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讚美楚莊王,仁義之舉皆為政治智慧

2024-11-23楚莊王

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 ——孔子

孔子讚美楚莊王的德行,楚莊王真可謂賢德!輕視千乘之國而看重一句有益之言。司馬遷在《史記》中記敘了楚莊王多例仁義之舉,明顯有別於他先祖隨意征伐,還耍流氓說道“我蠻夷也”。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被稱為“春秋五霸”。其中宋襄公以“仁義”著稱列於五霸爭議頗多,然而單就“仁義”而言,楚莊王似乎並不遜色於宋襄公。

從讓人夷鄙的無賴嘴臉,到謙恭仁厚的正義君子,司馬遷格外偏愛楚莊王。在《周本紀》中明顯證據:「定王元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次洛,使人問九鼎。王使王孫滿應設以辭,楚兵乃去。十年,楚莊王圍鄭,鄭伯降,已而復之。

從司馬遷紀錄來看,此處根本不像是為周定王寫史,除了此條「二十一年,定王崩,子簡王夷立」明確了周定王在位二十一年,其他各條史事都是關於楚莊王的。

司馬遷為何偏愛楚莊王呢?從《鄭世家》、《楚世家》、《晉世家》、《宋世家》、《陳杞世家》及《滑稽列傳》找找答案。

楚莊王

清理官場與從諫如流

「莊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楚莊王繼位前三年,既不理朝政也未頒發任何政令,夜以繼日地吃喝玩樂。不僅如此,楚莊王甚至下令「誰敢勸諫殺無赦」。

然而,總有人站出來,“伍舉入諫”。伍舉是伍子胥的爺爺。伍舉的勸諫很奇特,既沒有講玩物喪志誤國,也沒有說酒色過度有損健康,而是讓楚莊王猜謎語——

隱曰:「有鳥在於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曰:「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史記·楚世家》

這便是婦孺皆知「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的故事。

楚莊王聽罷伍舉的謎語似乎有所醒悟,「舉退矣,吾知之矣」--伍舉退下吧,本王知道了。司馬遷並未說明楚莊王知道了什麼。

“居數月,淫益甚”——然而數月之後,楚莊王更加放肆了。大夫蘇從也無法容忍了,“乃入諫”。

“於是乃罷淫樂,聽政”——蘇從勸諫後,楚莊王結束淫樂,開始處理政務。

楚莊王“一鳴驚人”之舉便是清洗官場:“所誅者數百人,所進者數百人”——殺掉了幾百個人,同時提拔了幾百人。其中,“任伍舉、蘇從以政”——放權伍舉、蘇從處理政事。

而“一飛沖天”也有結果:“國人大說”——國都百姓個個拍手稱讚;“是歲滅庸。六年,伐宋,獲五百乘”——當年滅掉庸國,六年攻打宋國,並繳獲了五百輛戰車。

楚莊王韜光養晦三年,以吃喝玩樂為幌子,暗中辨識忠奸善惡,清理整頓官場,從而為楚國強盛奠定了基礎。

在《滑稽列傳》中,司馬遷透過優孟「葬馬」側面講述了楚莊王從諫如流的故事,即使是「楚之樂人」的批評也能接受。又透過楚相孫叔敖的故事,反映了楚莊王在位期間官場清廉,「奉法守職,竟死不敢為非」。

楚莊王

問鼎中原與退兵修德

“八年,伐陸渾戎,遂至洛,觀兵於週郊”——楚莊王八年,楚兵攻打盤踞在陸渾(今洛陽西南)的戎狄,順勢推進駐紮在周天子都城洛陽附近,在那裡耀武揚威搞了次軍事閱兵。

“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周定王剛即位,清楚楚莊王來者不善,於是派貴族王孫滿出城勞軍。

“楚王問鼎小大輕重”——王孫滿來到楚營,楚莊王直截了當地問九鼎有多重?九鼎為大禹所鑄,乃是周朝傳國之寶,歷代將其視為天子權力的象徵。楚莊王打聽九鼎的重量,其實是覬覦天子之位。

王孫滿回懟楚莊王:「在德不在鼎」。言下之意,國之盛衰在於是否實行德政,與是否擁有鼎無關。

楚莊王大概是未能聽出王孫滿的話外音,於是繼續挑釁,「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你保護不了九鼎。楚國只要折斷劍尖就可以鑄造九鼎。楚莊王無非炫耀軍力雄厚!

「嗚呼」!

「德之休明,雖小必重。其姦回昏亂,雖大必輕。……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史記·楚世家》

王孫滿不得不跟楚莊王這個“蠻夷”講解歷史,大禹有德以九州貢金鑄九鼎,所以歸夏朝所有;夏朝失德,鼎便為商朝所有;商朝失德,鼎又歸了大周。

德行若美好光明,九鼎雖小也重得無法遷走。如果姦邪昏亂,九鼎再大,也輕得可以遷走。如今,周朝的德行雖然衰退,天命未改。九鼎的輕重,是不可以詢問的。

對於王孫滿“應設以辭”,楚莊王似乎有所頓悟,“楚王乃歸”——楚莊王罷兵南下回楚。

這次“問鼎中原”是楚莊王一生中的轉折,從後來楚國屢次用兵來看,或許楚莊王在努力“修德”。

楚莊王

以義伐陳與一言復國

“十六年,伐陳,殺夏徵舒”,楚莊王十六年,楚國打著誅殺夏徵舒的旗號“率諸侯”討伐陳國。司馬遷隨後解釋具體原因,“徵舒弒其君,故誅之也”。

那麼,陳國大夫夏徵舒為何弒君作亂呢?

這事又牽扯到他媽媽——夏姬的醜聞。陳靈公以及大夫孔寧、儀行父“皆通於夏姬”——君臣三人都跟夏姬有一腿。對於“多人運動”這種醜事,陳靈公這三塊貨不僅不知收斂反而肆無忌憚,竟在朝堂之上擺弄夏姬的內衣。

有一次,三人相聚在夏徵舒家喝酒。酒後,陳靈公開玩笑說,「夏徵舒長得像你們二位。」兩大夫竟厚顏無恥地回答說,「長得也像你。」夏徵舒對此憤怒不已,所以射死了陳靈公。

陳靈公太子逃亡晉國,夏徵舒自立為君。 “孔寧、儀行父皆奔楚”,楚莊王獲知消息,認為這是進軍中原的好時機,因為這是攻打陳國最好的藉口。

“已破陳,即縣之”——楚莊王打敗了陳國,就把當成了楚國的郡縣。 “群臣皆賀,申叔時使齊來,不賀”——眾臣子紛紛向楚莊王祝賀,唯獨剛從齊國出使歸來的申叔時沒有表示。

楚莊王感覺奇怪了,就問申叔時咋回事?

申叔時從「鄙視」切入,類似俗語人盡皆知的事,然後表達出自己不祝賀的理由——

「且王以陳之亂而率諸侯伐之,以義伐之而貪其縣,亦何以復令於天下!」——《史記·楚世家》

大王是因為陳國內亂(夏徵舒弒君)才率領諸侯討伐是有理的,現在卻貪婪土地而將陳國劃為楚國的一個縣,今後大王還怎麼號令天下呢?

“何以復令於天下”,這可能是楚莊王最在乎的。於是,“莊王乃復國陳後”——楚莊王從晉國將陳靈公太子迎接回來,恢復了陳國。

“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孔子在讀歷史時看到楚國恢復陳國主權一段時說:“楚莊王真可謂賢德。輕視千乘之國而看重一句有益之言。”

楚莊王

打服鄭國與聯手抗晉

“十七年春,楚莊王圍鄭,三月克之”——十七年春,楚莊王率軍包圍了鄭國國都,僅用三個月就攻克了。

“入自皇門,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楚莊王從皇門進入鄭國,鄭襄公脫去上衣露出胳膊牽著羊迎接。 “肉袒牽羊”,根據《史記集解》此行為表示完全臣服,甘願做奴隸。從《鄭世家》中記錄來看,楚莊王出兵鄭國是因為鄭晉結盟,“七年,鄭與晉盟鄢陵。八年,楚莊王以鄭與晉盟,來伐。”

其實,鄭楚恩怨由來已久。僅鄭襄公繼位以來,“元年,楚怒鄭受宋賂縱華元,伐鄭”,“五年,楚复伐鄭”。鄭襄公元年、五年分別為楚莊王九年、十三年,而在《楚世家》當年兩條記錄卻與鄭國無關:“九年,相若敖氏……十三年,滅舒。 ”

司馬遷隱去了這兩次攻打鄭國。

每隔四、五年就敲打一次,鄭襄公被楚國打怕了,言辭卑微跪地求饒。所以,楚莊王駁回了群臣滅鄭訴求,「所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我們討伐不馴服的國君。如今鄭襄公已經臣服,還有什麼要求的呢?

對比楚莊王所說發現此時征伐,不以滅國占地為主,而是以打促和,結成聯盟鞏固自己的勢力。說完,楚莊王親自舉起軍旗,左右指揮軍隊,退後三十里駐紮下來,答應與鄭國講和。

“夏六月,晉救鄭,與楚戰”——六月,晉國前來救援鄭國,與楚國大戰。最終楚國獲得勝利,關鍵在於“鄭反助楚,大破晉軍於河上”——鄭國反而掉頭幫助楚國,在黃河岸邊聯手戰敗前來救援自己的晉軍。 “遂至衡雍而歸”——楚軍一直打到了晉國衡雍。

這次楚國獲勝根本在於楚莊王認清了局勢,如果滅了鄭國,或許會被鄭晉反殺。這印證了王孫滿所說“修德”,上天才會賜福。

楚莊王

圍困宋國與因誠罷兵

「二十年,圍宋,以殺楚使也」——二十年,楚莊王又包圍了宋國國都,因為宋國殺掉了楚國使臣。

“楚使過宋,宋前有仇,執楚使”,在《宋世家》解釋了原因,楚國使臣從宋國穿過,宋因與楚舊仇扣押了楚國使臣。

舊仇源於十年前,即楚莊王九年,宋文公四年,鄭國打敗了宋國,俘虜了宋國將軍華元。鄭國攻打宋國,據說楚國是幕後主使。

宋國、鄭國處於秦、晉、楚強國之間,像牆頭草一樣常「朝秦暮楚」。他們哪裡有資格恨別人?然而,宋文公卻吃了熊心豹子膽,報仇的後果很嚴重。

「圍宋五月,城中食盡,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從宋文公十六年九月到隔年二月,在長達五個月包圍中,宋都城內糧食吃盡,人們互換親骨肉而食,拆了人骨當柴燒。

危急時刻,「宋華元出告以情」——宋國將軍華元趁夜翻出城外向楚莊王透露了實情。

“莊王曰:‘君子哉!’遂罷兵去”——楚莊王稱讚華元,“此人是君子啊!”於是撤軍離去。

莊王曰:“誠哉言!我軍亦有二日糧!”以信故,遂罷兵去。 ——《史記·宋世家》

而在《宋世家》揭露了隱情,楚莊王不僅是因為華元誠實而撤軍,還重要的是楚軍也只剩下兩天的軍糧。也就是說再撐兩天,楚軍也會進入斷糧的境界,必然會軍心渙散。

宋楚之戰畢竟持續了五個月,也許楚軍「餘糧二日」帶有吹牛的成分,更何況晉國環伺周圍,虎視眈眈。楚軍一旦陷入戰爭泥沼,必將遭晉宋聯合攻擊。

從滅陳復國到與鄭、宋和解,楚莊王對局勢的清醒判斷,卻被司馬遷描述成一個重誠重信之人,而這些「義舉」大概是受王孫滿「修德」教育的結果。

楚莊王

重信然諾與義釋解揚

楚莊公重信然諾,司馬遷在《鄭世家》又補充了一段義釋解揚的故事。

「十一年,楚莊王伐宋,宋告急於晉」-鄭襄公十一年(即楚莊王二十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告難求援。

三年前,即鄭襄公八年(楚莊王十七年),楚軍打服了鄭國,鄭國反叛晉國而與楚國結盟。當時,晉軍曾前往救援反遭鄭楚聯手挫敗。 「十年,晉來伐鄭,以其反晉而親楚也」——鄭襄公十年,也就是時隔兩年,晉國又出兵報復鄭國。

對於這次楚國攻打宋國,晉景公打算出兵救援,但遭到大臣一致反對,畢竟與楚國開戰勝算不高。

於是晉國找到了一位壯士,是霍國人解揚,字子虎。 「誒楚,令宋毋降」——晉景公派解揚欺騙楚國,勸告宋國堅守毋降,以此拖垮楚軍。

“過鄭,鄭與楚親,乃執解揚而獻楚”——當解揚從鄭國穿越時,被鄭國逮捕了並獻給了楚莊王。當時,鄭與楚聯盟。

“楚王厚賜與約,使反其言,令宋趣降”——楚莊王重賞解揚並與他約定,讓他違反晉國命令催促宋國投降。 “三要乃許”——多次威脅下解揚勉強答應。

「於是楚登解揚樓車,令呼宋」-解揚登上了楚軍的樓車,向宋軍喊話。宋國被楚軍重重包圍,解揚要向宋軍喊話只能藉助楚國樓車。而鄭國逮捕並押送以及借助楚國樓車,這都是解揚的計畫。

“遂負楚約而致其晉君命”——登上樓車,解揚違背了與楚莊王的約定,勸說宋軍堅守待援。

“楚莊王大怒,將殺之。”

解揚曰:“君能製命為義,臣能承命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無隕。”——《史記·鄭世家》

解揚輕鬆說道:“國君制定命令是道義,臣子執行命令是信用。我接受命令執行任務,寧死也不會放棄。”

楚莊王反問:「你對我的信用又在哪裡呢?」「答應你就是為了完成任務。」「將死,顧謂楚軍曰:『為人臣無忘盡忠得死者』」——解揚將要受刑時,回頭對楚軍說:“做人臣的,不要忘記盡忠而死的人!”

在臣子勸諫後,楚莊王赦免了解揚。解揚回到晉國,晉景公授予他上卿。

楚莊王

結束語:

“二十三年,莊王卒,子共王審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591),楚莊王去世,其子共王審即位。

楚莊王赦免解揚好像對重信然諾之人的讚美。而孔子在讚美楚莊王賢德時,並未評價這件事的起因,也沒有評價陳靈公的是非。

在《左傳》中楚國君王被貶稱為“楚子”,而《楚世家》中歷任楚王均是野蠻、無賴的形象,而楚莊王則是唯一一個正面形象示人的國君。

司馬遷如此偏愛楚莊王,沉迷酒色被描述成韜光養晦,洞察局勢;每次征伐均有正當理由,而非“我蠻夷也”胡攪蠻纏;即使退兵也不輸陣勢,而是因為尊崇仁義、誠信……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