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詩詞故事,歡迎關注長風
{不}…{/否}
唐肅宗至德二年(西元757年)秋天,大唐文藝界發生了一件讓人難以置信的事,著名大詩人王昌齡,在北歸途中被亳州刺史閩丘曉無端殺害。
消息傳來,輿論嘩然,雖說亂世中,人命如草芥,但王昌齡這個名字,還是很快上了熱搜。
人們開始討論關於王昌齡的一切,從越來越多的知情人士口中,我們也很快得知了王昌齡的一生。
大概在唐武則天聖曆元年,也就是西元698年,王昌齡出生在山西太原一戶農民家中。
也許祖上曾經闊過,但從王昌齡開始記事起,他就和村里孩子一樣,每天跟隨著父母放牛種地過貧苦的日子。
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就是王昌齡喜歡忙完農活後去讀書寫字,他的父母也非常支持他這種做法,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會給他創造更多的學習時間。
王昌齡一邊耕地一邊學習的日子,一直持續到西元720年。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雙十年紀的他也許是想換種生活,又或許是為了前程,他決定辭別父母出門遊歷。
好男兒志在四方,即使是當時的老王家非常缺少勞動力,父母還是含淚支持孩子的決定,但要是知道王昌齡接下來的去處,不知道老兩口會不會後悔這個決定。
因為王昌齡並沒有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而是前往河南嵩山出家,當了道士,他可能想拿道士這個身分做敲門磚。
在唐朝學道是個潮流,你學好了,可以憑藉身份出入高門朱戶,甚至可以踏入仕途,那要是學不好也就是混口飯吃。
顯然王昌齡是屬於學不好那一類,他再嵩山學了三年,並沒學出個名堂來,離得道成仙還差得遠呢,沒辦法,最終只能回歸現實。
不過這三年也不是沒有好處,他不用做農活,這樣有大把時間用來讀書,加上山中道館藏書遠甚家中,三年時間,自己的學問倒是漲了不少。
就這樣王昌齡決心依靠滿腹才學,去幹一番事業。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在那個看重門閥背景的時代,沒有人脈、背景、學歷、實習經驗的王昌齡在現實中處處碰壁。
王昌齡拿著履歷在人才市場逛了幾個月,還是一無所獲,對此他也非常苦惱。
總這麼耗下去也不是辦法,突然王昌齡想起前兩天看到的招兵廣告,一拍腦袋,邊塞從軍也是一條出路呀,於是王昌齡就做下了到祖國邊疆去建功立業的決定。
開元十二年(西元724年),27歲的王昌齡西出玉門關,在大唐帝國的西邊大漠戈壁中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
這時候的大唐正是最強盛的時期,讓週邊國家都服服帖帖,所以王昌齡從軍的那幾年邊疆比較安穩並未打過仗。
王昌齡置身蒼涼壯闊的邊塞,眼中都是不一樣的美景,加上迫切建功立業的心,這讓他的才情得到很好的靈感,於是一首首驚艷世人的邊塞詩接連問世了。
在那段時間裡,他寫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壯詩篇,開大唐邊塞詩之先河,引領一代詩風。
後來高適、岑參、王之渙等人的邊塞詩,都不同程度受到他的影響,這也讓他確立了自己在詩壇的地位,而且很多首都是千古傳唱的名篇。
比如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雲闇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
王昌齡的邊塞詩,昂揚激進,意境雄渾,大氣磅礴,特別是當邊塞詩和他的七言絕句相結合,更呈現了極高的藝術成就,往往寥寥數語就將臨洮、玉門關、青海湖、樓蘭、碎葉等壯麗山河囊括於詩裡,將後世讀者帶入對盛唐邊關雄壯氣勢的暢想中。
雖說戰爭是殘酷的,但說實話,在唐朝當兵沒有戰事,自然也就無法建功立業,所以王昌齡很快就復員回家了。
回家路上在一間客棧他還在嘆息怎麼邊疆無戰事,讓自己寸功未立。
這番話被店主聽到了,沒想到,店主人是個退伍老兵。
老兵酒對王昌齡講道理:「現在太平日子不好嘛,光想打仗殺敵立功,可是沒經歷過戰爭,怎麼知道戰爭有多殘酷,自當兵幾十年,多少戰友死在戰場上回不來,年輕人別身在福中不知福,在這裡唉聲嘆氣,和平年代,你還可以參加科舉……”
老兵所說的一番話,語重心長,感情真摯,讓王昌齡深受感觸,也間接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為此他寫下《代扶風主人》一詩。
自己詩寫得很好,名氣也很大,但說到底還是沒有功名在身,自然也沒能夠得到重用,他思來想去還是打算走最寬的那條路——科舉。
從古至今,公務員還是最吃香的,幾年沒系統複習,就這樣參考肯定沒戲,所以他把自己的退伍費拿出來,在長安郊區租了個房,開始頭懸梁,錐刺股的備考生涯。
非常幸運,在西元727年,30歲的王昌齡第一次參加考試就成功上岸,只是沒背景的他高中後只授了個秘書省校書郎的官職,也就是大唐國家圖書館的管理員。
雖說是整天需要抄寫寫的管理員,但也認識了不少人,例如李白、王維、孟浩然等詩人都是他朋友圈好友。
西元731年,34歲的王昌齡繼續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再次登頂,相當於今天的國家公務員考試,任博學宏辭,後升遷為河南汜水縣尉,也就是汜水縣公安局長。
為此,王昌齡感到心有不甘,乾了這麼久,同一屆的同學早都提正縣了,自己還是原地踏步,沒有絲毫進步,這叫什麼事嘛。
王昌齡開始鬧情緒,懈怠工作,再加上此時正直的張九齡被罷相,姦相李林甫上位執政,對正直官員多有打壓,王昌齡發了幾句牢騷替張九齡說話,馬上就一個“言事犯上」的罪名扣了下來。
既然你為張九齡抱不平,那你就去嶺南陪他吧,於是41歲的王昌齡就被流放嶺南。
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當時州治在襄陽,孟浩然也是襄陽人,王昌齡南下嶺南時經過襄陽,三人在襄陽會面。
王昌齡敢於表達對張九齡的同情,所以他在文人圈的口碑非常不錯,很多詩人都給他寫過詩,這次王昌齡去嶺南時孟浩然還給他寫了詩:
送王昌齡之嶺南
孟浩然
洞庭去遠近,楓葉早驚秋。峴首羊公愛,長沙賈誼愁。土毛無縼紵,鄉味有槎頭。
已抱沈痼疾,更貽魑魅憂。數年同筆硯,茲夕間衾裯。意氣今何在,相思望鬥牛。
當時的交通特別不發達,中原去嶺南的路又遠又難走,所以當王昌齡緊趕慢趕到了嶺南沒多久,就遇到”天下大赦”,得以北還。
北歸途中,王昌齡先是途徑岳陽,和李白喝了一頓酒,同遊了洞庭湖,分別的時候就寫了一首詩給李白:
巴陵送李十二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後經過襄陽,又和好友孟浩然喝了一頓酒,就是這頓酒,可以說要了孟浩然的命。
因為當時孟浩然患了疽病,也就是後背長了毒瘡,大夫再三叮囑不能喝酒,不能吃河鮮海鮮,但好友相見,怎能少了酒肉,這一頓酒喝得盡興,但不久後孟浩然就舊疾復發,不治而終,王昌齡為此自責很久。
話說重任江寧丞的王昌齡,在這個位置上一待就是八年,因此得名「王江寧」。
王昌齡也覺得自己仕途無望,八年裡無數次擺爛躺平,幾年下來毫無政績,整日不是釣魚就是遊山玩水,兼職寫詩。
748年,上級考察到他懈怠政事,外加不注意小節,一紙「不護細行」的貶書,又把50多歲歲的王昌齡貶到了龍標,也就是湖南懷化(湘西)。
李白在揚州聽到好友被貶龍標,便寫下千古名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王昌齡到了龍標後,他明白此生已經走向了尾聲,工作上依舊是乏善可陳,唯有詩歌創作從未間斷,創作頗豐比如下面這首《送柴侍禦》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755年,安祿山起兵造反,王昌齡心憂故鄉,冒險從龍標北歸,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他途徑毫州時,被刺史閩丘曉所殺,年僅五十九歲。
關於因何種理由被害,我們無從而知,史書也未有詳細記載,只是在《唐才子傳》中只有一句:“以刀火之際歸鄉裡,為刺史閩丘曉所忌而殺。”
王昌齡生前交友廣泛,噩耗傳來時很多人都義憤填膺,苦於亂世,伸張正義並不容易。
在他死後第二年,他有一位好友張鎬率大軍救援張巡,令亳州刺史閩丘曉打頭陣,閩丘曉故意拖延,按兵不動。張鎬大怒,以貽誤軍機罪,要處死閩丘曉。
死前閩丘曉曾向張鎬求饒:我家裡還有八十歲老母要我養活,希望留我一命。
張鎬一句話就讓閩丘曉無話可說: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
遂下令處死,也算遲來的告慰吧。
這樣一個曠世奇才,居然落得一個慘淡收場,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人生不幸詩家幸,他的詩歌是後人珍貴的寶藏,他的詩名千年來不斷被推崇,不但被譽為“七絕聖手”,而且享有一個更至高無上的稱號——“詩家天子”,而這些也會隨著一代代國人的繁衍生息而永遠記得。
-end-
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