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96年的八九月,宋太宗兩次派人去遼國求和。遼國都沒有答應,理由是宋朝沒有遞交正式的求和國書。宋太宗也沒有其他表示,這件事無疾而終。
這是宋朝意向上的和平建議,已經達到了最初的目的。但是宋朝君臣並未因此有勝利的喜悅,反而生出無盡的恥辱感。因為大宋自建立以來,一直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不斷對遼國進行強硬打壓,以強硬之勢瘋狂進攻,並不斷取得勝利,甚至曾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雄心。如今,這些願望都不能實現了。宋朝已經明顯衰弱,至少從兵力上說,被大大地削弱了。
當年九月,宋太宗把寇準從青州召回,在宮中掀起了自己的褲管,讓寇準看自己的傷。宋太宗這麼做的目的是告訴寇準,也許自己時日無多,希望他歸朝幫助自己穩定朝局。
寇準少年得志,性格強悍,注定了他起伏跌宕的命運。他素來以直諫聞名,史料記載,寇准在大殿中上奏,皇帝震怒而站起來,他居然拉著皇帝的黃袍,硬要他坐下,繼續上奏完事情才算結束。王夫之也曾感慨,這個出身於書香門第、只不過是一個侍從的人卻能夠不畏懼天子震怒,這種勇氣可以和魏徵相媲美。
一年春天大旱。宋太宗向群臣詢問原因,大臣都說是自然規律,但是寇準說,天人之間是互相影響的,此時天旱,是因為刑法上不夠公正。
宋太宗一時不知如何是好,覺得自己如此勤政,寇準居然還當眾說自己不公正。待平靜下來後,宋太宗想到寇準是話裡有話,於是立刻追問寇准說的是什麼案子。
寇準就讓宋太宗把中書、樞密兩府的官員都找來,然後指出,參知政事王沔的弟弟王淮和祖吉都是貪贓物,祖吉貪污得少,卻被殺了;王淮貪了上千萬銀兩,不過受了杖刑,最後還官復原職,這就是不公。王沔當場認罪,寇準當場升官,當年他31歲,升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同知院事,這是前所未有的。
寇準的性子一直剛正不阿,他與樞密正使張遜不和。一次,寇準和溫仲書一起騎馬,一個瘋子攔住了寇準的馬,然後高呼了三聲萬歲,張遜知道以後就向宋太宗告密,說寇準有謀逆之心。寇準和張遜在皇帝面前激烈爭吵,宋太宗大怒,他們都被貶官流放。然而,宋太宗雖然外放了寇準,卻深知寇準的才幹和秉性,心懷牽掛,常打聽他在青州過得怎麼樣。
當年九月,宋太宗就把寇準急召回京城,讓他看了自己的傷勢之後,直接問寇準,誰可以託付神器。宋太宗在北伐時被遼軍射傷,如今傷病纏身,他一直在想繼承人的問題,這次更直接問寇準自己選哪個兒子做皇帝。
寇準的回答是,皇上選擇繼承人的時候,避免向三種人諮詢,一是皇帝的女人,二是宦官,三是近臣。寇准說的近臣指的就是自己。從古至今,只要近臣參與立新皇帝,總沒有好事。他想明哲保身,告訴宋太宗自己不便多說。這種睿智,足以證明寇準不是只懂直言犯上的莽夫。這時宋太宗低頭沉思了很久,屏退左右,問道:“襄王行嗎?”寇準於是說,知子莫若父,您既然覺得他行,那就馬上決定。
於是宋太宗的三兒子,襄王趙元侃從皇子中脫穎而出,被封為開封府尹,改封為壽王,成為準皇儲。宋太宗因此了卻一樁心事,拜寇準為參知政事(副丞相)。
而這一年的九月,宋太宗的生命有了轉機。峨眉山的僧人茂貞及河南道士王得一,用獨門秘方把趙光義的箭傷控制住,宋太宗又重新振作,處理天下繁雜紛亂的大事了。
但命運是注定的,宋太宗的生命快到盡頭了,這是任誰也無法改變的自然規律。就在宋太宗死前的最後兩年,他還是一如往常處理政事家事,精明而強悍。
先是西南方面,他獎勵了鎮壓起義軍有功的太監王繼恩一個宣政使頭銜,而不是“宣徽使”。從而使王繼恩無法接觸政事;再派張詠進成都,他到成都沒多長時間,就上報朝廷,說不用從陝西向成都運送軍糧了,四川方面已經囤積了兩年左右的軍糧。宋太宗非常高興,對張詠大加讚賞,因為皇帝的憂慮之一被解除了。
此後,宋太宗因為蜀川之亂下了罪己詔。詔書中他坦誠自責自己用人不當,那些人在蜀川刻薄剝削,把好好的百姓逼成了強盜。此罪己詔為宋太宗贏得了民心。
淳化五年的十月,宋太宗開始為新任開封府長官三兒子趙元侃尋訪賢臣。所用者都為正直賢良之士,宋太宗希望他們能輔佐三兒子將來的帝業。
而在西北方面,宋太宗對黨項採取了懷柔政策,雙方和平往來,黨項人仍不時來大宋朝進貢。宋太宗在黨項使者張浦面前炫耀武力,並直入主題,說希望李繼遷歸順宋朝,永保富貴。
對內,宋太宗則罷了剛正固執的呂蒙正的宰相之位,取而代之的是呂端,其為人秉性善良而軟弱,自然這也是宋太宗為三兒子以後登基執政鋪路。呂蒙正太固執,宋太宗尚且管制不了,何況自己剛出道的兒子?
呂端出身高貴,他的父親呂崎曾經在後晉時當過兵部侍郎,他的大哥就是宋初時的參知政事副宰相呂餘慶,但呂端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他曾因與開封府尹、秦王趙廷美的關係而被宋太宗髮配;又因與準皇儲許王趙元的關聯而被貶。然而,宋太宗明察秋毫,能夠知人用事,不久後呂端官復原職。宋太宗要升呂端為首相,有人認為呂端糊塗,宋太宗卻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還把他比作姜子牙,呂端和姜子牙一樣大器晚成,這一年呂端已經60歲了,但是宋太宗無比信任他。 「從現在開始,所有的中書府的事情都要經過呂端的詳細斟酌之後,才由我再看。」這是宋太宗給呂端的特權。
公元995年的陰曆八月十八日,宋朝至道元年,宋太宗昭告天下子民,立襄王元侃為皇太子,改名為“恆”。同時大赦天下,詔令趙恆兼判開封府(官位在開封府尹之上)。
不久宋太宗病倒,無法料理國事,最後他死在了萬歲殿。萬歲殿,是宋太宗的起點也是終點,22年前,就在那個風雪交集的夜裡,在斧聲燭影中他奪得皇位;而22年後,宋太宗竟在這裡駕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