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請潘週聃。潘週聃,29歲,碩士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前兩天刷視頻,忽然刷到這個最近很火的梗——潘週聃「學霸式起身」。影片中,他面帶傲嬌感,起身時呈45度傾斜的姿態,然後大步流星走向舞台。很快,這一“狂拽轉身”被網友競相模仿,有大學生排隊做核酸版,有潘週聃式餵貓糧版,也有人模仿“翻車”,差點落枕。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同樣因怪異動作而走紅的「人類高品質男性」:油頭白面紙人妝,講話略帶緊張感,岔開雙腿成弓步……兩個梗給人的感覺是類似的:有些無聊,但又莫名好笑。只是,熱梗就像龍捲風,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正如現在「人類高質量男」熱度驟減一樣,潘週聃「魔性起身」的風潮大概也會很快過去。
不過,「萬物皆可學霸式起身」的模仿熱潮背後,倒是折射了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學霸變身知識網紅,走入大眾視野。他們打破了社會對學霸的單一化敘事,展現出更多真實、「好玩」的一面,也將自己研究領域的知識科普、傳播開來。
這些年,隨著媒體傳播形態的變遷,學霸的「現身」方式逐漸多元。記得小時候看SK狀元榜、三星智力快車等節目,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些學霸似乎無所不知的「開掛」表現,不管多麼犄角旮旯的冷門知識,多麼出其不意的刁鑽出題角度,他們都能對答如流,所向披靡。身為觀眾,我一開始當然也會有「哇,好厲害」「學霸大腦儲存量就是高」的中二感受。不過時間久了,也會想問:所以呢?然後呢?畢竟,現在網路如此發達,如果想知道世界上最深的海溝有多深,隨手一搜就是了。那也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從知識到智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且,媒體的呈現是有選擇性的,由於當時節目形式的限制,學霸的形象展示往往相對單調。相信生活中的他們,也會跟朋友們開開玩笑,打鬧一下,可一上了台,便容易面容冷峻、不苟言笑,彷彿一台沒有感情的「答題機器」。
這些年,行動網路和自媒體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學霸的真實面貌。面對鏡頭,他們可以自然地展現個人魅力,對所在領域的知識侃侃而談。你會發現,很多學霸並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頭扎身學術中”,他們也會追劇,聊八卦,也是緊跟社會熱點的“梗王”。很多時候,這些接地氣的內容輸出,反而容易讓受眾產生興趣,了解自己與這些知識的關聯。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兩年,在我的訂閱名單裡,知識類部落客的含量就明顯增加。他們很多都是畢業於各大專院校的學霸,涉及領域包括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律,等等。之前,在「985相親局」引發關注的時候,有人就會從社會學的分析框架來解讀。針對最近“抓馬感滿滿”的強尼·戴普離婚案,也有心理學博主適時推出視頻,科普什麼是法庭中所說的“邊緣型人格障礙”,如果身邊有這樣的朋友應該如何應對。
某種程度上,這正是用打破專業障礙的方式,實現了知識應有的價值。尤其是對人文社科領域來說,許多研究成果本就該用來指導人們更好地生活,對自身、對社會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而不是止步於象牙塔中,成為一小部分人談論的對象。
而對於這樣做會不會讓知識學習膚淺化、碎片化的說法,其實也沒必要過度擔心。學習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在時間充裕、心境平和時端坐在書桌前閱讀,也可以是在工作一天、疲憊地擠地鐵時打開一個知識博主的視頻。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無法也不必在各個領域都力求深入。對於陌生的領域,花十幾分鐘了解一個術語、一種現象未嘗不可。而且,很多時候,這些科普類內容更多是起到激發興趣的作用,給受眾提供一個易於接近的入口,與系統性學習並不衝突。就像網紅文學教授戴建業所說的:正確的學習方式是從影片中了解詩詞,再紮根原著,有系統地閱讀。知識網紅就像是連結學術與大眾的擺渡人,讓那些看似枯燥、高冷的知識生動、鮮活起來。
總之,現在再提到「學霸」這個詞,人們腦中不只有臉譜化的面貌。不管是像潘週聃一樣「無心插柳」走紅的現象,或是持續輸出高品質內容的知識博主,都能讓我們看到學霸的不同面向。學霸走紅,也能讓知識普及這件事變得更有趣。
撰文/任冠青
編輯/黃帥
資料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