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 (698—757年),字少伯,唐朝時期大臣,著名邊塞詩人。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邊塞詩最為著名,有「詩家夫子」、「七絕聖手」之稱。著有《王江寧集》六卷。
王昌齡一生創作將近200首詩作,留下來的有181首。在他為數不多的詩作中,送別詩有五十二首,佔了四分之一左右。七絕七十四首佔盛唐的絕句的六分之一。王昌齡的詩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題材則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唐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後,文人掀起了從軍熱以求邊功。開元十三年,王昌齡漫遊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為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
王昌齡的邊塞詩善於捕捉典型的情景,有著高度的概括和豐富的表現力。既反映了盛唐時代的主旋律,又對邊塞風光及邊關戰場場景進行細緻描寫,同時能夠捕捉到將士細膩的內心世界。其詩歌意境開闊,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婉轉和諧,耐人尋味,在抒情、造景、寫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詣。
王昌齡邊塞詩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下列幾方面:
第一,王昌齡善於採用心理描寫,展現細膩多變的感情。王昌齡在詩中較早地抒寫徵夫心靈的一位詩人,他或透過瞬間徵夫的心理變化,描寫他們跳動的心曲;或透過營中的歌舞聲,對徵夫的內心痛苦進行抒寫;或者藉助邊關的特有的生活場景,寫徵夫內心的憂愁;或藉戰爭,寫守邊將士捍衛國家尊嚴的英雄氣概。可以說感情的抒發非常細膩、真實。
第二,王昌齡詩情境妙合,意與境渾。王昌齡去過邊塞,真正看到了邊塞的大漠、雄關、孤城、長雲、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邊塞詩中,組成了一幅非常壯麗的自然景物的群體圖。這些意象的上面附著了邊塞將士的情與意,是特定環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與將士的情兩相交觸,詩人還借助化無形為有形的藝術手法,構成了王昌齡邊塞詩的情景妙合,意與境渾的藝術境界。他創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其一,選擇某些富有特徵性的景物,注入強烈的王昌齡邊塞詩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王昌齡善於採用心理描寫,表現細膩多變的感情。王昌齡在詩中較早地抒寫徵夫心靈的一位詩人,為宋詞對人物心理進行細膩刻劃打下了基礎。他或透過瞬間徵夫的心理變化,描寫他們跳動的心曲;或透過營中的歌舞聲,對徵夫的內心痛苦進行表達;或者藉助邊關的特有的生活場景,寫徵夫內心的憂愁;或者藉戰爭,寫守邊將士捍衛國家尊嚴的英雄氣概。可以說感情的抒發非常細膩、真實。 [10]
其二,王昌齡詩情景妙合,意與境渾。王昌齡去過邊塞,真正看到了邊塞的大漠、雄關、孤城、長雲、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邊塞詩中,組成了一幅非常壯麗的自然景物的群體圖。這些意象的上面附著了邊塞將士的情與意,是特定環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與將士的情兩相交觸,詩人還借助化無形為有形的藝術手法,構成了王昌齡邊塞詩的情景妙合,意與境渾的藝術境界。他創造情境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一)選擇某些富有特徵性的景物,注入強烈的主觀情感,促使景與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統一。 (二)既採用賦體,描寫實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蘊無窮的言外之意。 (三)以苦心與孤詣,展開形象思維的翅膀,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使意境十分深蔚。
第三,王昌齡詩內容簡潔、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語言藝術成就。王昌齡的邊塞詩,非常講究語言的精煉,真正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蘊無窮。或簡潔、或明快、或含蓄,讓讀者回味無窮。另外,王昌齡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對每一句都精心地加以處理,沒有閒筆,絕句的起句往往是驟響易徹,以雷鳴般的聲勢打開一個局面,如:“秦時明月漢時關」、「大漠風塵日色昏」、「青海長雲闇雪山」、「琵琶起舞換新聲」等等,都是單刀直入,開門見山,不過最妙的地方還不在於起句,而是在第三句。絕句一般的都要在第三句另闢新境,翻出新意,所以首二句要平緩些才便於翻上一層。王昌齡調既已高險,還能在第三句上就勢一振,把思想感情再深入一步,實在是需要高超的藝術技巧。主觀情感,促使景與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統一。既採用賦體,描寫實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蘊無窮的言外之意。以苦心與孤詣,展開形象思維的翅膀,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使意境十分深蔚。
在藝術風格上,王昌齡的七絕以委婉含蓄為主要特色,表現曲折,意境深遠。其中不少是用比興、寄託手法,,寫了詩人對現實的揭露與幽怨。王昌齡詩亦善用典故。其《詩格》提出“詩有六式”,第五就是“用事”:“謂如己意而與事合。”王昌齡很重視詩的境界,他的《詩格》提出“詩有三境” :「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他反對意與景的分離:「若一向言意,詩中不妙及無味。景語若多,與意相兼不緊,雖理通亦無味。」他很重視情與景的結合,認為:「凡詩,物色兼意下為好。
王昌齡著名的七絕作品有《出塞二首·其一》、《從軍行七首·其四》、《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一》、《採蓮曲二首·其一》、《西宮春怨》、《塞下曲四首·其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