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年代,許多開國將領都曾受過傷,雖然治好了,卻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導致不少開國將軍都英年早逝,最為典型的就是陳賓大將和賀炳炎上將,此外還許多英年早逝的戰士。
不過有一位開國少將的死因卻非常意外,他曾身經百戰,屢次當敢死隊隊長都不曾犧牲,卻在和平年代死於一場車禍,這位開國少將就是馬龍,他因公殉職時才65歲。
在開國少將之中馬龍的名氣不大,可是大當年的勇猛可是全軍聞名的,就連主席都發嘉獎電報稱讚過他,馬龍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他是湖北大冶人,出生在一個窮苦家庭。
馬龍從6歲起就給地主放牛以幫助家庭,常常吃不飽肚子,1927年,15歲的馬龍參加了農協和赤衛隊,1929年,17歲的他加入了紅軍,在土地革命時期他最高擔任過陝北獨立第三團的政委。
抗戰爆發之後,從延安大學畢業後的馬龍被安排到山西靜樂縣工作,後來擔任過晉察冀獨立團政委,在1944年出任了晉察冀軍區四分區司令員,在抗戰時期馬龍立下的戰功不算突出。
不過在解放戰爭中給他大展身手的機會,1946年1月,馬龍被任命為晉冀縱隊第3旅旅長,上任之初他就接到一個作戰任務,率領第3旅和第4旅的一個團攻打敵人重點地區集寧。
這次是一場攻堅戰,戰鬥打得十分激烈,由於武器原因,導致我軍的進攻與敵人的反抗形成了拉鋸戰,戰鬥中聶帥發來電報:「中午12點之前,必須拿下集寧!
馬龍看過電報之後,隨即召集戰士們組織敢死隊,他問:「強攻集寧,哪個跟我去?」話音剛落戰士們就踴躍喊著「我去,我去!」隨即組織了一支500多人的敢死隊,馬龍親自擔任敢死隊隊長。
在馬龍的帶領下,500人的敢死隊硬是殲滅了1000多人的守軍,提前2個小時完成攻克集寧的任務,這一仗馬龍打出了不怕死的威名,沒想到第二年冬天,馬龍又當了一回敢死隊隊長。
當時在華北戰場上,華北野戰軍各部已經做好了向敵35軍發起最後一擊的準備,然而敵人在張家口一線的守軍卻頑固不化,主席此戰很重視,已是第5旅旅長的馬龍親自帶著100多戰士衝到前線。
馬龍率領100多人手持大刀與敵人進行肉搏戰,成功奪回陣地取得了戰鬥的勝利,戰後主席親自發來賀電,電報上寫:“你軍馬旅(即馬龍)作戰英勇頑強,連日來多次擊退張家口頑敵的突圍」。
建國後馬龍調任到海軍,1955年被授予海軍少將,擔任過東海艦隊司令,不幸的是,1977年3月27日,馬龍外出開會,在路上遭遇車禍不幸犧牲,時年6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