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一個熱衷跟隨大自然對話的有趣靈魂

2024-12-08辛棄疾

翻開辛棄疾的詞作,除了那些慷慨激昂的愛國情懷、壯志難酬的憂憤之情我們還會驚奇地發現,他竟然是一位如此熱衷於與自然萬物對話的“寶藏男孩”,無論是翱翔天際的鷗鷺白鶴,還是靜默不語的松竹花鳥,甚至是虛無縹緲的雲月星辰,都能成為他傾訴的對象,引發他無限的遐想和感悟

在辛棄疾的眼中,自然萬物皆有靈性,皆可與之交友,他曾豪邁地宣告:「我,辛棄疾,今年四十三歲,願與鷗鷺白鶴結為同盟,無論福禍、貴賤、疾病,都不能把我們分開,」這份對自然的熱愛,這份不拘一格的交友觀,是何等的灑脫不羈又是何等的浪漫可愛!

或許是仕途的坎坷,或許是現實的無奈,辛棄疾常常將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對命運的感悟,寄託於與自然萬物的對話之中,他會在醉酒後,搖搖晃晃地走到松樹旁,帶著幾分天真,幾分疑惑,詢問這沉默的“老朋友”:“你說說我醉成啥樣了?”

他也會在午後醒來看著窗外自由飛翔的白鷗想起曾經的約定,忍不住打趣道:“老朋友,咱們可是有約在先的你怎麼還跟我生分起來了?是不是有什麼話要對我說啊?”

辛棄疾

辛棄疾對自然萬物,不僅充滿了親近之情,更懷有一顆強烈的好奇心,他看到雲海遮蔽了山峰,便像個好奇的孩子一樣指著翻湧的雲,問道:“是誰在半夜偷偷把我的青山推走了?別裝了我知道一定是你們幹的!”

他也會在遊覽壯麗的山川時,忍不住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然後摸著鬍子,像個求知若渴的學生,向傳說中的仙人虛心請教: “請問,這千丈翠巖是哪位神仙削成的呢?”

辛棄疾在辛棄疾的詞作中,月亮是一個經常出現的意象,他望著夜空中皎潔的明月,思緒萬千,一連串的問題脫口而出: “月亮啊月亮,你究竟要往何處去?你是不是從天外而來,又將去往天外?你像一面鏡子是誰把你掛在天上?……”

這些看似天真爛漫的問題,卻蘊藏著辛棄疾對​​宇宙萬物、對人生命運的深刻思考,他將個人情感融入對自然現象的觀察中,使詞作充滿了哲學的意味和浪漫的色彩

辛棄疾辛棄疾與自然對話,並非總是充滿歡樂和趣味的,當他壯志難酬,屢遭貶謫,心中鬱悶難解之時,也會將自然作為傾訴的對象,將滿腔的愁緒寄託於山水之間

他望著連綿起伏的青山,感慨道:“青山啊青山,你一定是為我而來,所以才顯得格外秀麗,還讓花鳥來迎接我為我歌唱”這看似自戀的語氣中,卻難掩他內心的落寞和無奈

他看著在江面上自由飛翔的沙鷗,不禁感嘆:“人們都說,頭髮變白是因為憂愁,如果真是這樣,那我可要好好問問你你這小小的沙鷗,一身雪白是不是也充滿了憂愁啊?”

辛棄疾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也充滿了無奈和遺憾他空有一腔熱血,卻無法施展抱負;他渴望建功立業,卻屢遭排擠打壓,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後,他最終選擇了回歸自然,在山水田園中尋找心靈的慰藉

他不再執著於功名利祿,而是以一種超然物外的態度,笑看人生百態,他將鬆竹視為知己,將花鳥視為兄弟,在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

辛棄疾這位「字中之龍」,不只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詞人,更是一位熱愛生活、充滿童趣的“寶藏男孩”,他用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充滿生機和靈性的自然世界,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真實、更加立體、更加可愛的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