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鯛簡介(為您還原一個真實的蔡鯛!)

2022-11-06蔡鯛

2017年12月18日,是民國元勳、近代軍事家蔡鍔誕辰133週年。岳麓山上靜臥著的這位特別的湖南人,是1916年中華民國頒布《國葬法》後,以國葬之禮下葬的第一人。年僅34歲就去世的蔡鯛,是教科書裡的“護國將軍”,但他的形像在很多人心中並不非常清晰,他用34年的時間演繹了怎樣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本文還原真實的蔡鯛。

蔡鯛

蔡鯛 資料圖

從底層出來的菁英

蔡鍔,原名蔡根寅,1882年12月出生於湖南寶慶,也就是現在的邵陽市。他可謂出身寒微,是從底層出來的精英。

蔡鍔學習刻苦,但從小就很瘦弱,從6歲讀書開始,從家中到學堂,都是他父親背著;稍大點以後,從武岡州到邵陽府,上百里山路,還是父親背著。蔡鯛小時候就已經習慣晚上讀書讀到深夜了。父親為了讓他少看點書,想了一個辦法,每天晚上在給他的油燈加油的時候,只加一點點油,油點盡了他就得睡覺。但沒想到,蔡鍔把那個燈頭弄得很小很小,還是讀得很晚,父親心疼兒子,後來乾脆給他再多加一點油。

1897年,湖南巡撫陳寶箴力推論法維新,在長沙創辦時務學堂,15歲的小秀才蔡鍔脫穎而出,成為時務學堂第一班年齡最小的學生。蔡鯛很幸運,遇到了譚嗣同、梁啟超、唐才常等這樣一群老師。維新變法失敗後,時務學堂的高材生一夜之間變成無人敢收的“問題學生”,蔡鯛奔赴日本求學。

蔡鯛

18歲決心投筆從戎

1900年6月,自立軍在安徽大通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跟隨梁啟超學習的11個時務學堂學生,從日本千里迢迢趕回國內,想要參加唐才常在漢口領導的起義。

唐才常捨不得讓蔡鍔犧牲,把他派到湖南來。幾天後,起義失敗,唐才常被殺,蔡鍔的11個同學死了8個,這是繼譚嗣同被殺、梁啟超流亡後,蔡鍔經歷的第二次大的創痛。

回到日本之後,他的心態跟過去不一樣了,他認為中國不缺學者,也不缺宣傳家、鼓動家,中國缺乏優秀的軍人。於是,他改名蔡鍔,打定主意要做那種足智多謀的軍事領袖。 1901年12月,蔡鍔進入日本東京成城學校學習陸軍,之後又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騎兵。 1904年,蔡鯛以優異的成績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與步兵科的蔣百里、工兵科的張孝準並稱為中國「士官三傑」。

這段時期,蔡鯛發表了大量文章。他的《軍國民篇》後來被日本編入教材,一版再版。他也參加了鄒容的《革命軍》的撰寫。那真是個神奇的時代,中華民族一下子湧現了那麼多的天才,那麼年輕就那麼有見解,那麼有勇氣。李宗仁回憶校長蔡鍔:我們對他敬若神明

1904年,22歲的蔡鯛從日本軍校畢業,成了各省督撫爭相延攬的對象,因為朝廷編練新軍急需人才。

蔡鍔在廣西做了5年,當了若干軍校的校長。李宗仁是廣西陸軍小學堂第三期畢業生,其實他在第二期就考上了,但在開學報到時遲到了10分鐘,蔡鯛堅決不要,讓他第二年繼續考。李宗仁說:「我們對他敬若神明。」蔡鍔率領學生練習各種器械體操,他的技藝讓學生感覺難以置信。

1910年7月,蔡鯛成了廣西軍界的大佬。他很善於掩飾自己,出進都坐著大轎,開口都是官方語言,這樣使得同盟會的成員很不放心讓他掌握廣西的軍權。廣西的經濟實力支撐不了那麼多新軍,要裁剪學員,於是考試決定去留。然而考試及格的多是湖南人,蔡鯛又是湖南人,同盟會抓住這一點,鼓動廣西學生造反,要求驅逐蔡鯛。地方官感覺到這麼鬧下去不行,跟蔡鍔說:「你辭職吧!」蔡鯛一聽二話不說馬上辭職。

發起「重九起義」

1911年初,應雲貴總督李經羲之邀,蔡鯛來到雲南,7月就任新軍第19鎮第37協協統。在等待任命時,蔡鍔編了一本書,就是中國十大兵書的最後一本《曾胡治兵語錄》,“論持久戰”、“遊擊戰”等詞語其實都出自其中。

武昌起義爆發,消息傳到雲南,蔡鍬與唐繼堯等人殲血為盟,決定10月30日深夜起義,蔡鍔為總司令。那天是舊曆的九月初九,故稱「重九起義」。 11月1日,「大中華國雲南軍都督府」成立,蔡鯛被推為總督。這一年,他29歲。

蔡鯛是個道德感極強的人,重情義。李經羲對蔡鯛有恩,恩人在敵對陣營怎麼辦?蔡鯛動員李總督起義,遭到拒絕,於是在發動攻勢前,將其帶到法國領館避難。起義成功後,蔡鯛把李經羲和家屬都接到臨時軍政府,最後送出雲南。古人說:慈不掌兵。蔡鍔卻偏偏以仁慈之心掌兵。他的人道精神,使他與傳統的武人區分開來。

蔡鯛

以風月場所作掩護重回雲南

1913年10月,蔡鯛離開雲南,去了北京。袁世凱說:「孫氏志氣高尚,見解亦超卓,但非實行家;黃氏性質直,果於行事,然不免膽小識短;蔡鍔遠在黃興及諸民黨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 」在袁世凱眼裡,孫中山、黃興都遠不如蔡鍔,甚至宋教仁也未必比得上蔡鍔。袁世凱把蔡鍔調到北京,應該是準備重用的。

1915年,袁世凱加速了稱帝的進程,蔡鯛從此流連於京城的風月場所。他跟梁啟超商量好,由梁啟超先寫文章公開反對帝制,然後他離京回雲南。蔡鯛以小鳳仙為掩護,以治療喉病為理由,從北京出走天津,又從天津登上了前往日本的輪船。據黃興的後人回憶,當輪船到達日本時,蔡鍔與黃興派來接頭的使者互換了服裝,對方喬裝成蔡鍔下船,而真正的蔡鯛卻乘同一艘船回到了上海,然後途經香港前往越南河內,再經陸路直奔雲南昆明。 1915年12月19日,蔡鍔終於抵達昆明。

四川苦戰

1915年12月,雲南正式宣布獨立。雲南獨立後,依照約定的計劃,蔡鍔領第一軍攻四川,李烈鈞率第二軍取兩廣,唐繼堯統第三軍留守雲南。

1916年1月,蔡鯛率軍入川,開始與袁軍戰鬥。這是蔡鯛最後一次走上戰場,也是他一生中打得最艱苦的戰爭。袁世凱有10萬援川大軍,而蔡鍔親自帶領的第一軍只有3130人。從1月到3月,打得很艱苦,很難熬。朱德是那場戰爭的親歷者,他回憶當時看到蔡鯛的情景說:「我大吃一驚,說不出話來,他瘦得像鬼,兩頰下陷,整個臉上只有兩眼還閃閃發光。 」

3月15日,廣西宣布獨立,蔡鯛乘機發動反攻。因為這場艱苦卓絕的戰爭和奇蹟般的勝利,蔡鍔被譽為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軍神」。蔡鯛和他的人馬就是一面旗幟、一個象徵,只要旗幟不倒,那些不贊成袁世凱稱帝的人就可以站起來。

戰爭結束後,蔡鯛東渡日本就醫。這一去,就永遠告別了他的故土。 1916年11月8日,蔡鍔在日本逝世,年僅3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