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男人心中都有個英雄夢,想像自己是一名武藝高強的劍客,仗劍走江湖,鋤強扶弱,拯救萬民於水火。 我想太史公心裡也住著一位俠客,所以才會在浩瀚的歷史銀河中為那些像星星一閃而過的刺客寫《刺客列傳》。在其所寫的五位刺客中,荊軻所佔的篇幅最多,看來太史公還是懷有私心哦。
簡單回顧一下荊軒的生平事蹟。 戰國末期衛國人,愛讀書,好擊劍,為人慷慨俠義。遊歷至燕國,被燕國豪俠田光推薦給燕太子丹。
秦王嬴政矢志一統天下,在滅掉趙國後,兵鋒直指燕國,燕太子丹決定派荊軻刺殺秦王。荊軻有感於太子丹,於是答應。 公元前227年,與秦舞陽攜燕國督亢之地地圖及秦叛將樊於期(wū jī)首級入咸陽,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荊軻以獻地圖為名,暗藏匕首於其中,圖窮匕見,刺殺失敗,為秦王侍衛所殺。
燕王喜害怕秦國以此為由攻打燕國,於是聽從屬下意見殺太子丹,向秦國求和。然而這阻擋不了秦國的統一進程,五年之後,終被秦國所滅。
雖然荊軔失敗了,但名氣比其他四位大得多。太史公在描寫荊軒時,字裡行間流露出深深的敬佩之情,整個刺秦過程慷慨悲壯、驚心動魄,給後世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正是如此。
透過閱讀《刺客列傳》,我們不難發現,荊軒與其他四個刺客相比,刺殺任務要困難得多,因為他要刺殺的對像是秦王嬴政,後者後來橫掃六國,席捲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封建王朝的君主。而其他四位刺殺的對象,不過是地方上一個諸侯王而已。
兩千多年來,人們被「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歌聲感動,也為荊軒的失敗扼腕嘆息,紛紛分析其失敗的原因。
一、武藝不精。他雖然愛讀書,好擊劍,但也僅僅是業餘愛好而已,作為一名劍客很不專業。曾經有三個人評價過其劍術:
荊軻曾經去找過衛國國君,想憑藉劍術謀個一官半職,結果人家根本不搭理他,可見衛國國君並不認可其劍術。
荊軒外出遊歷時,遇到了蓋聶,此人被譽為“劍聖”,號稱戰國時期第一高手。兩人討論劍術時,蓋聶很生氣,用眼睛瞪他,嚇得荊軒連夜駕車離去。說明蓋聶也不認可其劍術,討論劍術純屬胡說八道。
荊軻曾經漫遊邯鄲時,與一個叫魯勾踐的人博弈,發生爭執。魯勾踐發怒,大聲呵斥他,荊軻卻默無聲息地逃走了。證明一個籍籍無名的人荊軻都怕,其劍術可想而知了。
二、助手不給力。秦舞陽此時才13歲,“殺人,人不敢忤視”,恐怕有假吧,說到底還是一個孩子。而且沒見過什麼世面,在咸陽宮被秦軍將士和親王嬴政的威嚴嚇得失色,焉敢動手?
三、性格剛硬,不善於溝通。從太史公寫荊軔的三個小故事就可以看出,其性格深沉內斂,話不投機半句多,憑一己好惡做事情。這在後來與燕太子丹合作中也出現類似問題。因為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及時告訴太子丹,致使太子丹起疑心,以為他打了退堂鼓,於是出言不遜。荊軔本是想等自己的朋友一起去,給自己當助手。但見太子丹不信任他,很惱怒,就賭氣不等朋友到,便帶著秦舞陽就出發了。
其實,燕太子丹派荊軔到秦國,是想讓其仿效當年曹沫挾持齊桓公一樣,脅迫秦王嬴政歸還侵占燕國的土地,如果不成,再見機行事,刺殺秦王{/b }。當荊軒左手拉住嬴政的衣服袖子時,也許猶豫了一下,就是這方寸之間,結局已經註定了。
有人說,荊軻之所以名氣很大,是因為他的“失敗”造成的,因為如果成功了,就沒有後來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也就是說秦始皇的名氣越大,他的名氣也就越大。
但這都不緊,因為當荊軒敢越過易水,渡過黃河,到達咸陽;敢單挑秦王,慷慨赴死;敢面對強敵,鎮定自若,談笑自如,就已經證明他是個了不起的英雄了。 他在孤獨中完成了刺殺動作,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分鐘,卻震撼了中國人兩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