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長城促交融 · 楚莊王 圖:莊振祥《楚莊王傳》
楚莊王(?-西元前591年),羋姓,熊氏,名旅(一作呂),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在位23年,以楚長城贏得和平,勵志圖治,促進民族文化交融,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一、一鳴驚人
楚穆王十二年(西元前613年),穆王去世,莊王熊旅即位,年齡尚不到20歲。當時楚國國內矛盾重重,爆發了公子燮與公子儀的叛亂。在複雜的情況下,他採取了韜光養晦的策略,以靜觀動、以感辨姦,充分了解楚國的政局和各類人物。
中國長城研究院聯合內鄉縣 · 南召縣相關單位組成考察隊考察楚長城
《史記·楚世家》:莊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令國中曰:「有敢諫者死無赦!」一日,大夫伍舉進見莊王。楚莊王手中端著酒杯,口中嚼著鹿肉,醉醺醺地在觀賞歌舞。他瞇著眼睛問:「大夫來此,是想喝酒呢?還是要看歌舞?」伍舉話中有話地說:「有人讓我猜一個謎語,我怎麼也猜不出,特此來向大王請教。麼謎語?哪樁? '您請猜猜,不鳴也不翔。
楚長城遺址· 河南省南召縣段;楚長城牆體殘存石頭之大、之多,即使在今天也都是一項巨大工程。攝影:趙琛
楚莊王聽了,心中明白伍舉的意思,笑著說:“我猜著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鳥。這隻鳥啊,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等著瞧吧。”伍舉明白了楚莊王的意思,便高興地退了出來。後大夫蘇從以“殺身以明君”的方式警醒楚莊王。楚莊王終於同意伍舉、蘇從等人的建議,決定此後遠離酒色,親自處理朝政,自此,楚莊王開啟霸業。
楚長城示意圖
二、築長城以成霸業
楚莊王在成王的基礎上將楚長城防禦體系進一步完善,並將其作為北伐的橋頭堡。
《春秋·成公十五年》(西元前576年),「許迂葉者也。楚盛,週衰,莊王控霸南土,欲爭強中國,多築列城於北方,以逼華夏,故號此城為萬城,或作方字。防禦形式。
中國長城研究院組織楚長城與南漳古山寨歷史淵源研討會
中國長城研究院組織楚長城學術研討會,專家學者討論並繪製楚長城現況圖。
莊王八年(前606年)楚莊王親率大軍伐陸渾之戎,飲馬黃河,問鼎週使;莊王十六年(前598年),楚莊王伐陳滅陳,之後聽從申叔時的諫言而恢復陳國;從莊王十年(前604年)到十七年(前597年),楚國六次伐鄭,使鄭臣服,開霸業之始;莊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楚莊王親帥大軍與前來救鄭的晉軍在邲地決戰,大勝晉國,立威定霸。
楚長城依山據險,壘石而固,利用峭壁懸崖、深谷大塹等自然障礙。
正因為楚長城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的特點,在戰爭中屢次發揮了防禦與保衛和平的作用,同時楚長城在屯兵儲糧,互市通商和通訊聯絡的優勢為楚莊王提供了重要的後勤支援,助楚莊王成為霸主。楚莊王十九年(前595年)楚莊王親帥大軍圍宋九個月,霸業達到頂峰。
「長城人」旨在營造全天下長城人的智慧之家!
三、楚長城促交融
楚長城有效抵禦了北方強國的進攻,贏得了相對和平的發展環境,為楚王統一南方奠定了基礎。對內楚莊王整頓吏治,任用賢能。楚莊王在位期間發現和使用了許多人才,如伍舉、蘇從、虞丘子、子孔、孫叔敖、子重等,其中孫叔敖是傑出的代表。
莊王在孫叔敖的輔佐下,採取一系列措施,使楚國不斷強大。首先興修水利,建造著名“期思陂”水利工程,發展農業生產;其次注重法治,反對國家實行拐害商業活動的貨幣政策,維護正常的商品貨幣流通,穩固國內秩序;三是整頓軍隊。楚莊王在位期間“並國二十六,益地三千里”“問鼎中原”可見其武功之盛。
楚莊王帶領荊南和荊南以南的少數民族向南靠攏,大膽融通華夏,“以夏化夷”,促進楚國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接受以“周禮”為代表的中原文化,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楚長城關埡遺址採用“乾打壘”法夯築。
楚長城促進中國南方文化交流、民族交融。今天,我們將烽燧、長牆、塹壕、敵樓、城堡、關隘及相關遺物統稱為長城。楚長城本是春秋時楚王主觀上,抵禦強敵、爭奪霸主的產物。但客觀上,以楚長城為北屏障,莊王統一南方各民族,實行「以夏化夷」的方針,促進楚國各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民族交融。隨著歷史發展,楚文化逐漸形成統一多元的華夏一脈,為中華民族秦漢大一統奠定了文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