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怎麼死的(秦武王在洛陽舉鼎被砸死?)

2024-07-16秦武王

歷史看官,茶樓說書人以及許多文史學者,每每提到秦武王都會笑出聲來。都說“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個秦武王不就是典型的例子?年紀輕輕的非要賣弄勇武,最後落得個雙眼出血、絕脛而死的下場。

不過,你要說武王的舉鼎行為幼稚透頂,或是意氣用事,那就冤枉他了。他之所以這麼做其實有著很強的目的性,一旦成功舉鼎,那麼功成名就也就近在眼前。

放手一搏

武王作為一個有抱負的君主,想要功成名就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攻打韓國,東進滅掉周王室,然後取走代表天子身份的九鼎,成為天下霸主。

不過消滅週王室取走九鼎談何容易,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看出,秦國位於西部,而東部則上有趙魏兩國,下有楚國,中間夾著韓國和周國。

如果直接攻打韓國,上下的三個國家都可能偷襲自己,尤其是趙魏兩國。

秦武王

即便沒有其他國家的干擾,秦國進入韓國的要沖之地宜陽,就很困難。因為宜陽不但兵多將廣,城池堅固,而且糧草充足,短時間內很難攻破

所以在舉棋不定之時,武王便諮詢了手下的左右丞相。

要說這一左一右兩位丞相還真是對口,一個反對,一個贊同。而結果自然是非常明了,武王本來就想打,自然採用了贊同者的建議。

於是武王派遣贊同攻打的左丞相甘茂前去攻打韓國。甘茂不愧為左丞相,他一出手就用外交手段解決了魏國,還讓其出兵幫助秦國一起進攻。如此一來,上面的趙國無法南下支援,武王再派兵盯緊下面的楚國即可。

秦武王

但即便如此,事情進展得併不順利,宜陽非常堅固,且守城士兵視死如歸拼命抵抗,秦軍連續5個多月的連續猛攻也未能突破。

此時此刻,但凡有點理智的國君都應該收手,畢竟夜長夢多,萬一出現差錯搞得秦國大傷元氣,那麼後果可就不好說了。

然而武王權衡利弊之後,卻覺得應該放手一搏,又派出了5萬大軍協助甘茂。

秦武王

這次武王的押寶成功了,甘茂大獲全勝成功拿下了至關重要的宜陽。

著名縱橫家張儀曾指出,宜陽是秦國下兵三川的咽喉要道,想要「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諸侯」,宜陽就是一個必須拔掉的據點。

所以武王力排眾議,孤注一擲,放手一搏,終於使得秦國打通了進入中原的道路,為日後秦國的大一統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僅此一項就讓武王足以名垂青史。

秦武王

舉鼎示威

雖然秦國打通了通道,讓六國震驚,可武王並不滿足,他要做的是征服四方,雄霸天下。

正所謂“殺人要誅心”,如今通道已經打開,也就不必著急用武力去征服四方,只要將華夏至寶九鼎控制住,也就等於控制了人心,控制了輿論,控制了天下。

不過直接搶奪未免過於匪氣,顯得秦國野蠻無理,也不會讓人心服口服。既然如此,不如來一次“舉鼎大賽”,誰能將九鼎舉起,誰才有資格擁有代表天子身份的九鼎。

於是武王於大臣孟說故意來了一次舉重比賽,當然所舉的重物,就是位於洛陽的九鼎,他要當著天下人的面舉起大鼎。

說到這裡,武王選擇舉鼎的答案就和之​​前的解答有所不同了。武王舉鼎的目的性非常明確,他知道自己天生神力,手下還有一群大力士,只要能將九鼎舉起,這就對以後實現大一統的理想,有著巨大的幫助。

而並非是許多人所想的他頭腦簡單,喜歡炫耀自己的力量,是一個十足的傻帽。相反,舉鼎的行為則反映出了他的大智慧。

只可惜,如果不是因為武王有些輕敵,他選擇了九鼎中最重的“龍文赤鼎”,最終因為力竭鼎落,砸斷了脛骨而亡,那麼秦朝的大一統步伐肯定會提前。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