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軒,字子輿。
孟子:名軒,字子輿,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他繼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發展,提出了民本思想。曾說:戰國時期鄒(今山東鄒城東南),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散文家,也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被尊稱為"亞聖",與孔子合稱"孔孟"。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這些辯士們各自堅持自己的主張,宣傳自己的學說,他們學問高深,知識豐富,而且能言善辯,往往能說服執政者改變主意。孟子也曾仿效孔子帶領弟子週遊各國,向諸侯國的執政者闡述他的"民本"思想和"仁政"學說。
有一年孟子游至齊國,當時的齊王昏庸無能,沒有主見,輕信奸佞讒言,齊國的忠臣義士得知孟子將勸諫齊王,備感鼓舞,將希望寄託在孟子身上,但孟子並未規勸齊王。沒過多久有人責備孟子明知齊王不明智,還不輔佐他。
孟子聽完他們的埋怨說:不要認為這是大王不夠聰明,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它也是不能夠生長的。我和大王相處的時間有限,一旦我離開大王,那些姦佞小人又來動搖大王的決心,我就算能讓大王萌生一些向善的念頭又有什麼用?
釋義:比喻做事沒有恆心,時而勤奮,時而懈怠。出處:《孟子·告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