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無奈和精明,能用錢解決的事,那就不叫事

2024-11-12趙匡胤

趙匡胤

宋朝建立後,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為維護政權穩定、消除五代時期的亂局,避免出現尾大不掉的藩鎮,再加上其自身欺負後周“孤兒寡母”的經歷,因而把防備武將當成頭等大事在抓。

但趙匡胤並沒有採取激烈的手段打壓武將來收繳他們的兵權,而是把事情放到檯面上來,跟相關的老兄弟、老戰友們在相對和諧的狀態下進行了商量,也就是著名的{b }“杯酒釋兵權”。

根據相關史料中的記載,「杯酒釋兵權」一共進行了兩次,分別是在宋朝建國後的第二年和第九年。

一般說“杯酒釋兵權”主要是指第一次,在這次跟老兄弟、老戰友們商量收回兵權事宜時,趙匡胤說了一段比較著名的話:

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為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爾曹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我且與爾曹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續資治通鑑長編》

趙匡胤說得很直白,就是用單純的金錢富貴換取他們手上的兵權,並承諾用聯姻的方式拉近皇族和他們的關係,以此表示不會搞兔死狗烹那一套。

趙匡胤

趙匡胤成功了,以石守信為首,大家紛紛贊同趙匡胤的意見,並從第二天起,陸續辭去手中的實權職務。

而趙匡胤也沒有違背承諾,「上喜,所以慰撫賜趙之甚厚」

“杯酒釋兵權”在後世廣受讚譽,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流血,在古代,大凡皇帝猜忌武將,很多時候都是以殘酷結尾,如趙匡胤這般,實在是做出了一個皆大歡喜的榜樣。

趙匡胤如此和諧的處理繳繳兵權的事情,主要有兩點原因:

  • 第一:宋朝建立之初還處於諸侯割據時期,還要打仗,宋朝內部不能亂,還要考慮到前線將領的心態。
  • 第二:趙匡胤的皇位來得不怎麼正,他不能用激烈手段處理異見。
所以,趙匡胤只能採取商量的方式解決問題,然後拿出終極大招,用錢收買這些將領。

如宋朝之後的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就沒有趙匡胤這般顧慮,而且,朱元璋大規模處理武將問題,也是在明朝建立了二十多年後,戰爭基本遠離了才動手。

趙匡胤的態度也很好,人生在世,無非權和錢,收了人家的權,就給人家錢,相當於等價交換,這些武將花費再多,也只是少數人,以一國之富供養他們還是花費得起的。

趙匡胤

如石守信,《宋史》中記載他失去兵權後「專事聚斂,積財巨萬」,趙匡螢一點也不在乎,一個家族再怎麼斂財,還真能比國家多?

在趙匡胤看來,能用錢解決的事,那都不叫事,他在之後處理類似問題時,常以此為準則。

舉幾個例子,宋朝建立後的第二年,趙匡胤任命後週時期的老同事李漢超到關南(屬於抗遼前線)任職,李漢超在這裡待了有十多年,期間做了許多不法之事。

有一次,有人告發李漢超強搶民女和借錢不還,“人有訟漢超強取其女為妾及貸而不償者”

趙匡胤親自跟告狀的人談判,幫李漢超把問題解決了,而對於李漢超的處理,只要求他「亟還其女並所貸,朕姑貰汝,勿復為也。」{/b }

然後,趙匡胤繼續責備李漢超說:「不足於用,何不以告朕耶?」

也就是說,趙匡臆並不在乎李漢超強搶民女借錢不還,只是怪他缺錢用為何不找自己來要? 能用錢解決的事,那都不叫事。

再如趙匡胤有一次對曹彬沒有踐諾,他同樣用錢解決問題。

趙匡胤

宋朝滅掉南唐前,趙匡胤為激勵教練曹彬,向其承諾:「俟克李煜,當以卿為使相」宋初的{b }“使相」就是給予同平章事的頭銜,有宰相之名,但無宰相之權,雖然如此,這也是相當值得臣子奮鬥的榮譽。

但當曹彬滅掉南唐後,趙匡胤食言了,跟曹彬表示,還有北漢沒有消滅,乾脆等你幫我把北漢也滅掉後,再給你封“使相”

趙匡胤食言的主因我猜是曹彬還年輕,南唐滅亡那一年,曹彬才44歲,後面還有北漢、遼國等敵人要打,現在就當了「使相」{/ b},以後再立了功勞怎麼辦?

對於曹彬可能的不滿,趙匡胤也很乾脆,就是用錢解決問題,“乃賜彬錢二十萬”

曹彬收到錢後也只能鬱悶的表態:“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過多得錢爾”

曹彬的這個「使相」之位其實也沒等多久,南唐滅亡後的第二年,趙匡胤就「意外」去世了,接替人宋太宗趙光義為收買曹彬,剛登基就把曹彬最想要的這個頭銜給他了。

趙匡胤喜歡用錢解決內部問題有無奈之處,皇位來得不正,底氣不足,能不強硬就不強硬,而精明之處在於,用最小的代價換取到了自己所需要的實際利益,還能給自己換取好名聲,其實不算虧。

不只是對內的武將喜歡用錢處理問題,對外趙匡胤也有類似的思路。

趙匡胤

趙匡胤在平滅南方諸國時,把收繳回來的財富存起來,設立了一個“封樁庫”,最初的目的,也是為了向遼國贖買燕雲十六州,同樣是想用錢解決問題,實在連錢都解決不了,才會向遼國開戰。

他的這種思路,對於宋朝後世之君和士大夫們的影響應該還是有的,宋朝從跟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後,就比較習慣用錢解決外部爭端。

跟宋朝並立的國家,如遼國、西夏、金國、元朝,都接收過宋朝以“歲幣”的形式給予的錢財,也就是用錢換取跟這些外部勢力的和平相處。

遼、金、元也就罷了,他們也是當世大國,可連西夏這種「蕞爾小國」,後來也能收到宋朝的「歲幣」 ,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當然是多樣的,軍事上不給力是主要的,可開國皇帝趙匡胤習慣用錢解決問題的思路,很難說沒給後世皇帝們留下不好的榜樣。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