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二年,下旨善待鰲拜後人,重新給予官職,但這時候的康熙,並未給鰲拜正名,只是用一種隱晦的方式表達對鰲拜的歉意。
康熙五十二年,追封鰲拜一等男爵,念其舊勞,追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雍正時期,賜予祭葬,復一等公,加封號“超武”,世襲罔替。鰲拜的孫子,達福在平定準葛爾時期表現優異,為國捐軀。
乾隆四十五年(1780),追覆鰲拜功罪,命停襲公爵,仍襲一等男,並將先帝,所立鰲拜不時之罪狀悉數正名。
這些鰲拜證明的行為,說明了,在清朝三代帝王的眼中,鰲拜並不是jian臣。
鰲拜給後人們,留下的都是驕橫跋扈,貪婪的形象。
鰲拜後期雖然對皇帝飛揚跋扈,但當年鰲拜的確是忠勇之臣,鰲拜出身將門,從青年時代起,便效力軍中,屢立大功。在皮島之戰中,他竟一個人主動請纓,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
勝敗關鍵時刻,不顧生命危險,與敵人展開近身肉搏,攻破皮島。順治元年10月,鰲拜隨軍與李自成的大順軍交戰,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座城,前後十三戰,重創大順軍,鰲拜早年出生入死,轉戰南北,為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是當之無愧的清初開國功臣,他對故主皇太極忠心,對順治也始終堅守臣節。
那為什麼鰲拜在皇太極朝是勇猛的將領,在順治朝是忠臣,到了康熙朝要謀反?
順治皇帝安排的四個輔政康熙的大臣,索尼是正黃旗,鰲拜和遏必隆是鑲黃旗,兩黃旗都是皇太極父子率領,蘇克薩哈所屬的是正白旗。
相對於蘇克薩哈、遏必隆這兩人而言,鰲拜一直是堅挺的皇太極系支持者,順治登基,就是鰲拜帶領著兩黃旗將領,強烈反對多爾袞繼位。
皇太極死後沒有立皇太子,導致清朝內部爭奪皇位,最終在孝莊和兩黃旗的聯合下,一心想當皇帝的多爾袞妥協立順治為皇帝。
所以,在顧命大臣裡,索尼雖然為首,但實際上鬥不過鰲拜,只能攛掇康熙親政。
鰲拜從關外開始,就屢立戰功,加上皇太極去世後堅決擁戴嫡系,其實是很值得贊常的一個人,康熙之所以收拾他,是因為那時候,康熙即將親政,鰲拜又權傾朝野,甚至殺朝廷大員,故而為康熙所忌,而且康熙那時候要停止圈地,開始收買底層人心,鰲拜圈地過於嚴重,需要拿鰲拜立威。
鰲拜只是專權,他對大清朝的功勞還是很大的。
鰲拜的兒子並沒有等到父親被正名的那一天。鰲拜孫子達福,是鰲拜後人中的高光時刻,他先是繼承了一等男爵,等到雍正帝繼位以後,對於鰲拜後人中的高光時刻,他先是繼承了一等男爵,等到雍正帝繼位以後,對於鰲拜的追賜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是徹底正名了鰲拜.
至此鰲拜的後人中,就都是籍籍無名了,沒什麼存在感了,到了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帝跟祖父康熙帝的態度一致,認為父親雍正帝全面平反鰲拜不合適,於是「追覆鰲拜功罪,命停襲公爵,仍襲一等男」。
不過此後鰲拜後人,一直承襲這個爵位延續了下去,也算是衣食無憂了,享受到了鰲拜這個開國功臣的福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