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簡介(炸藥之父諾貝爾)

2022-11-06諾貝爾

諾貝爾(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1833年10月21日出生於斯德哥爾摩,是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和炸藥的發明者。他曾擁有Bofors(卜福斯)軍工廠,主要生產軍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該公司多項產品曾授權多國生產,並受軍隊廣泛好評。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的聖雷莫因病去世,終年63歲。諾貝爾一生擁有355項專利發明。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囑將其遺產的大部分作為基金,將每年所得利息分為5份,設立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5種獎金(即諾貝爾獎),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人造元素錚(Nobelium)就是以諾貝爾命名的。

諾貝爾一家是土生土長的瑞典人。他的父親就是個發明狂,一生中有過不少發明。諾貝爾從小就受父親的薰陶,對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

諾貝爾幼年時,家境並不好,父親為了一家生計,隻身前往波蘭,但仍不能謀得好職業,後來又輾轉來到俄國。由於生活極為困苦,諾貝爾營養不良,瘦弱多病,常感冒、發燒,母親沒少為他擔心。 8歲時,他就讀鎮上的一所小學,因身體虛弱不得不經常請假,但天資聰明的他,成績不但沒落在後面,反而比其他同學更優秀。

諾貝爾身材瘦弱,沒有太多的玩伴,他不像一般孩子那麼活潑,而是經常獨自玩耍。他喜歡安靜地看童話故事,或是到草原上散步,去摸摸青草、蟲兒,撿撿小石頭賞玩一番。在校園裡,他經常遠離同學,獨自坐在樹蔭下看天空中變化不定的雲彩或地上昆蟲的各種動態。因此老師覺得他將來可能會成為詩人或文學家。諾貝爾的外婆很痛他,常常給他講一些瑞典和丹麥的童話故事,這時他總是乖巧地靜靜地聽著,腦海裡充滿了無盡的遐想。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所燃起的無數幻想,可能就是日後發明創造的胚芽吧!

諾貝爾9歲那年,父親從俄國來信說,他已在聖彼得堡開設了一家製造軍用機械的工廠,俄國對他很重視。父親叫全家到他那裡定居。 1843年12月22日,也就是諾貝爾10歲生日那天,全家人離開瑞典,搭船渡過波羅的海向聖彼得堡出發。

父親到碼頭上迎接他們。諾貝爾坐在馬車上左顧右盼,望著高聳的寺塔及洋蔥頭狀的屋頂,對異國大城市中的每一件事都感到驚奇。到達新居安頓下來後,父親對三個孩子說;“今後你們弟兄三個要彼此勉勵,努力學習,才能做出偉大的事業來。”父親問老大羅伯特:“你將來長大打算做什麼?”羅伯特說:「我一定要成為偉大的技師!」父親又問老二路德依希:「你呢?將來要當發明家! 」母親嚴肅地說:「好啦好啦,將來想做什麼都可以,目前最重要的是用功讀書。

諾貝爾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他讀書很用功,很快就學會了俄語,接著又學會了英語、德語。他的學習興趣廣泛,不僅閱讀有關機械、物理、化學方面的書籍,更喜歡文學,偶爾還作詩自我欣賞呢。

有時候,諾貝爾和哥哥們到父親的工廠去,他總是被那些轉動中的機器深深地吸引住,但他卻又發現了更有趣更好玩的東西,那就是裝入水雷的火藥。當時的火藥,無論是用於槍砲或水雷,全都是黑色的。諾貝爾會偷偷地帶點火藥回家,為了避免讓爸爸發現而挨罵,他常常把火藥粉放入紙袋中悄悄帶走。

諾貝爾用帶回家的火藥做煙火,他把火藥放在紙筒裡,然後豎立在草地上,點火後,火藥會「咻——」的一聲,在黑暗的夜晚中噴出美麗的火花。他又模仿父親的發明,嘗試做地雷來玩。他先用紙把火藥粉包成圓團,再用較韌不易破的紙搓成長條,作導火線。他覺得這還不好玩,又把火藥裝入小空罐中,封緊蓋子,再點燃導火線。 「砰!」炸裂的罐子發出了巨響,蓋子飛了起來,大家都嚇了一跳,跑出來看是怎麼回事。諾貝爾的調皮很快就被父親知道,父親嚴厲地禁止他再玩火藥。

諾貝爾

工廠的員工聽說此事,不再讓諾貝爾接近火藥。諾貝爾心想:「哼,不給?我就自己製造火藥。」他翻閱化學課本,原來是把硝石、木炭和硫磺混合,難怪火藥都是黑乎乎的呢。諾貝爾的試驗成功了,因此他又開始玩煙火了。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遊戲,最後難免被父親發覺而遭到禁止。但諾貝爾從玩耍中,發現了火藥包紮的鬆緊與爆炸強力成正比的基本原理。

轉眼間諾貝爾長到17歲了。這時他的兩個哥哥已在父親的工廠工作。父親跟母親商量,想讓諾貝爾也到工廠上班,專門搞新產品的研究開發。為了讓他先打好堅實的基礎,父親先派他去美國,跟那個發明螺旋槳式汽船的瑞典人學習一段時間。

於是諾貝爾第一次離開父母親,遠涉重洋到了美國。他投入了瑞典籍的美國大發明家艾利克遜門下。艾利克遜對他深表歡迎。

諾貝爾跟艾利克森學習了許多有關各種機械的技術,並幫助艾利克森從事熱空氣引擎的研究工作。熱空氣引擎也就是今天的燃汽輪機,在當時還沒有普遍使用。諾貝爾從這項研究中,得知物體燃燒發熱使氣體膨脹產生力量的原理,並學習許多新的知識。

但單獨來到遙遠的國度的諾貝爾,心中交織著複雜的情感,使他對文學的興趣勝過對機械的研究。每當他想家感到孤獨時,大詩人雪萊的詩便成了他的寄託,寫詩也成了他的主要消遣。

一年過去了。諾貝爾辭別艾利克遜,離開美國踏上歸途。當他經過巴黎時,他想在此學習化學和物理;另一用意,是想欣賞巴黎美麗的風景以培養他作詩的靈感。

諾貝爾在聖彼得堡時已有一定的法語基礎,為了使自己的法語更流利,他進了一家法語會話補習班。在補習班裡,他認識了一位美麗的少女。兩人一見鍾情,彼此相愛,海誓山盟私訂了終身,但遺憾的是,他所深愛的少女不久竟因病去世了!這次打擊,使諾貝爾無心留戀巴黎。他在少女的葬禮之後,就離開了這個心碎而難忘的地方,專心致力於將來的理想與事業,回到了他的第二故鄉聖彼得堡。

剛滿19歲的諾貝爾回到了闊別兩年的親人旁邊。父母的身體都很硬朗,公司業務也相當景氣。他的大哥擔任了公司經理;二哥擔任工廠廠長,都成了優秀的技師,且在工作上能獨當一面。父親決定把諾貝爾安插在指導發明的單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