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按】男中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被譽為“全球華人第一男中音”,20多年前他與深圳結緣,深圳演唱會永遠座無虛席。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極為謙遜的態度。對於外界冠以的「大師」的稱號,他連連擺手,稱自己只是分享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他還說每次在聽自己作品的時候,都不滿意,甚至從來都沒有滿意過,因為他覺得自己可以再進步一些,下一個更好。而這與深圳所代表的開拓進取、領潮爭先的「孺子牛」精神不謀而合。 2022年7月16日,廖昌永與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政府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成為福田區「百名世界冠軍和文化名人引進計畫」簽約的第21位文體名人,也成為了一名「深圳人」。同年11月,第三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地點首次移師深圳,廖昌永為何說在深圳舉辦這一賽事,是一次中國藝術歌曲跨越百年的「歸鄉」?
與深圳結緣二十年 廖昌永與特區共成長
深圳衛視主持人 何嘉琪:您跟深圳有很久的淵源了,近十多年來您幾乎每年都在深圳大劇院舉辦個人音樂會,這已經成為了一個文化品牌。來自天南海北的觀眾每年都會來到深圳,與您共赴在深圳的約會。那您還記得第一次來深圳演出是什麼時候嗎?當時是怎樣的契機?
男中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我記得比較深,當時是來參加1997年中央電視台春節歌舞晚會,在世界之窗錄製,那個時候來深圳還蠻開心的。不過這不是我第一次來深圳,我1993年在香港演藝學院讀書的時候就來過。那時候我覺得深圳和工地似的,到處都在大建設,可是一年換一個模樣,可以說我見證了深圳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深圳共同成長。
2020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週年的時候,我也在這裡演出,第一次戴著工帽,穿著工裝,舉著紅旗,來演唱《這就是深圳》這首歌的時候,當時心裡還是蠻感慨的。我覺得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驅、試驗區,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坦白講,最開始來深圳演出的時候還比較忐忑。因為南方地區流行音樂蓬勃發展,古典音樂在這個地方會不會受到冷遇?共鳴者比較少?我有這樣一個擔心。但來了之後,第一場音樂會就讓我留下特別深的印象,深圳的觀眾真的特別懂。
我還記得,當時很多歌還是專業性很強的,像詠嘆調、國外藝術歌曲,歌曲二重唱等等,但觀眾對西方這些作品好像並不陌生,給了我非常正面的回饋。例如當時我唱《塞維利亞理髮師》「快給大忙人讓路」時,一唱完,雷鳴般的掌聲爆炸開,房頂都要掀開了。
這也給我上了非常生動的一堂課,我們觀眾其實好壞他(她)都是懂的,所以當你花了時間去準備,尊重了觀眾,尊重了藝術,尊重了自己,觀眾會感受得到的。
深圳衛視主持人 何嘉琪:這樣的一種互動,這樣的一種共鳴,某種程度上也會反過來影響到您演出的效果麼?
男中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當然,一定是這樣的.我們說音樂創作其實是分三個層面的,一度創作就是詞作家、曲作家寫完了,二度創作是演員拿到舞台上來演繹,和觀眾互動。三度創作是觀眾賦予你的。
藝術本來是一種交流,是人和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人和人之間的思想交流,人和人之間的美學交流,所以當你在舞台上你尊重了觀眾,激發到你了,它會產生化學反應。你真誠地跟觀眾交流,觀眾得到你的真誠,回饋給你真誠。這種關係,就跟談戀愛一樣,你賦予對方多少,對方賦予多少,其實彼此之間都是知道的,你對他(她)是否真誠,彼此的真心能夠感受到。
深圳衛視主持人何嘉琪:像《春天裡的故事》、《走進新時代》、《燈火裡的中國》很多的這種主旋律歌曲,其實它是在深圳誕生的,或者是有深圳元素的,而且這些歌曲唱了很多年,可以說是唱得響、而且也留得住的一些主旋律歌曲,為什麼它們都能夠在深圳這片土壤上誕生?
男中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它的誕生是有歷史原因的。為了深圳的建設,多少人懷抱著青春的夢想,懷抱著事業的嚮往,投身其中,所以他(她)才會發自內心地去對這樣一個時代洪流進行頌揚。 《春天的故事》裡唱道:“1979年,有個老人在這個地方畫了一個圈”,畫面感特別強,你不是深圳的人,你創作不出這樣的作品。
所以說“筆墨當隨時代”,總書記說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長徵,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什麼?我們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強盛,讓我們的人民更加富庶,讓我們的國際地位更有影響力。
2022年7月16日,廖昌永與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政府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成為福田區「百名世界冠軍和文化名人引進計畫」簽約的第21位文體名人,也是首位世界級歌唱家。這意味著廖昌永每年都要定期到深圳市福田區參加文藝演出、大師音樂課、高雅音樂進校園等社會公益文化活動,並探索打造上海音樂學院(福田)實踐基地,培養更多的音樂專業人才。
深圳衛視主持人何嘉琪:在2022年的時候您又多了一個身份,成為了“深圳人”,也是深圳福田區引進的首位世界級的歌唱家,您為什麼選擇加盟深圳人?
男中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可能跟深圳這麼多年的緣分有關。我覺得深圳對文化的投入是非常大的,對文化建設是非常重視的,這令我很感動。
我們身為文藝工作者,我們的任務是要把一些美好的文藝作品奉獻給我們的人民,因為藝術是來自於生活,然後再回報給生活的。我們的藝術是離不開人民的,所以我想能夠到這個地方來,能夠帶著我的一些藝術的感悟,帶著我的團隊,一起來對深圳這座城市的文化建設做出我們的一份貢獻,是我覺得非常榮幸的一件事情。
廖昌永:希望讓中國的聲音傳遍世界
中國藝術歌曲是中西結合的聲樂藝術,距今已有百年歷史,通常以中國千年來的各類詩詞為創作題材,結合西方的音樂創作手法,用意大利歌劇唱法演唱出來。廖昌永希望有一天,在國際聲樂比賽上,唱的不再是德奧法俄6等國家的聲樂作品,而是中國的作品,讓中國的聲音傳遍世界。
2022年11月,第三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地點首次移師深圳,廖昌永表示,中國藝術歌曲的開山之作《大江東去》的曲作者青主先生是廣東人,在深圳舉辦這一賽事,是一次中國藝術歌曲跨越百年的「歸鄉」。
男中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我記得在首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以後,有一篇文章引起我的注意,叫作《如何讓中國藝術歌曲成為世界經典。文章中提到了“比賽叫醒聲樂教學”,呼籲我們高校要承擔起中國藝術歌曲教學的重任,並且引述了郭淑珍先生所言:文化上創新,首先是要推陳出新,承前啟後,要有繼承,把那些大作曲家與現實生活、民族形式結合得非常緊密,這樣中國當代的音樂文化才可能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
那麼如何去做?我想一方面是不斷實踐,要建立一種機制,讓更多的原創作品透過一定數量的演出實踐來反哺創作,來反哺我們的科學研究、理論研究,那麼同時對一些具有很好基礎的作品做好成果轉化。在這一方面,深圳有一雙慧眼,在藝術教學、研究與傳播方面,每年都有大手筆的投入,成果不凡,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
去年我的朋友給我寫了一幅字,叫「福田齊耕」。我想我們要發揮深圳拓荒牛吃苦耐勞的精神,大家共同努力來把我們藝術歌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片福田耕耘得更好。
廖昌永寄語年輕人:回歸初心 抵抗誘惑
深圳衛視主持人何嘉琪:我看到您在許多場演出中,都把自己的學生帶著,給他(她)們很多演出的機會,也會督促他(她)們加強身材的管理,您覺得老師和學生應該是什麼樣的關係?
男中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我的工作其實是培養人,為社會培養人,為國家培養人。那麼在培養他(她)們的過程當中,為他(她)們提供更多的表演舞台、實踐經驗,這樣他(她)們畢業後到舞台上去了,立刻可以實現無縫對接。
當然了,我希望讓孩子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太胖了總歸是不好的。你身為舞台文藝工作者,當然應該是賞心悅目的,這不僅是對自己的身體負責任,也是對舞台的整體效果負責任,也是對我們的觀眾負責任。
我記得周小燕老師曾經跟我講,我們搞藝術,我們從事這份職業,其實最怕的是“獨狼”,我們這個職業其實是有團隊精神的,像踢足球一樣。 所以我想老師和同學之間的關係其實也應該是互相協作的。韓愈先生曾說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在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做老師的也能夠從學生身上學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