖卻認為:楚佔領陳,無非是多了一座城池而已,卻丟失了天下諸侯們的信用,納夏姬為妃不過是多了一個美色,卻失去了群臣的敬仰。

楚莊王經過思慮再三,最終聽取了孫叔敖的建議,艱難地作出決定。

歸還陳國國土,放走了夏姬。將流亡在外的陳國公子午迎接回來,幫其恢復了王位,史稱“陳成公”。

楚莊王一連串仁義之舉,得到了各諸侯國的一致稱頌,這也是楚國第一次被中原諸侯們刮目相看。

有了穩定的內政,強盛的國力,楚人便有了舉信義大旗,稱霸中原,天下歸心的資格。

此間,中原霸主晉文公重耳已經去世十多年。其後的幾任國君資歷平平,全是庸碌之輩。其他的中原諸侯國也無雄才大略之主。南方的吳、越兩國,羽翼尚未豐滿。

可以說,歷史舞台上為楚莊王爭霸天下留下了廣闊的空間與時間。楚國離霸主之位只差一步之遙,大變局只是等待一個機會出現。

楚莊王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因鄭國首鼠兩端,左右逢源,朝晉暮楚,很是生氣。

便親率大軍圍攻鄭國都城新鄭。鄭國位於晉楚之間,屬於戰略要地,若能拿下鄭國,楚國就能封鎖晉國南下之路,從而控制中原門戶。

當楚圍困鄭三個月後,鄭國頂不住投降了,國君鄭襄公屈尊前來求和。

有趣的是,堂堂一國之君,竟然赤裸上身,手牽綿羊,按照週禮在自家宗廟前向楚莊王行跪拜大禮,請求議和,何等屈辱?

「肉袒牽羊」的成語也是這麼來的。

楚莊王見狀,便以周禮回應待之,與鄭國議和。

可是,大夫伍舉卻不認同。他覺得鄭國毫無信用,背信棄義,不如就此滅掉鄭國,以絕後患。然後再揮師北上,順利攻打晉國。

孫叔敖聽間伍舉的建議,卻不以為然。他深知楚莊王此舉是為了一箭雙雕。一方面是為了得信於天下;另一方面是想藉鄭國為誘餌,逼晉國大軍前來,師出有名地一雪祖父楚成王「城濮之戰」的恥辱。

果不其然,不久後,晉國出兵前來討伐楚軍,兩國軍隊在黃河南岸的邲地展開對峙。史上著名的「邲之戰」或「兩棠之戰」就這樣打響了。

楚軍布成三個方陣,向晉軍輪番發動攻擊。晉軍被楚軍殺聲震天的氣勢嚇破了膽,四散潰逃。

十分搞笑的是,楚莊王此刻沒有乘勝追擊,相反下令撤兵,選擇了讓晉軍逃跑。

這項奇葩舉動令伍舉十分不解,因為此番正是全殲晉軍的絕佳時機,為何撤兵幫助晉軍逃跑?

楚莊王的想法是,自城濮之戰,楚輸給了晉,一直沒能抬起頭來。此戰已經報仇雪恨。況且當年晉文公報了成王禮遇之恩,“退避三舍”,留有餘地。

楚軍也不能不仗義,事情不可做絕,「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伍舉十分理解楚莊王的良苦用心,但是對於“城濮之戰”國恥仍耿耿於懷,於是就建議莊王用晉兵的屍體搭建幾座人肉景觀,以彰顯大楚國威。

所謂人肉景觀,就是將敵軍屍體堆積起來,用土封存,做成類似金字塔形狀的巨大墓堆,從而炫耀勝方的輝煌戰果,並且樹碑立傳讓後世子孫銘記先祖的卓越戰功。

這個建議卻被楚莊王一票否決。

兩國交戰,士兵原本是無辜的犧牲品,都是華夏子孫,曝屍荒野已是不仁。

晉軍將士為自己國家盡忠報國,各為其主,不能再用他們的屍體來宣揚戰爭的殘忍。

於是下令:將死者妥善安葬,入土為安。

“邲之戰”使楚國國威大震,楚莊王的尊重生命,不建景觀的仁義之舉,贏得了天下歸心。

自此,魯、宋、鄭、陳等中原諸侯國都相繼背棄晉國,站隊依附楚國。

晉國懾於楚國的實力,再不敢南下與楚相抗衡。楚國從此奠定了中原霸主的絕對地位。

3,風水輪流轉

西元前591年,一代梟雄霸主楚莊王與世長辭。

楚莊王死後不久,楚國國內便發生了內亂。

王公貴族之間為了利益分配問題,矛盾日益尖銳,糾葛爭鬥不斷。

受到王族威脅打壓的大臣們,都紛紛投奔他國避禍。最具代表性的是屈氏後代伍子胥和屈氏申公巫臣,先後逃往晉、吳兩國,並幫助吳國走上富國強軍之路,為楚國帶來無窮無盡的隱患。

楚莊王之後,楚國的歷任君王全都資質平平,國力逐漸衰退,與稱霸中原的霸業道路漸行漸遠。

到了楚平王時期,昏庸的平王聽信諦言,居然將國之重臣伍舉的後代滿門抄斬,只有伍舉的孫子伍子胥逃過了一劫。

而楚平王萬萬沒想到,就是他的荒唐之舉,給楚國帶來滅頂之災。

之後,楚平王還慘遭伍子胥「鞭屍三千」的刑罰。

從楚子熊繹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之勵精圖治。

到楚莊王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之問鼎中原。

最後有孫叔敖等治世能臣的「撫有蠻夷,奄徵南海,以屬華夏」之赫赫楚國。

他們都未曾忘記楚之先祖們的遺志,積極進取,篤行不怠,始志不渝,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古之聖賢孔夫子曾評價曰:賢哉楚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楚莊王曾說:戰爭的目的只是為了和平,而不是無止盡的征服與殺戳。何為武?止戈方為武!

楚莊王雖極度能隱忍,卻擁有寬厚仁慈的氣度,還擁有遠大的理想與抱負,他無愧天下王者之風!是後世學習之楷模!

嗚呼!偉哉莊王!賢哉莊王!惜哉莊王!莊王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