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個人資料:30年體重不變,每天6點起床:自律的人生到底有多賺

2024-05-14劉德華

自律成就劉德華

年近60歲的劉德華,被稱為「」不老男神」和「紅了一輩子的人」。

2018年年底到2019年初,這位已經年過半百的全民偶像連續舉行了14場演唱會,總計演唱了400多首歌曲,其中還有大段的舞蹈表演。

每一場演唱會都座無虛席,一票難求。

每一場演唱會華仔都精心準備,拼命展現。

看過演唱會的人都說:劉德華的狀態,完全不像將近60歲的人。

人們還說:劉德華之所以這麼紅,是因為他人品好。

然而,在”不老”和“很紅”背後,藏著的不僅是劉德華的人品,還有他的自律{ /b}。

因為自律,每天有條不紊地安排好個人事務和工作,劉德華才能利用更多的時間,接拍更多作品。光是1989年那一年,劉德華就有16部電影上映。

老梁曾在節目中說:

“劉德華能紅這麼多年是有一定道理的”

“30年來體重始終保持在65公斤,從來沒變過”

「每天不管拍戲有多累,都要在收工後壓壓腿,抻抻筋,鍛鍊鍛鍊」

“不管睡多晚,每天早上都雷打不動地六點起床”

“和林家棟坐飛機外出工作,剛下飛機劉德華便掏出一張紙,原來坐飛機的途中他已經寫好了一首歌詞”

劉德華就是這樣一個高度自律的明星,正是這種日復一日,雷打不動地堅持,讓他在娛樂圈有了旁人難以企及的地位。

而反觀我們這個普通人,其實很難做到自律。例如,明明決定上班時間把工作做完,卻一拖拖到了晚上九點;明明定好了早上6點起來看書,到點了卻總是起不來床;明明說了要減肥,卻總是邁不開腿,管不住嘴。

在提升自律性這件事上,有些人給的建議是,拆解目標,或是利用表格來監督自己。

然而,我們之所以不夠自律,並不是因為我們不懂得如何一步一步地去做,而是我們難以開始和堅持。 因此,如果想提升自律性,就要解決我們難以行動的問題。

無法保持自律的原因

*過度自信

在《自律力》這本書裡,作者馬歇爾‧古德史密斯說,大多數人無法保持自律的關鍵原因就是過度自信。 這種自信體現在執行力、體力腦力和外在環境。

在執行力方面,你可能會總是會盲目樂觀,總以為自己能在很短的時間做很多的事,典型的例子,就是當你今天不想看書時,卻總把任務推到明天,因為你總有一種錯覺──就是明天的自己突然變得勤奮,愛看書了,但其實並不可能。

在體力和腦力方面,你也會陷入一種自己會始終保持良好狀態的限制思維。但是,如果你自己觀察就會發現,一般我們在早上的時候身體和精神狀態是最好的,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往後越會覺得疲憊,那麼這個時候,你的體力和腦力就會很難應付高強度的工作量了,因此,自律性也會變差。

外在環境呢,指的是外部因素造成的干擾,例如,公司加班,同學聚會,朋友生病等一些你難以控制的外部事件,這些都會影響你保持自律。

*藉口太多

《自律力》這本書裡提到:“人們難以自律,其實往往是陷入了一種今天很特別的誤區。”

曾在抖音上看過Papi醬發布的影片《買衣服的理由》,影片中Papi醬細數了女生們給自己買衣服的各種奇葩藉口,比如,胖了、瘦了都要買;發工資了、被炒魷魚了也要買;最後還很搞笑地說到: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買件新衣服獎勵一下自己!什麼特別的日子呢?我也不知道!

看了這個影片的內容,是不是非常有同感?其實,不光是女生,我們大部分普通人,都會常常把今天當例外

例如,你本來打算今天下班回家做PPT,結果回到家看到那一堆資料,你實在不想動,於是你就給自己找了個藉口:累了好幾天了,今天休息一下,明天再弄吧!

然而,當你總是把今天當作例外來對待的時候,就意味著今後你還會重蹈覆轍,因為,還沒到來的日子,早晚會成為“今天”,而對你來說——“今天很特殊」。這就是你無法保持自律的第二個原因。

好了,現在我們知道了無法保持自律的原因,那麼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聊聊:

如何保持自律?

*巧用WOOP思維,提升你的行動力

在《自我發展心理學》課上,心理學家陳海賢介紹了一種提升行動力的思考方式-WOOP思維。

WOOP思維方式講的是什麼呢?這得先從「幻想」說起。

很多人認為,當我們想達成某個目標時,適當地進行積極樂觀地幻想,可以調動我們的積極性,提升我們的自信心。

但是,「樂觀幻想」也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例如-消減行動力,有研究證明,幻想自己減肥成功的人,他們的減肥效果遠低於那些幻想自己減肥會遇到困難的人。因為,大腦有時分不清什麼是幻想,什麼是現實。當大腦體驗到幻想成功帶來的喜悅感時,它會產生一種錯覺:目標真的已經達成了,所以不用再做些什麼了。那這種錯覺,就是消減行動力的元兇。

後來,美國女心理學家厄廷根發現:透過想像在達成目標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便可以抵消掉樂觀幻想成功結果所帶來的副作用。

換句話說,想在做事時增加信心、提升動力,一方面你要適當地幻想目標達成後的場景,另一方面,你還要想像那些在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這個方法叫做-心理對照法。

舉個例子,你想減肥,那你可以想像減肥之後自己苗條的身材和穿上漂亮衣服的樣子。然後,你還要想像,為了減肥你要克服哪些困難?例如,每天跑5公里,少吃熱量高的食物等等。

聽到這,你可能會說,就算心理對照管用。但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難以行動,正是因為難以克服的障礙啊!

別急,上面我們提到的那位女心理學家厄廷根的丈夫-彼得.M.戈爾維策又提供了一種思維工具叫作-執行意圖

這個工具非常簡單,就是使用條件句式「如果(場景、時間、地點)…就(行為)…」來給自己遇到的障礙,設定一個具體的行為模式。例如,你可以為自己設定,「如果我吃完飯,就會穿上跑鞋出去跑步。」「如果我看到高熱量的食品,我就會用水果來代替」。

這個簡單的工具之所以有效,它給大腦提前預置了未來的行為線索。因此,到了特定的時間或場景時,大腦就會觸發相應的行為。

後來,彼得夫妻倆將心理對照執行意圖合而為一,組合成了WOOP思考模式:

W-Wish 願望:就是你想達成的某個目標。

O-Outcome 結果:你要想像達成目標後的情景,越具體越好。

O-Obstacle 障礙:找出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障礙,同樣,越具體越好。

P-Plan 計畫:要克服具體的困難,你要給自己設定「如果…就…」的行為線索。

舉例來說,當你想每天堅持6點起床看書時,那這個就是你的願意-Wish。接下來,你要想到堅持一年後,自己的狀態,比如,你看了很多和工作相關的書,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還升職加薪了——這就是Outcome結果。然後,你要認真去想在堅持六點起床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障礙,比如,你可能會遇到失眠或是加班到很晚的情況,你就可以給自己規定:「如果你遇到失眠或加班到很晚的情況,那我就6點半起床看半小時的書」。

WOOP思維的有效性就在於,它既能夠緩解因壓力過大或厭煩情緒而不願行動的心理,同時,也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實際難題

這樣,當你對要做的事情充滿期待,又有信心解決各種阻礙時,你的行動力就會大幅提升。那麼,保持自律也就變得容易許多了。

*用微習慣策略,減少行動阻力

在《微習慣》這本書裡,作者史蒂芬蓋斯提出一種「微習慣」策略,具體來說,就是設定一個微乎其微的目標,從完成這個小目標開始做起。

例如,你每天想要跑5公里,那麼微習慣策略就是建議你把目標降下來,降到多少呢? 1公里、500公尺甚至是100公尺都可以! 你可能會說,這不等於偷懶嘛!依照這個跑法,跑一年也練不出好身材啊!

你的顧慮不無道理。但你想過沒有,正是因為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才阻礙了你的行動。例如,你一想到每天下班還要出去跑5公里,氣喘吁籲還滿頭大汗的很不舒服,於是你就產生了畏難情緒,因此,才會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到最後乾脆你就放棄了。

而「微習慣」策略的巧妙之處,就在於它實在是太簡單了,只要你抽出一點時間,用一點點的意志力就能完成。有了這個前提,你的畏難情緒基本上也就消解了,而且,你也不會再找藉口了,因為如此簡單的任務,即使你有一千個理由,也能完成。

而一旦我們開始行動,積極性就被調動了。最關鍵的是,我們會在完成微型任務的過程中主動想要為自己提升目標,因為,我們本身的意願就是想跑的更遠,做的更多。

例如,你給自己規定每天寫100個字,當你真正開始動筆以後,你往往會發現:100個字無法表達你的全部想法,那麼你就會自然而然地寫更多字。

即使是你真的只是寫了100個字,也沒關係,因為你完成每天的目標了,這會讓你體驗到成就感,而人們通常都有一個慣性心理,就是總是喜歡追求更高的目標。那麼,當你產生想要比以前做得更好,寫得更多時,你就會一點點地給自己加碼:這週增加50個字,下週再增加50個字。這樣的方式,你才更容易堅持下去。最後,你會發現,你已經能夠做到每天寫夠1000字了,是不是已經達到了自律的標準了?

那麼,「微習慣」策略具體要怎麼執行呢?

1.選擇合適的計劃:確定你的微型目標,最好不超過3個,因為數量太多,超額完成目標的可能性就越低,其次,要想像你最忙碌的一天是怎樣的,因為你要確保目標即使在最忙的時候也能完成。

2.挖掘計畫的內在價值:問自己「實行這個計畫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如果只是為了跟風,而並非不知道對自己有什麼價值,那就捨棄計畫。

3.將計畫納入行程:為自己的計畫設定具體的時間,例如,每天吃完晚餐後跑步、早上六點到九點之間完成寫作。

4.建立回報機制:適當的獎勵可以激發動力,當你獲得階段性勝利時,可以買點東西獎勵一下自己,也可以做一個巨幅日曆貼在牆上,每完成一天就畫一個對勾,這樣會增加你的成就感。

5.記錄與追蹤:可以用手機便籤記錄下你每天的計畫完成情況,如果真的有特殊情況沒有完成,試著找出原因和解決方法,避免日後再發生。

6.爭取超額完成:在完成微型目標的基礎上,可以給自己一點一點地增加目標難度,但不要增加太多,否則很容易導致前功盡棄。

按照這個「絕對不可能失敗」的微步驟操作,你一定能成為自律達人!

*利用承諾的一致性,逼自己一把

在《影響力》這本書中,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說:

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的慾望。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做到言行一致。因為,人們都認為說到做到,能留下可靠、誠實、正面的正面形象。

這意味著,當一個人在公開場合做出選擇,或是表明態度時,那麼迫於外在和內在的壓力,他會要求自己按照承諾去做。

書中提到一個相關實驗:研究人員A在沙灘上隨機找了一個人,然後躺在他旁邊聽收音機,過了一會A起身離開了,但是收音機沒有拿走。此時,研究人員B假扮小偷,拿走了A的收音機。結果,在20次實驗中,只有4次,小偷被躺在A旁邊的遊客阻止了。

後來,研究人員A換了一種方式:在離開前拜託旁邊的人幫自己看好收音機,結果,在20次實驗中,旁觀者有19次都出手阻止了小偷。

這更加說明了,當人們做出承諾時,他們的行為會傾向於履行承諾。

從人類的這個行為特點,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發:合理的承諾,可以提升執行力。

但是,你可能會說,那為什麼我在朋友圈立了那麼多Flag,都倒了呢?

這是因為,你的承諾方式沒有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首先,承諾必須是自願的。

如果你是被迫或跟風,做出承諾,那麼說明你根本就不是很想兌現承諾。之所以做出承諾,不過是因為“某某某讓我說的”,或者“我看大家都立了,那我也立個flag”吧。前者是權宜之計,為了搪塞對方,或緩和衝突;後者就是純粹是「說著玩兒」了。

因此,承諾的態度非常重要,這件事必須是你自己真心想完成的。例如,想成為自律達人,想減重20斤,而不是「我女朋友讓我減肥的」。

其次,承諾的對像一定是能影響你的人

為什麼朋友圈的flag說倒就倒?因為朋友圈是大家曬生活的地方,本身就是娛樂性質的。而你把flag公開在朋友圈,一個是對像不明,即使你沒完成,別人也不會質問你,因為誰也沒那個責任和權利。另一個,你把一件正式、重要的任務,發佈在朋友圈,本身就發錯了地方,那是個「鬧著玩兒」的地方,你自己都不會當真,更別說別人了。

因此,你的承諾一定要有對象感,而且這個對象還是能影響你的人。例如,你的老闆或上級,摯友或長輩。有了明確的對象,對方就會有一種想要監督你的責任感,因為當你向他們做出承諾時,實際上你也在說“請大家看我的行動吧”,這樣一來,你自己也會有一種想兌現承諾的責任和壓力感。

對方能夠影響你──其實說的就是對方對你而言的重要程度。如果你隨便找個路人,就做出承諾,那你一定不會兌現承諾,因為對方對你來說毫無份量,你根本不在乎他對你的看法。因此,選擇對你有影響力的對象,就是在利用“他人的期望”,迫使你實踐承諾。

最後,承諾要有違約懲罰。

這個懲罰條件,指的就是當你無法兌現承諾時,要接受的懲罰。例如,如果你三個月內減不了10公斤,就像承諾對像要付1000元錢。

我認識一個朋友,他​​就向自己的老闆做出了減肥的承諾,違約金為5000元錢。由於老闆對他來說是很有影響力的人,而且5000元錢也不算小數目,於是,在這種雙重壓力下這位朋友很堅定地完成了減肥計劃。

當大腦意識到,如果我不做某件事,就會失去貴重的物品時,大腦就會逼自己做出改變。

賈伯斯說:

自由源自於自信,自信源自於自律。 如果你想維持或提升自律,那就要用巧勁兒來調動自己的執行力,只要你的執行力提升了,那麼保持自律就是一件順道渠成的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