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鷹簡介(袁鷹題寫的「寫入小學課本的小站」熠熠生輝)

2022-11-20袁鷹

作者:張衝


袁鷹


「這是一個鐵路線上的小站,只有慢車才停兩三分鐘。快車疾馳而過,旅客們甚至連站名還來不及看清楚……這個小站坐落在山坳裡。站在月台上向四周望去,只看到光禿禿的石頭山,沒有什麼秀麗的景色。 。

袁鷹

以上是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在《小站》小學課文,作者袁鷹。寫的是作者在一個鐵路線上的小站邊,看見的噴泉,杏花等等,令作者心曠神怡。這篇課文也成了幾代人的精神回憶。而今天,在門頭溝妙峰山鎮斜河澗村的“小站”,老式火車頭、綠皮車、木板站台和小木屋就帶給了我們還原於袁鷹《小站》的歷史厚重感;望站台望著「一堂課」的時間,望星空望著「一輩子」的時光,承受的是天地人之間微弱又強悍的互感互動,生活著從不會虧待努力著善良人。

袁鷹

五一前夕,身為門頭溝政協常委的黃殿琴委員,組織了有關專家、企業家,華元新光(北京)體育發展有限公司曾立平,北京豐實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方俊,北京中泰民安保安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善山等赴門頭溝妙峰山鎮谷山村、澗溝村、雁翅鎮青白口村等地研究座談。來到了斜河澗村的鐵路文化廣場,眾人一下便被佇立在那兒的火車頭以及車廂吸引住了。妙峰山鎮黨委書記姜春山介紹到這曾有一座建於1952年的火車站,因修建豐沙鐵路而設站,最早以煤礦為主業,鐵路廣場前身便是煤場,產業轉型後該處一直為空地。現在,鎮上要將這裡打造為黨史學習教育紅色基地和「兩山」理論實踐園,因此除了用作展室的火車之外,週邊的配套設施也要提速推進,五一在即,如何能夠將更多遊客吸引前來是重要的命題。思考後總結,領悟後改進,風艱辛過後必有萬裡晴空。

袁鷹

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鎮上的支持下,村裡就施工搭起了木板月台和小木屋。曾立平總經理看後當即決斷要全力配合好鎮裡村里的部署,和合夥人孫濱濱幾天的時間,完成了火車頭旁小木屋室內咖啡機等物品的清算設計,地基周圍的土坑還沒有填平,在「五一」假期的前夕,孫濱濱和郭奕晨、康洪蓮深一腳淺一腳的把大冰櫃、冰箱、咖啡機、烤腸機等全套設備和各種食品原料全部抬進火車旁的小木屋,忙到半夜才把空無一物的木屋佈置一新,得已斜河澗鐵路文化廣場「小站」木屋「五一」正式開幕。

袁鷹

疫情斷斷續續,在一個十分合適的時間點,黃秘書長與孫濱濱來到98歲高齡的著名作家袁鷹家中,將妙峰山鎮書記姜春山提詞“寫入小學課本的小站”,請到袁鷹老先生的這幅作品。隔日在妙峰山鎮政府的落實「京西地區轉型發展行動計畫」座談會上,將墨寶贈送於妙峰山鎮,又由姜書記轉贈於曾立平總經理。舉大家之合力,最終,這幅醒目大作貼在了小木屋的窗扉前,「小站」一下子和鐵路文化廣場的氣息渾然天成的融合在一起。 「五一」假期順利營業,得益姜書記等鎮、村一批幹部的主動作為。

袁鷹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從調製咖啡到配置飲品,十來種飲食製作方法,食宿等後勤保障,都是曾立平和孫濱濱等的干勁十足,郭奕晨、康洪蓮、郭艷偉、這樣多的「義工」從早上七點溜溜的干到大半夜收工,這是姜書記的「妙峰速度」。短短一個月能讓專案步入正軌,背後是深耕餐飲業和多年創業歷程磨練出來的豐富經驗。有了趙善山、方俊專業的保安公司隊伍鼎力支持,身著制服的保安精神抖擻地站在廣場門口維持秩序,遊客出入井然有序,丟棄垃圾等不文明行為大大減少,一切的一切都讓大家的心裡更為踏實。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五一」整個假期的連續工作,小木屋內外裝飾一新,見證著斜河澗鐵路文化廣場內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石子路延伸到木屋、從門頭溝到大台的「綠水青山號」火車試車,每一天都有新進展,更有力量、更團結,總是能在疫情期間,用共克時艱的精神,不斷書寫一個又一個奮進的故事,讓這列從「小站」木屋月台經過的火車,開往一個又一個春天,途經的山高水長,累積的日月河流,無一不是勤勉與智慧的跋涉。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