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時間能回到2000年,
你要問我,中國最有潛力的演員是誰?
我想的答案只有一個人──夏雨。
2000年,徐崢、吳京、孫紅雷、鄧超、剛小有名氣,沈騰、黃渤還是默默無聞的小卒。夏雨這個名字就已經如雷貫耳了。
從嚴肅的文藝片到輕鬆的喜劇,無論什麼類型的角色,夏雨都能游刃有餘地演繹出精彩的表演,哪裡你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那時的夏雨,可謂是新世紀之交的一線當紅實力男演員,名副其實的影壇巨星。
早在1994年,17歲的夏雨憑藉著《陽光燦爛的日子》一舉成為中國首位威尼斯影帝,金馬影帝,成為了影史上一匹不折不扣的黑馬,
閃耀在電影界的最高榮譽舞台上。
到了2003年,26歲的夏雨再次展現了他的演技實力,憑藉一部電影《警察有約》榮獲第2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
三重冠冕時,他不過26歲,
是中國最年輕的三冠影帝。
就跟現在人們成為下一個黃渤和沈騰一樣。 2000年的中國影視圈,大多數人想成為「夏雨」那樣的人,他們希望有一天能夠站在夏雨這樣的巨星的肩膀上,跟他合作。
只是,非常尷尬的是——
儘管他在影史上的地位很高,榮譽方面更是國內第一梯隊的演員,徐崢,鄧超在榮譽方面不如他,可是看看現在的情況——
跟他同輩還有比他小的演員們正在掀起風暴,光芒四射,而他卻在一旁黯然失色。
夏雨的隕落特別快。
2009年以後,夏雨的咖位和資源就漸漸消失殆盡,彷彿被遺忘、排擠了一般。
等到了2015年,他在《尋龍訣》的咖位甚至不如那年當紅的流量明星Angelababy,
真是讓人感受到寒心。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當然我翻閱過去的陳舊舊聞,我發現這件事並非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夏雨的「沉寂」還有其他的原因,這件事沒想的那麼簡單。
事實上,夏雨在巔峰期墜落的原因,很有可能跟2006年夏雨的一次選擇有關。
2005年8月20日,一個風雲激盪的日子,整個娛樂圈都被一篇標題為《華誼兄弟大地震,內地藝人上演史上最大跳槽》的青年時報文章所引爆。一時間,這個消息在圈內掀起了滔天巨浪,讓人們為之側目。
據報道,這場風波的源頭可追溯到京城的第一經紀人「王京花」與華誼內部管理層之間的衝突。因利益的博弈和糾紛,王京花和管理階層的談判一拖再拖,最後無法妥協。
王京花也毅然決然地做出了一個駭人聽聞的決定——帶領自己的團隊離開華誼兄弟。
當時華誼旗下的藝人星光熠熠,包括陳道明、夏雨、胡軍、週韻、李冰冰、范冰冰、佟大為、任泉,楊紫瓊、關之琳、劉嘉玲、吳君如、袁詠儀在內的娛樂圈的頂流。
在這個被稱為「內地藝人史上最大跳槽」的事件中,青年時報直言不諱地寫道「這些藝人將跟隨華誼兄弟經紀公司的總裁王京花,轉投一家日本經紀公司。一旦消息成真,華誼兄弟將會被徹底掏空,遭受空前的打擊。
這個新聞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跳槽事件,更是一個關乎利益、勢力和權謀的大戲。內地娛樂圈的格局瞬間被撼動,各大媒體紛紛報道此事,輿論風暴在圈內外瘋狂肆虐。
風浪很大,引發了娛樂圈的驚愕與討論。這篇報道所暗示出的利益紛爭、勢力角逐和權謀遊戲,使得整個內地娛樂圈的格局瞬間動盪不安,輿論風暴在圈內外肆虐蔓延。
倒是「華誼」的老闆王中軍,在多年後跟俞敏洪的訪談中提起了這件事說:什麼華誼兄弟大地震,什麼內地藝人史上跳槽,《華誼兄弟大地震,內地藝人史上跳槽》這個報道是被當時的八卦媒體誇大了的假新聞。
王中軍說:當年王京花是華誼兄弟旗下的經紀公司的老總,合約期限是五年,合約到期後,她要走了,追求自己的創業夢想。
在訪談中,王中軍淡定地解釋,當年的離開確實帶走了一部分藝人,不是大量藝人。
當然,這是王中軍的說辭。
當年的記者所報道的是這樣的——
2005年8月23日,隨著「揚子晚報」和「重慶晚報」的刊文,王京花終於發表聲明承認辭職。同一天,《重慶晚報》刊文揭示了王京花跳槽的真正原因——長期積怨。
隨著華誼兄弟的快速發展,公司高層在對外合作和內部合作上產生了許多分歧。
這些分歧與利益、地位和權力的競爭密切相關,引發了高層之間的激烈衝突。在2005年6月底,王京花手下的「親信」經紀人相繼離職,這無疑給了王京花以致命的打擊。
在這個複雜的權謀棋局中,王京花作為一個聰明且有野心的經紀人,不僅受到了公司內部高層的排擠和打壓,也面臨著其他影視巨頭的侵襲壓力,與此同時,2005年6月王京花推行的新制度並未能成功實施,進一步削弱了他在華誼兄弟的地位和影響力。
坊間都已經傳了起來,王京花要離開華誼的報道,所以此時,橙天娛樂這個嶄露頭角的公司正好趁機乘虛而入,向王京花開出了極具誘惑力的條件,試圖將其納入麾下。
橙天娛樂的誘惑對王京花來說,無疑是人生轉折時的重要機會與事業突破。
於是2005年8月,王京花宣布離職,並且加盟了“橙天娛樂”,就跟媒體報道的那樣,王京花離職走的時候,她帶走了一批演員。
夏雨就是其中的一員,
夏雨毫不猶豫地跟著王京花離開了華誼兄弟。他說:“公司的大部分藝人都是和王姐簽的,她在大家心目中有地位和威望,她說的話很有分量,我們都願意跟著她幹。”
2006年1月24日,王京花在橙天娛樂發布了一張名為「橙天群星大賀歲」的合照。
這張照片上的陣容堪稱豪華,從左起有夏雨、梅婷、陳好、胡軍、劉嘉玲、梁家輝、袁詠儀、佟大為等等眾多實力派演員。媒體們紛紛解讀這張合照,有人將其視為王京花對華誼的宣戰示威,認為她帶走了一批實力派演員,意欲打破華誼的統治。
然而,橙天娛樂卻表示,他們打造這樣的豪華陣容是為了走大片路線,強調「大經紀、豪華經紀」的概念。但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娛樂圈中,沒有人能永遠屹立不倒,娛樂圈,也不是你只要有錢,組織了一批巨星就能輕而易舉成功的地方。
橙天娛樂和華誼兄弟的戰爭,幾乎呈現出一邊倒──華誼佔據著絕對的優勢。
沒辦法,那些年的馮小剛實在太厲害了。從1998年的開始,馮小剛的「馮氏幽默」和「賀歲片」幾乎統治了中國電影的票房,話語權和影響力的霸主地位,一站就是14年。
在馮小剛稱霸的這14年裡,馮小剛,陳凱歌,姜文在票房上也都沒幹過馮小剛,在商業市場上,也沒人能挑戰馮小剛的地位。華誼也因為有了馮小剛,他的霸主地位也從2000年到2015年,直接盤踞了15年。
2006年,橙天娛樂剛成立的那幾年,剛好是馮小剛大展身手的那幾年,馮氏電影,拿下6次年度冠軍票房,3次年度亞軍票房…而橙天娛樂交出的成績並不好,2006年砸下巨資拍攝的《赤壁》口碑和票房都給賠了。
橙天娛樂“國際化的發展路線”不死心,2008年,橙天娛樂斥資4.5億收購了香港黃金時代的巨頭“嘉禾電影”,他們不惜砸錢,不斷拉攏頂級巨星,試圖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一席之地。然而,事實證明,中國的電影工業尚未建立起來,電影國際化的路線收效甚微。在兩大巨頭的競爭中,橙天娛樂不斷燒錢,但始終沒有獲利,一直都在虧錢。
華誼雖然也有不少賠本的電影,但有了馮小剛,幾乎扛起了整個華誼的影響力。
競爭中的結果顯而易見,橙天娛樂與華誼的差距逐漸拉大。燒錢並不是贏得市場的唯一途徑,橙天娛樂在國際化的道路上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而華誼兄弟則憑藉著對本土市場的深入了解和精準把握,逐漸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
就跟所有的創業故事一樣,當公司不再賺錢,矛盾就擺上桌面了。因為「橙天娛樂」持續虧損,最後公司內部高層出現了矛盾,旗下的藝人也相繼跟離開了橙天娛樂。
到了最後「橙天娛樂」只剩下了王京花和她旗下的藝人,王京花擁有了絕對話語權。
當然,也能想的到,當旗下的「員工」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後,員工跟管理階層和投資矛盾就出來了。果然,2010年,橙天娛樂內部爆發了一場內訌,副總裁王京花被公司告上法庭,這一事件在娛樂圈引起了軒然大波。
最後王京花再次離開橙天娛樂,再一次選擇了獨立發展的道路,還是帶著當初從華誼兄弟跟隨他加入橙天娛樂的藝人,再次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王京花憑藉著自己的魅力、才華和真誠以及能力,一次次地吸引和引領著眾多藝人的信任和追隨。
而夏雨在這個關鍵時刻,出於對信義和感情的堅守,再次選擇了跟隨王京花的腳步。這已經是他第二次站在王京花這一戰線上了。但娛樂圈的競爭很殘酷也很激烈,離開橘子天后,王京花和他的團隊仍面臨許多挑戰。
在商業社會中,資源的分配往往是基於利益和市場規律的。夏雨的選擇無疑對他自己的事業產生了重大影響,但這也是他自己的選擇,誰也不能強迫他去做出某個決定。
在這個殘酷的娛樂圈,競爭是激烈而無情的。每個演員都必須透過自己的努力和實力來爭取更多的機會和資源。站隊,無論對錯,從功利的角度來看,這兩次的資本選擇站隊,讓夏雨失去了那些原本屬於他的機會和資源。
他的作品逐漸減少,大銀幕上的露臉頻率也大幅下降。 2006年,在夏雨跟著王京花離開華誼後,鄧超和黃曉明,開始崛起,馮小剛的電影又席捲了潮流好幾年,而橙天娛樂的定位又是“國際化”,夏雨在一眾港圈名流裡地位不高。再加上,「橙天娛樂」定位就是走商業路線,夏雨沒去演過文藝電影。
那會的文藝片導演也都還在地下,請不起他這位影帝。於是事實就是,那幾年,雖然橙天娛樂給了夏雨一些影視劇本的機會,但大多數都沒有引起太大的關注和轟動。
夏雨第二次跟隨王京花離開橙天娛樂後,他的資源幾乎斷崖式下滑。 2015年,作為一位曾獲得尼斯電影節、金馬獎和金雞獎三項殊榮的影帝,他卻在男演員的黃金年齡裡,只出演了一部《尋龍訣》中的男配角“大金牙”,而且在咖位上甚至排在楊穎之後。
在過去的十多年,夏雨幾乎沒有主演過一部能夠扛起口碑的電影或電視劇。
對於這位曾經的國內金字塔級男演員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遺憾和挫折。夏雨曾經的輝煌和聲望已經逐漸被時間和市場所淡忘,他再次面臨艱難的處境。
電影產業正經歷巨大的變革,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藝人經紀的規模和方法也不斷進化。
在這個新的時代背景下,
在京圈經紀人界被視為傳奇的王京花,
也在新一代經紀人和中國電影工業革新的浪潮下受到了動搖。娛樂圈的競爭激烈,
演員們也在不斷衝撞和碰壁中經歷更新換代的過程。就像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樣,新一代的演員們不斷湧現,取代了上一代的明星。
在這個充滿機會和挑戰的行業中,
上面的人換了一批又一批。
曾經的紅極一時的明星可能會被新一批年輕演員取而代之,這是不可避免的現象。
最後王京花和夏雨也還是陷入了沉寂。
內地娛樂圈如同一個巨大的棋盤,參與者們為了利益和地位展開著殘酷的角逐,各自拿捏著時機,試圖在這場遊戲中取得最大的利益。
也許,夏雨早已看穿了這一切。他明白在這個泡沫繁榮的娛樂圈,一個演員的價值常常不取決於演技和才華,而更多地取決於外表和炒作。
夏雨一直都是個低調的演員,他不喜歡參加各種炒作的娛樂節目,也不喜歡在媒體面前秀恩愛。他只專注於自己的表演,以及對於電影藝術的追求。他覺得,一個真正的演員應該透過作品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不是透過媒體的捧殺和粉絲的追捧。
這種理念在娛樂圈中很難被理解和接受。在一個風華正茂的年代,人們更喜歡那些花瓶式的演員,他們可以讓觀眾一眼就記住,卻很少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電影圈中,夏雨漸漸被人們遺忘,他的名字不再出現在媒體報道中,也不再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然而,他並不在意這些。他相信,只有透過真正的實力和獨特的表演風格,才能夠贏得觀眾的尊重和認可。
夏雨並沒有因為商業上的失敗而放棄,相反,他更堅定了自己的選擇。他相信,只有透過不斷追求藝術的完美,才能夠在這個浮躁的娛樂圈中留下一份真正的痕跡。他不再追逐那些虛幻的光環,而是專注於用作品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就這樣,夏雨在演藝界消失了,但他卻以一種更獨特、更深入人心的方式回歸。
他的作品沒有了鋪天蓋地的宣傳,但卻在一代觀眾的心中悄然綻放,成為了他們心中難以磨滅的記憶。夏雨,這個在娛樂圈中默默奮鬥的演員,用實力和獨特的表演風格,證明了自己的存在意義。他不再需要那些華麗的光環和肆意的追逐,因為他知道,只有用心演繹每個角色,才能夠讓觀眾真正感受到電影的魅力。
他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而這正是他與其他演員的最大不同。
在這個炒作和流量至上的時代,夏雨或許不再是那個備受關注的明星,但他卻成為了那個默默耕耘在影壇的演員,那個用實力和才華征服觀眾的夏雨,它一切都很好。
唯獨在人生的路上,夏雨選擇了“信義”,任何選擇需要付出代價,“信義”也就意味著夏雨與時代作品失之交臂,遺憾嗎?也許遺憾?但又或許夏雨其實早就知道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