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對手、樹立己兒的種種手段無不運用,包括假借孺子之手意圖動搖天順帝位的陰謀,皆為了自身權力地位的延續。臨朝在即,朱祁鎮更是為錢氏所做的一切打下了保底。然而不幸中的萬幸,他傾盡終身計較之時,週貴妃因生有子嗣而受寵於新君。一番狹路相逢之後,禦駕親徵、土木堡之變,錢氏形同犧牲品般淪為困獸。雖散盡鋒芒終獲晚年地位,但往事如何,莫不令人憐憫又敬佩?
時間回溯至明英宗嘉慶年間,外戚集團力主登太孫錢貴,以其女錢氏配大皇子朱祁鎮為皇后。此番安排掣肘重重,首因錢貴外公包諒曾為燕王黨羽,履歷存疑;次則錢氏生母姓氏並不顯耀,為何遜入選?不過相較家世顯貴,皇家更看重后妃高雅端莊,錢氏作為太后張氏刻意雕刻的新秀,自是取勝於眾多同儕。
婚後期間,錢皇后婉約賢淑,足稱職守。有贈詩一首記敘這段和美姻緣:"主母高懸皇極寶,君王念篤麓鳴樂。呈祥景阜,百祀昌隆。" 然而英宗倏忽遭劫,空有佳人四伴而無嗣子,於是而無嗣子,於是格外恩寵妃嬪週貴妃。正德帝廢黜宣徽皇后,立孫貴妃為皇后之舉,又怎能遮蔽明主對子嗣的渴求?
一旦登基,朱祁鎮面臨重重壓力,內有周氏勢大加之孫太后撐腰,文官亦對其名位存疑。當年禦駕親徵造成喪師之痛,內憂外患,紛至沓來。為保全錢皇后既往名分,朱祁鎮不得不立德王朱見潾為儲嗣,意欲對沖周太子勢力。可惜此時大權已去,左右逢源將計就計,朱見深終攬大權,錢後鋒芒盡失。朱祁鎮先帝在臨終前誓要孝莊皇后與之合葬,卻受到宰臣、新皇干涉。
扼要來說,契子無嗣最終導致錢皇后在朝中地位大不如前。但她倔強不息,死後竟需上諫要求先帝合葬之禮,方始實現夙願。這正應了一語:"聖人之妻,昭君之姿"。即便有溫室中的白蓮花般清高,終究為權力染盡鉛華,何其辛酸!
錢皇后雖然在朝野聲名狼籍,但她堅韌的性格和為夫為母的勇氣卻讓人敬佩。她深知自己無嗣無恙,終將被周貴妃等人取而代之,卻從未畏懼過這一切。
朱祁鎮復辟之際,錢皇后幾番算計挽回自身權力。首先她矛頭直指孫太后和周貴妃,頗有舊事重提之意。借孫太后捧太子的力量,她成功為自己收養了德王朱見潾,意圖以後繼有人。當時朱見深方小,德王出巡朝野朝見已屬罕見,若非錢皇后用意深遠,朝廷上下又怎能如此看重他?
錢皇后更是將矛頭指向宣徽皇后胡氏,她極力主張恢復胡氏的尊號,為她贏得了"恭讓等"的諡號。這不僅讓諸臣對前朝黜位的行為耿耿於懷,她還藉此暗諷周貴妃登基的非分之舉。要知道,明朝創制以來,誰也沒想到宣徽皇后會被如此侮辱性地"廢為仙師"。錢皇后的做法無疑是舊帳重提,暗示朱見深費黜自己的下場。
可惜權力的天平最終還是向朱見深那邊傾斜,週貴妃出人意料地死於長春宮之變,錢皇后最後的一線生機也被熄滅了。這時她開始孤注一擲,竭力為自己和先帝合葬一事贏得呼籲。上諭之爭波詭雲諤,文武百官終需"哭門"才換來憲宗朱見深的首肯。正所謂:"恨無籍,恨不足以當其憾。"這位備受侮辱的老夫人用盡最後的力氣為自己和丈夫尊嚴而戰。
其實錢皇后從未想過做一朵高高在上的白蓮花,只是當年她被太后張氏一手提拔入宮中。本就出身卑微的她,在深宮中自然要用些旁門左道的手段維護自己的利益。我們有時會忽視,錢皇后不僅僅是皇后這一個身份,她還是一個妻子和母親。丈夫御駕親征時她痛哭失明,兒子朱見潾不受重視時她孤注一擲。她的行為自私一些,但從人性角度來說又何嘗不是可以原諒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錢皇后用了太多世俗手段,她出身卑微、無子無嗣,注定要在宮廷鬥爭中東拼西湊。但她對於先帝的忠心卻是無需置疑的。合葬一事讓人看到,她始終視朱祁鎮為自己唯一的丈夫,哪怕英宗生前只給了她一個"錢妃"的尊號。一朵"白蓮"自然不會去鬥爭,但有誰又能在那樣的環境下做到真正的聖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