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上人物】龐德
【隴上人物】
龐德
(甘肅日報2022年3月3日發表)
龐德(?-西元219年),字令明,東漢末南安郡豲道(今甘肅天水武山縣)人。原為馬騰麾下武將,在隨馬騰四處徵戰的過程中屢立戰功,勇冠三軍。馬騰被曹操徵為衛尉後,龐德歸屬馬超。馬超兵敗後,龐德隨其一起投靠漢中張魯,而後馬超歸降劉備,龐德仍留在張魯麾下,曹操平定漢中後,龐德歸降於曹操麾下。襄樊之戰時,龐德率軍支援樊城的曹仁,在與關羽的戰鬥中,曾一箭射中關羽前額。後來,因為暴雨而發生了「漢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災害。關羽趁機率領水軍進攻,龐德連同於禁全軍覆沒。兵敗被擒後,龐德誓死不降,最後為關羽所殺。後被曹操追諢為壯侯。
龐德年少時為郡吏,後升任州從事。漢獻帝初平(西元190年-193年)中 ,隨徵西將軍馬騰擊羌、氐,以功升校尉。獻帝建安七年(西元202年),曹操攻河北袁譚、袁尚(俱為袁紹子,時袁紹已死)於黎陽(今河南浚縣東),袁譚遣部將郭援、高幹略河東(在今山西),曹操令關中諸將討伐,龐德為先鋒,親斬郭援首級。因這次戰功,龐德被拜為中郎將,封都亭侯。不久又隨馬騰徵叛將張白騎於弘農(今河南省西部),破叛軍於兩崤間。每戰常陷陣卻敵,勇冠全軍。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馬騰入朝為衛尉後,龐德留關中,為馬騰子馬超麾下戰將,之後隨馬超徵戰,直至曹操平定漢中後,始歸曹操。曹操素知其驍勇善戰,授立義將軍,封關門亭侯,食邑300戶。
建安二十三年(西元218年),南陽郡吏民苦於徭役繁重,宛城守將侯音、衛開起兵叛曹,龐德隨曹仁往宛徵討,不久,殺侯音、衛開,遂南屯樊城(今湖北襄陽市),防禦劉備部將關羽。隔年(西元219年),曹操以曹仁為主將,於禁為副,討伐據守荊州的關羽。諸將以龐德兄在漢中,有許多人懷疑其忠誠。龐德知道後,立誓道:「我受國恩,義當效死,我欲身自擊羽,今年我不殺羽,羽必殺我!」等到兩軍臨戰,龐德出陣,專找關羽決戰,並射中關羽額部。
當時龐德常乘白馬出戰,關羽部稱其為“白馬將軍”,甚憚懼。龐德奉命屯樊城北,逢天降霖雨十多日,漢水暴溢,樊城下平地積水五六丈之深,於是龐德與諸將皆避水上堤。關羽趁機乘船攻擊龐德軍,以大船四面發箭射向堤防。龐德被甲持弓,箭不虛發。將軍董衡、董超等欲降關羽,被龐德斬首。關羽率眾乘船來攻,四麵包圍,自平旦戰至日中,龐德仍奮力抵拒,矢盡後以短兵相接。龐德對部會說:「吾聞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戰益怒,氣愈壯。但洪水淹營,將士大部已降。龐德與僅剩隨從數人欲乘小舟返曹仁大營,結果船被顛覆,遂為關羽部所擒。及見關羽,立而不跪。關羽對他說:「你的兄長在漢中,我想任用你為將軍,為什麼不早投降呢?」龐德大義凜然道:「豎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震天下,汝劉備庸才耳! 豈能敵耶。
曹操聞龐德不屈被殺,悲至流涕,封二子為列侯。曹丕即位後,派使到龐德墓地賜諢“壯侯”,其子龐會等4人封爵關內侯,邑各百戶。龐會勇烈,有父親的風度,任中衛將軍,封列侯。
今武山縣東南四門鎮新莊村被後人稱為“龐德故裡”,有龐德墓、龐德花園、龐德上馬石等遺跡和傳說。 (甘肅日報)
三國名將龐德塑像落成大典隆重舉行
2016年7月30日上午,龐德銅像落成大典揭幕儀式在武山縣四門鎮堯兒村新莊龐德廣場隆重舉行,在社會各界的熱心人士和廣大村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三國名將龐德雕像隆重落成。
落成大典特邀灘歌鎮代家溝旋鼓隊進行旋鼓展演,村民群眾還自發組織開展象棋大賽和書畫歌舞表演,老人和孩子也在龐德塑像前進行了精湛的武術技藝表演,傳承三國傳統文化和龐德精神,大家用各種莊重熱烈的表演活動,共同慶祝龐德銅像落成。
鐘靈毓秀的堯兒村新莊,是三國名將龐德故裡。龐德,字令明,東漢末年南安郡賁道縣人(今四門鎮堯兒村新莊人)。自幼習文練武,乃忠勇奇才。每次出征常衝鋒陷陣,勇冠三軍。後幾經輾轉,隨曹操徵戰,拜立義將軍,封關內亭侯,後魏文帝追諫。今年以來,四門鎮以美麗鄉村建設和國家全局旅遊示範區創建縣為契機,深度挖掘三國名將龐德故里文化旅遊資源,在充分徵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順應民意,成立了龐德塑像籌建委員會,進行募款活動,透過努力,共收到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及群眾捐款16餘萬元。塑像從動議到初步建成歷時4個多月,建設期間的每一個環節無不傾注著父老鄉親的心智和汗水,確保瞭如期完成建設任務。
天水名勝百景系列八十一:龐德墓
(天水晚報2009-7-3刊發)
故裡於今見土墳,威名最是裂肝聞。
抬棺上陣拋生死,逆水催舟震漢軍。
天使英雄敗事業,史留姓字建功勳。
耳邊猶有雷霆吼,氣貫長虹聲遏雲。
上聯:紛亂三分國,隨馬超建殊勳,終歸曹封侯。憶彼在襄陽時,抬棺摧鋒,其勢何威猛也;
下聯:寂寞一抔土,循貆道覓食遺石,竟披荊得墓。嘆我於斜陽裡,臨風灑淚,此情足悲壯哉!
【艾 葉 李吉定】
■文/安志宏圖/高仕林
龐德墓在今武山縣四門鄉新莊村,為衣冠塚。
龐德,字會明,三國南安軆道人(武山漢屬貆道)。初為郡吏、州從事,獻帝初年(公元190-193年),隨涼州馬騰擊羌氐,屢立戰功,提升為校尉。建安年間(西元196-220年),龐德隨馬騰之子馬超,在平陽抵禦郭援、高幹,龐德親斬郭援首級,被提升為中郎將,封都亭侯。張白騎在弘農反叛,龐德又隨馬騰徵討,大破白騎。每次出征常衝鋒陷陣,勇冠騰軍。曹操在渭南大敗馬超後,龐德隨馬超進入漢陽,保衛冀城,後又隨馬超到漢中,投奔張魯。曹操定漢中,龐德降曹。操見龐德驍勇,授立義將軍,封關門亭侯,邑三百戶。
關羽攻樊城,曹操令於禁為救援,龐德作先鋒。龐德上陣前抬一棺櫬,以示必勝之志。後與關羽接戰,百餘合而逾勇,又親射關羽一箭,一時,龐德勇氣貫於三軍。無奈於禁決策失當,關羽放水淹曹軍,於禁投降,龐德戰至只剩一人,落水被擒。擒後關羽見龐德勇猛無比,欲招降,龐德破口大罵,死而不降,後殉節。
龐德死後,家人以其衣冠為塚,葬於故裡。今四門鄉仍有龐家花園、龐德上馬石等遺跡,供人瞻仰。民間《武山縣志》載龐德墓詩:“寂寞川土一抔,野梅零落水雲愁。行人談到襄樊事,不弔曹劉吊故侯。”
武山除龐德墓外,還有鐵籠山三國古戰場。鐵籠山,位於武山與漳縣之間,四面峭壁若削,只有東北險峰梁一羊腸小徑,形勢險要,易守難攻。
西元254年夏,姜維率數萬人出隴西,進圍襄武(今武山縣鴛鴦鎮一帶),拔狄道、臨洮等縣。後姜維攻下魏大將鄧艾,鄧艾據武成山相持。武城山,即今武山縣西南的鐵籠山。
探秘龐德傳奇
文圖/王文元
(《絲路》2011-10-25 刊)
有人曾說《三國演義》最大的成功在於塑造了一個超凡的「武聖」關公。而在小說中,羅貫中揮動一支生花妙筆,將關雲長的勇武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尤其是《水淹七軍》一章中完美地展現了關公勇而多謀的形象,羅貫中把擒斬龐德作為刻畫關公形象的最後一個鋪墊瀟灑收尾,也將關羽送到了征戰生涯的頂峰。
人們或許想不到,被關羽擒斬的龐德就是甘肅人。據說,龐德在天水武山四門鎮一個名叫新莊的小山村中長大。能和關雲長一爭高下的龐德的家鄉真在武山嗎?如果是,又將會給我們留下什麼樣的傳奇呢?
小村新莊
一大早從蘭州出發,趕到武山縣城已是中午了。此時,天空飄起了雨絲,秋雨綿綿,為即將開始的名將龐德的探訪之行增添了些許浪漫色彩。
離開武山縣城,一路往東,不到半小時就到了洛門鎮。洛門這個地名在西漢時就有了,當時叫作落門聚、落門壩,如今這裡以盛產蔬菜聞名。上午是洛門鎮最熱鬧的時候,南來北往的客商在收購蔬菜。我們到洛門時,市集已經散了。穿過空闊的街道,拐上一個大坡,往前走不遠,就是兩漢間稱雄天水的隗囂的行宮遺址。如今,風光一時的霸主行宮早已片瓦無存了。
下山後,繼續前進。路上的風光有些不同了,大樹不斷在我們的視野中出現,多是三四人合抱的大樹,這讓我們異常驚奇,也對即將抵達的四門鎮多了幾分期待。
給我們帶路的小祿,名叫祿小龍,家在四門鎮。在他的指引下,沒有費太多氣力,我們就找到了四門鎮。這是個普通小鎮,新修的一座牌坊卻極為雄偉,牌坊上寫著「賁道古鎮」。小祿說:「龐德的家鄉就在離鎮上大約5公里的新莊。」武山多山,不論是四門鎮,還是縣城,都處在兩山或者數山包圍中,這似乎是天水南部的特點。從秦嶺延伸而來的西秦嶺,在這裡形成了西秦嶺褶皺斷塊山地,再加上渭河、榜沙河、漳河、山丹河、大南河等幾條大河的割裂,形成了山谷縱橫的地形。
出四門鎮後,我們緩緩前進。河谷的平地上三三兩兩的農家一閃而過。通往新莊的路就修在河谷一側,河的名字叫大南河。大南河古稱南峪河,水質純淨,河兩岸盛產大米,名為南河米,曾經馳名隴上。龐德故里新莊村就在大南河的中游東岸。路邊農田裡的一塊石碑吸引了我們的視線,只見碑上寫著「龐德故裡」幾個大字。
歲月滄桑,傳說中波浪滔天的大南河早已變得如同小溪一般。河水清澈,嘩啦作響。河對岸的大樹密密麻麻,將小村包圍得嚴嚴實實。透過林木間隙,依舊是一條水泥路,通往綠樹掩映的小村,房舍隱約可見。
這就是新莊村,傳說中,名將龐德就從這裡走出,開始了徵戰天下的事業。
名將傳說
穿橋而過,沿著水泥小路前進。村子裡異常安靜,聽不到犬吠雞叫。數十年前人們使用的水磨坊依舊保存著,似乎時光在瞬間停住了腳步。
小祿幫我們找來了村長。村長姓孫名繼榮,是一位很樸實的中年人。他帶領我們參觀了村子,新莊村有四、五百人,不少村民都姓孫。村長把我們領到一位叫孫尚榮的老人那裡。老人今年77歲了,身體尚好,他給我們講了流傳在村裡的名將傳說。
以前新莊村並不叫新莊,而是叫龐家窪,村民自然也不姓孫,都姓龐。為何現在都變了呢?這裡面有一段傳說,龐德被關羽擒獲後,不願投降而被關羽斬殺,朝廷給龐德的榮譽很高,按說,他的家人應該享受這一榮耀,為何要改名呢?這要從諸葛亮六出祁山說起。
天水禮縣祁山堡曾是諸葛亮北伐的大本營。諸葛亮六出祁山中的祁山其實就是這個祁山堡。西元228年的街亭之戰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率領平定南蠻、收復孟獲的得勝之師,從成都出發,經漢中,沿陽平關、的縣、武都(治下辯,非今武都)、祁山、西縣、南安,抵達天水一帶,此次北伐最遠抵達安定(治臨涇, 今甘肅鎮原縣南),而後因馬諡失街亭而不得不撤退。
「我們的先人為了不受牽連,才隱姓埋名,改姓孫。」老人說。依時間來看,關羽淹水七軍發生在219年,而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發生在228年。從時間推斷,老人的敘述似乎有點道理。
據老人講,原先村民並不居住在這裡,而是居住在不遠處的小山窪上,因為是龐姓後人所居住,所以叫作龐家窪。
「下大雨,山走了,把龐家窪埋了!」孫老漢說。他說的「山走了」意為發生了山體滑坡,現在人們已經不知道那次山體滑坡究竟發生在何時,他們只是牢牢地記住了「山走了」這幾個字。劫後餘生的人們搬到了距離龐家窪不遠的地方,重新開始了生活,他們將新的村莊取名為新莊。
在村口,我們發現有一塊龐德紀念碑。碑文為:龐德,字令明(181~219),三國魏南安郡狟道縣人,今甘肅省武山縣四門鎮新莊村人。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嗣位為魏王,改元建康元年。二月庚午,漢獻帝禪位,改元黃初,因此,嚴格意義上講,219年,魏國並沒有建立,龐德應該是漢朝人。
碑文隨後簡單概括了龐德的事蹟:龐德少年就為郡吏州從事。初平中,跟隨馬騰擊反羈叛氐,多次立功,升遷為校尉。建安中,隨馬騰之子馬超討伐袁譚,任先鋒,斬殺袁氏重將郭援,拜中郎將,封都亭侯。後來又隨馬超反曹,失敗後逃往漢中。曹操平定漢中後,他隨眾降曹。
石碑的內容同文字資料相互映襯,再加上流傳在這裡的傳說,顯示這裡就是三國名將龐德的家鄉。
墓塚猶存
龐德墓在村子後的山上。小路極為狹窄,呈「之」字形。路邊長滿了灌木叢,為我們增添了許多意想不到的麻煩。
龐德墓在半山腰上,墓地已經被各種灌木覆蓋,村長清理了墳墓前長出的枯枝荒草,我們看到了墓前面的碑,立碑的時間是民國三年(1914),算起來也快百年了。仔細看上去,墓碑不是石碑,好像是水泥。村長解釋說,這塊碑是近幾年新立的,原先這裡有石碑,但在「文革」期間被破壞了,後來人們根據「文革」中被砸壞的石碑複製了這塊水泥碑。除了衣冠塚外,這裡還有上馬石、龐家花園等遺址。
站在龐德墓前,大南河河流風光盡收眼底。遠方是收割後的農田,近處是灰瓦白牆的村舍。登高望,我們的視線忽然開闊了。而籠罩在龐德身上的迷霧卻依舊沒有散去。
關於龐德故裡的問題,近些年形成了兩種觀點,主要集中在南安郡治所狟道的具體位置上。有人說南安郡狟道縣的位置在隴西附近,也有人說,四門鎮就是狟道縣舊址。但有人說,龐德是狟道縣人,但不表明,他家就在縣城裡,或許在某個鄉裡。
實際上,對於龐德墓的爭論,三國時就有兩種說法。 《三國志·龐德傳》曾記載了此事,只是往事悠悠,已無從考證。
我又回想起《三國演義》中的那場大戰。雖然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一直採取貶曹褒劉的觀點,但對龐德的描述還是比較中肯的,他對一個不屈的武將給予了應有的尊重。
「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龐德和關羽的對陣,英雄襯託了英雄,如若不然,以關羽的高傲也不會有勸降龐德之舉。
離開新莊時,天空中再次飄起了小雨,星星點點的雨滴、層層的迷霧籠罩了山區,而腦海中的龐德卻愈發清晰,這位被野史埋沒了的英雄的確值得我們永久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