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出生時間不詳卒於公元前591年),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在位,羋姓,熊氏,名旅,楚穆王之子。在位期間,重用孫叔敖等整頓內政,興修水利。
公元前613年,楚莊王剛剛繼位時,晉國趁著楚國國勢混亂的機會,拉攏了幾個一向歸附楚國的諸侯,訂立盟約。楚國的大臣們都不服氣,紛紛向楚莊王提出建議,要求出兵爭奪霸權。但是楚莊王根本就不聽,不是打獵就是喝酒,國家大事置之不理,就這樣一下子持續了三年時間。
三年不理朝政的國君最後還能稱霸天下
楚莊王明明知道大臣們對他的行為非常不滿意,不但不改正,而且還變本加厲地下了一道命令:敢勸諫者,死罪論。但是大臣伍舉實在看不下去了,冒著死去見了楚莊王,伍舉來到王宮時,楚莊王正在後宮尋歡作樂。見到伍舉就說:“你來幹什麼?”
伍舉就說到,“有個謎語,自己猜不出來,大王非常聰明,幫忙猜猜吧。”
聽說是猜謎語,楚莊王就笑著讓伍舉說出來聽聽。
伍舉說:“有一隻身披五彩羽毛的大鳥,漂亮神氣,但是卻停在那里三年,也不叫,也不飛,這是什麼鳥?”
一鳴驚人典故的由來
楚莊王回答說:“這隻鳥可不是一般的鳥,你看三年不飛,那是時機未到,時機到了,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你回去吧。你的意思我明白了。”
但又過了一段時間,楚莊王還是沒有一點動靜,還是每天吃喝玩樂,逍遙自在。另外一個叫蘇從的大臣又去求見楚莊王,也想勸說一下楚莊王。
楚莊王直接就問蘇從:“你難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嗎?”
蘇從回答說:“知道。但是我還是要勸大王,只要大王願意聽我的意見,我心甘情願地因為觸犯禁令而死。”
楚莊王聽了非常高興,說道:“我明白你們都是真心為了國家好。”
從此以後,楚莊王開始治理朝政,一方面重用提拔了敢於進諫的伍舉、蘇從等人,一方面把溜須拍馬的人全部撤了職;同時開始製造武器,操練兵馬。就在這一年,南方許多部落就臣服了。到了楚莊王六年,打敗了宋國,八年,打敗了陸渾的戎族,接著一直打到了周都洛邑的附近。楚莊王在洛邑郊外舉行了一次大閱兵,這樣一下子把掛名的周天子嚇壞了,趕緊派出一個叫王孫滿的大臣到郊外去慰勞楚軍。
楚莊王和王孫滿相互試探
楚莊王在和王孫滿交談的過程中,透過詢問象徵周王室權威的禮器九鼎的大小輕重,來表示他奪取周天子權利的野心。在王孫滿的勸說下,楚莊王覺得自己滅掉周朝的條件還是不成熟的。就放棄了滅掉周朝的念頭,帶兵回國了。
接下來的幾年,楚國越來越強大,先後平定了鄭國和陳國的兩次內亂以後,開始和當時中原的霸主晉國發生衝突。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率領大軍攻打鄭國與派兵救鄭的晉國,在楚國發生了一次大戰,楚莊王大勝,把晉國兵馬打死了一大半,另一半也敗逃到黃河邊。因為人多船少,士兵爭搶著過河,秩序混亂,許多人掉到了河裡面,掉水里的想往船上爬,船上的人怕水里的人往上爬的時候把船弄翻了,就把往船上爬的人的手指頭都砍了下來。
這時候,楚莊王並沒有聽有些人的勸說,追上去,把晉軍趕盡殺絕。而是告訴眾人說:“自從城濮之戰失敗以來,我們楚國一直沒有恢復元氣,這次打了大勝仗,洗刷了以前的恥辱就可以了,沒必要多殺人。”就下令收兵,放走了晉國的殘兵敗將。
風水輪流轉,霸主的頭銜落到了楚莊王頭上。就這樣一直到楚莊王二十三年(前591年),楚莊王突然病重,這一年秋天楚莊王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