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圖 | 李訥
1984年8月,湖南韶山招待所迎來了4位特別的遊客。
遊客隊伍中是3男一女,其中一位是時任昆明軍區怒江分區參謀長的王景清,也是人們所知職位最高的。還有一位是個40歲上下的中年婦女。工作人員經驗豐富,從穿著氣質上看,把她認為是某個領導的夫人或家人跟著來旅行的。
韶山方面很重視這次接待,因為接待的不僅是高級官員,還是毛主席的女婿,與韶山本身也頗有淵源。
導遊帶著他們一行4人參觀毛主席故居,王景清看得十分仔細,只是隨行的那位女士看得似乎更加入神,甚至情緒有些激動。她伸出手指去觸碰一塊塊石磚,似乎想從指端傳來的感覺中去尋找過去的記憶。
等來到毛主席父母的墓前,王景清與那位女遊客一起鞠躬,而那位女遊客更是眼含淚水。
在經過著名的曬谷坪時,那位女遊客看著寫著「這是毛主席小時候勞動的地方」的牌子時,她就沒辦法再控制自己了,長跪不起,大哭起來,悲痛地呼喊:“爸爸,我想你呀,今天我終於代替你回家了。”
這突發的一幕,嚇壞了隨行陪同的人員。
後來他們才知道隊伍中的女遊客實際上是毛主席的次女李訥!而毛主席女兒來到韶山的消息也很快傳開…
被父親寵大的小公主
李訥,1940年生於延安,是毛主席的小女兒。
李訥出生的這一年,毛主席也已經快到了知天命之年,算是老來得女。對於李訥的到來,毛主席是十分歡喜的。
圖 | 毛主席抱著小李訥
與哥哥姐姐相比,李訥算是最幸運的。她也是唯一一個從小就在毛主席身邊長大的孩子。
毛主席一生有10個兒女,但由於專注於革命事業、環境惡劣、局勢混亂等原因,先後有6個孩子夭折與失蹤。
毛岸英、毛岸青兄弟童年居無定所、顛沛流離失所,後又遠赴蘇聯學習。李敏童年母親遠走蘇聯,後來多寄養或在保育院,等4歲時也遠赴蘇聯,不在身邊。
關於孩子,也成了毛主席的內心痛苦。他對得起革命,對得起人民,卻唯獨對不起自己的孩子。
李訥出生的時候,雖然當時仍是戰火紛飛,但是延安相對來說是一片安靜的樂土。因此毛主席也有機會將李訥帶在身邊,將自己對孩子的一腔熱愛傾注於李訥身上,也享受著之前幾乎沒有過的父女情。
可以說,從孩子到成年嫁人,李訥得到了毛主席最完整的愛與陪伴。
圖 | 調皮的小李訥
李訥剛出生時,毛主席對於這個機靈可愛的小女兒寵愛得很,雖然經常沉迷於工作中無法自拔,但是一有時間,就抱在身邊逗弄。
李訥剛學會走路時,是很調皮的。她常在毛主席的書桌上亂畫玩耍,或是在毛主席工作時讓爸爸陪自己玩。
毛主席卻對小女兒的調皮很有耐心,從來不會不耐煩。李訥提出的一些小願望,毛主席一般也會滿足。
毛主席常常廢寢忘食地工作,無論身邊人怎麼提醒,他都不聽。而小女兒李訥變成了提醒毛主席休息的神奇道具。當毛主席工作太久時,李訥就進入毛主席的屋子裡,毛主席就會暫時放下工作陪她玩一會兒。
毛主席喜歡叫李訥“大娃娃”,李訥會叫毛主席“小爸爸”,相處十分有趣親密。小李訥喜歡畫畫、剪紙,平常她隨意創作的塗鴉、剪紙等,毛主席都會視若珍寶,珍藏起來,有時候還會寄給遠在蘇聯的毛岸英、毛岸青兄弟。
在毛主席眼中,他的「大娃娃」十分有趣。她喜歡問問題,小小的年紀,就已經學會思考了。
他有時候還會幫著他的「大娃娃」用泥土蓋房子,就算是兩手泥,也非常開心。
圖 | 毛主席和李訥
他的「大娃娃」最喜歡拉著他去散步,剛開始,只能抓住他的一根手指頭,然後慢慢是2個,3個再到整個。散步時,毛主席也會教她念詩,並告訴她歷史故事。
慢慢地,李訥就這樣長大了,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大娃娃」。
雖然毛主席十分寵愛女兒,但也不會對她特別對待。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糧食短缺,李訥雖然是毛主席的女兒,也免不了挨餓。
李訥曾經因為長期吃不飽而營養不良,甚至沒有力氣走路。
毛主席卻不讓女兒吃小灶,而是讓她一起吃食堂的黑豆飯、野菜等。
毛主席的這種不搞特殊的態度給李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在未來長大後,李訥也是嚴於律己,絕不用自己的身分來享受特權。
圖 | 毛主席教李訥識字
雖然是在戰爭時刻,毛主席也十分重視李訥的教育。剛開始局勢混亂,毛主席請了一個女兵和自己一起教育,後來在西柏坡,局勢漸漸穩定了,李訥才開始進入學校學習。
圖 | 江青、李訥、毛主席
新中國成立後,李訥才開始像一個尋常的孩子一樣真正進入課堂學習。不過進入校園的李訥,也漸漸失去了每天纏著爸爸,當爸爸「小尾巴」的特權。
毛主席擔心李訥身為國家主席的女兒,學校及老師會給予特殊照顧。所以,在李訥上學的幾年裡,她的家長欄裡寫的一直都是工作人員的名字,所以從小學到中學,同學們幾乎沒有人知道她的真實身分。
圖 | 毛主席和李訥
李訥上學的時候,從家到學校很遠,有時李銀橋會瞞著毛主席去接李訥。毛主席知道以後,就嚴厲批評李訥和李銀橋。
李訥只能和一般學生一樣,不管遇到什麼狀況,只能搭公車上下學。
就這樣,李訥長大了,她不負所望,考進了北京大學歷史系。考上大學的李訥學習更用功了,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之中,一直也沒考慮過自己的終身大事。
在3年困難時期,李訥也常吃不飽,毛主席也不許她在糧食上搞特殊,因為從小體質弱的原因,李訥病倒了,還因此耽誤學習,休學一年。
毛主席常寫信,開導安慰病中的李訥,也會細心關注女兒情緒上的變化。
雖然那時的李訥,不太明白為什麼毛主席想讓她成為一個普通人,但是未來的李訥卻感激父親的教育,讓她能坦然面對生活的風雨。
圖 | 毛主席和李訥
多年來,李訥和毛主席的相處就是那樣,他是個溫柔嚴格的父親。
一方面要求嚴格要求女兒不准搞特殊;另一方面卻珍惜女兒的情緒,細心而又耐心地去和女兒交流,開導女兒的情緒。
可能毛主席認為,一般人身上的堅強、勤奮、樸實的品質更難能可貴,也能讓他女兒的人生更加廣闊,走得更遠。
李訥曾說過,父親寫給自己的信,總是飽含溫情。雖然她是毛主席的女兒,但她的願望只是不想讓父親失望。
生活的失意,總有幸福來彌補
大學畢業後的李訥,來到《解放軍報》當編輯,這是讓她非常開心的。她曾經也夢想長大以後當個軍人,如今也算是圓夢了。
這時候的李訥樸素,堅韌,讓毛主席非常滿意,而李訥也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而鑑於她的特殊身份,也沒有多少人去和她接觸。
直到1970年,李訥聽從毛主席的建議到井岡山的五、七幹校學習。此時的李訥已經30歲了,但仍是單身一人。
李訥還是沒有考慮自己的個人問題,把重點放到了日常工作上,身邊也沒有什麼朋友。這讓這讓毛主席夫婦還有身邊的親人都十分關心她的婚姻問題。
圖 | 工作中的毛主席
毛主席曾說過想要女兒自由戀愛,找自己喜歡的人結婚,儘管自己著急,也捨不得在婚姻問題上給女兒太大的壓力,也不想利用資源搞特權。
毛主席對女兒的婚事也沒太高的要求,還曾說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道:「往下面找,找個普通人就行,只要自己喜歡,工人就行,哪怕農民也行。{/ b}”
幸運的是,就在這時,有一位帥氣的年輕人小徐走進了李訥的生活。小徐呢,不是高乾子弟,出身於農民家庭,曾經做過北戴河管理處的服務生。
平時,李訥常獨來獨往,形單影只。而這個小徐常陪李訥聊天,幫她工作。
漸漸地,李訥開始對這個熱心的年輕人有了好感。
後來,兩人一起勞動、聊天、吃飯,在這個過程中,兩人頗有惺惺相惜的感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兩人決定在五、七幹校結婚。
李訥託人帶去給毛主席一封信,說了想要和小徐結婚的事。收到女兒的信,毛主席是矛盾的。
欣喜的是,已經30歲的女兒終於決定結婚了。但他也有些不太明白,他把信來回看了很多遍,也不知道兩人具體什麼狀況。
後來,毛主席把送信的人叫來,詢問對方的身分、哪個單位、人品、對李訥好不好、兩人是不是合得來………..
對於女兒的結婚請求,毛主席是沒什麼意見,雖然這個小徐只是一個服務員,但人老實熱心,對女兒好,而且女兒很喜歡,在思考一番後,就同意了。
當消息傳到李訥母親江青那裡時,江青覺得對方是個服務員,兩個人不是很般配,就不大同意。但是李訥的婚事是毛主席支持的,最後江青只好同意。
圖 | 毛主席與江青
後來,李訥就和小徐結婚了。結婚當天,毛主席還專門為兩位新人送去一份禮物,一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這份禮物,出乎大家的意料,但也很符合毛主席艱苦奮鬥的一貫作風。
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用來形容李訥和小徐的婚姻生活是再合適不過。
兩人結婚前的甜蜜,終究難敵生活的一地雞毛。
一方面,李訥的母親江青不是很喜歡小徐,也沒少和女兒溝通這方面的問題;另一方面,李訥和小徐兩個人的思想、受教育程度、性格等差距太大,兩人的精神世界很難碰撞出愛的火花。
婚後,小徐希望李訥好好過日子,踏實做家務,照顧家庭;而李訥卻不是甘於現狀,她覺得自己是毛主席的女兒,總要為國家、為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要追求進步,有志向。
兩人新婚的新鮮感、戀愛時刻的甜蜜,很快在無休無止地爭吵中消磨乾淨。即使是兒子的出生,也沒辦法去彌補他們感情的裂痕。
雖然兩人也為挽救婚姻做出努力,但最終還是以離婚收場。
離婚後,李訥回到北京,也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昏暗日子。
李訥帶著兒子,獨自在北京一個偏僻的小胡同裡面生活。李訥本個性有些內向,經過失敗婚姻的打擊,讓她的個性更顯得孤僻。
她每天一個人做飯、洗衣,照顧年幼的兒子,也獨自推車去拉糧食,拉煤炭。
在繁重的生活壓力下,她的身體更不好了,還好她的工作還算順利。
李訥曾經在農村下放勞動過幾年,回到北京後,曾任北京市委副書記。
這樣平靜而艱苦的生活,在1976年以後,更是雪上加霜了。
圖 | 毛主席去世時的場景
這一年,她深愛的父親毛主席永遠離開了她,而母親江青也出事了。李訥的身體與精神狀況雙重打擊,她覺得整個世界都塌陷了。
生活困難,身邊卻沒有朋友和家人可以幫忙、傾訴。她的母親和年幼的孩子還需要她照顧。
她一個即將步入中年的單身女人,一個人帶著年幼的兒子,家不成家,艱難生存。
據鄰居回憶,她平日就帶著孩子,門也總是關著,很安靜,也不跟周圍人交流。平時拉糧食、挑大糞等力氣活都是身體不太好的女人跟那個小孩一起乾。
這樣的生活,李訥撐了很多年。
李銀橋是從小看著李訥長大了,在知道李訥的生活過得十分辛苦時,滿是心疼,五味雜陳,又想到毛主席對自己的恩德,就想著回報他老人家,要幫助他的女兒渡過難關,找個好人和李訥一起生活。
只是找一個對的人結婚,又談何容易!李銀橋和夫人找了很多年都找不到,直到遇到了老戰友王景清。
圖 | 王景清
王景清,身材高大,也算是一個老革命,曾經做過國家領導人的警衛,為人算是老實可靠,雖然文化程度不高,多年來參軍接受黨和國家的教育,也已經算是高素質的人了,他的各個方面都讓李銀橋很滿意。
圖 | 李銀橋與毛主席
在得知王景清離婚單身時,李銀橋就決定把他介紹給李訥。
李銀橋向他們彼此介紹了個人狀況之後,他們都覺得很滿意,就決定見面。
見面之後的兩人,就很喜歡對方。只是雙方的年齡差距、自身母親的狀況,讓李訥顧慮沒有安全感。
在後面的一段時間裡,王景清就陪著李訥,盡量幫助她的生活,緩解她的焦慮。一年後,他們結婚了。
而經歷十多年昏暗時光的李訥也終於迎來了自己的幸福….
殷殷韶山夢,再續父女緣
結婚後的李訥,除了生活改善了之後,面對王景清的溫柔與體貼,她也開始提到了那個在她心裡一直想提卻連提不敢提的心願——去韶山,回老家。
為什麼是去韶山呢?因為那是父親毛主席的遺願。
毛主席從小就離開家,生命中大多數時間都在砲火硝煙中度過,走到哪裡就是他的「家」。
他自己真正的家,卻成了一個很難再回去的地方。
在毛主席離家到去世的漫長時光裡,他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
1925年,他回到家鄉進行農民運動,但堅持不到半年就必須離開。
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又只得快速離去。
1959年,毛主席終於在繁忙的工作中,稍微擠出幾天的時間回到老家。那時候,毛主席已經是60多歲的高齡了,感慨萬千,也只留下《七律·到韶山》後匆忙離開。
1966年,是毛主席最後一次回到家鄉,留下「一句要看護好老房子」的囑託後離開了,但這次離開再也沒回來過。
晚年的毛主席,纏綿病榻。他曾經不只一次對李訥和身邊人說過想回老家看看,只是那時毛主席的身體已經沒辦法支撐他回去了。
1976年9月,李訥見到了病重的父親。當時生命垂危的毛主席還和李訥說過想看家鄉,讓李訥有機會幫他回去看看。
李訥從沒想過,那是她最後一次見到父親。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這一天,是李訥覺得最崩潰的日子,她也發誓一定要完成父親的遺願。
毛主席的離開帶走了在外遊子的期盼,留下的卻是難以忘懷的遺憾。
從此,「去韶山,回老家」便深深印在了李訥的心上。
李訥當時的生活並不太好,再加上母親的事情,讓她的這份願望只得深深埋在心裡。
或許在普通人眼裡,回老家可能只是一張車票的問題,但是對於身處在混亂環境的李訥來說,是不可能實現的。
後來,她終於等來了機會,自從她對丈夫王景清提出那個願望後,王景清不僅支持,還為她多方奔走,最後她的願望終於得以實現了。
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李訥和王景清回到韶山。
只是李訥回老家,為啥要隱瞞身分呢?
主要是李訥考慮到母親的原因,不知道該怎麼解釋自己的身份,只能選擇隱瞞。
李訥終於來到韶山,只是此時距離毛主席過世已有8年。
為了不給地方添麻煩,李訥待了幾天就回到了北京。臨走前,她帶走了家鄉的一小把泥土,給自己留點念想…………
緣分邂逅,攜手一生
在陪李訥了卻心願後,王景清也跟著一同回到北京。
為了專心陪伴李訥,王景清也把自己的工作從雲南轉來了北京。
此後,他們就一起開啟了幸福的人生。
圖 | 李訥與王景清
晚年的王景清回憶,他之前在延安工作時曾經見過李訥,那時李訥還是個可愛的小娃娃,他很是喜歡。
只是王景清自己也沒想到,有一天會和那個小娃娃一起生活,可能生命的緣分就是這麼奇妙吧。
在之後的生命中,王景清和當年在延安見過的小娃娃一路扶持,相濡以沫,在這充滿煙火氣的人間,共享安穩幸福。
結婚後的李訥,身體總是不好,王景清就捨不得讓李訥幹活,從買菜煮飯到拉糧食、拉煤、修理門窗電線,他都自己做。
為了幫忙照顧李訥的孩子,王景清還專門省吃儉用請了一個保姆,就是不想讓李訥太辛苦。
王景清的願望很簡單,他就希望吃盡苦頭的李訥能健康地陪著自己,就夠了,別的他捨不得去要求。
圖 | 李訥與王景清
雖然兩人的生活還是節儉樸素的,但是精神上卻是富足的。
他們會像一般人去拉很多白菜做醃菜,也會互相切磋書法,討論嗜好。
就這樣幾十年下來,他們完完全全過了普通人的生活。當往事隨風,他們也不過是這煙火人間最為普通的人;當歸於人海,他們也會跟著人流行走,最後消失不見。
就這樣,一轉眼,他們已經共同度過了30多年。
2021年,王景清去世。
在這30多年的時光裡,王景清把自己的一切都給了李訥。
而李訥和王景清也用30多年的幸福時光也向世人詮釋了什麼是人間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