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雷是德雲社非常重要的演員,「德雲四公子」之一,綽號辮哥,人稱二爺。
張雲雷出生在天津這個區,曲藝之鄉名人輩出,老百姓都會說相聲。
張雲雷1992年出生於天津紅橋區。提起這個區,一些非天津地區的朋友可能不太了解。紅橋區是天津傳統市區之一,天津的發祥地三岔河口就位於這個區。最早的商業繁華地區估衣街也在紅橋區。區內還有後來成為華北地區小商品批發集散地的大胡同,當年乾隆非常喜歡的桃花堤。紅橋區名稱的得來是由於界內有一座橋叫大紅橋。
天津是曲藝之鄉,如果要在曲藝之鄉找一個核心,那一定是非紅橋區莫屬。紅橋區出的曲藝名人很多。郭德綱就是一個,還有天津時調泰斗級大師王毓寶,另外相聲大師馬三立也長時間居住在紅橋區估衣街一帶。上個世紀50年代著名的紅橋區曲藝團擁有楊少奎、張寶如、劉奎珍以及後來在早期德雲社表演過的劉文步。從這個陣容可以看出紅橋區在整個天津相聲版圖中佔有的重要地位。
張雲雷雖然9歲到北京學藝,但是家門口的氛圍對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很多其它地區的人說天津人每個人都會說相聲,如果再縮小一些更精準的範圍,應該是天津紅橋區的人都會說相聲。
這樣說並不是說這裡的每個人都像張雲雷一樣拜過師正經學過相聲,而是這裡的人大部分都有天生的說相聲的素質,張嘴就是包袱,舉手就是笑料。
相聲之所以被廣大百姓喜愛,就是因為它來自於生活。所有好的包袱肯定是生長在生活土壤中的。真正喜歡相聲的人肯定是樂觀、豁達的。真正的樂觀豁達不見得就是沒有愁事,相反可能不順心的事還很多,但能夠從容面對,能夠用良好的心態很好的化解問題。
就像天津紅橋區,這裡曾經是天津的發祥地,當年郭德綱工作過的紅山文化館所在的河北大街三條石一帶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不過後來隨著天津租界的設立,商業文化中心遷移,這裡風光不再,如今在天津各區裡面屬於綜合實力較弱的。
不過這裡的老百姓始終對生活抱著非常樂觀的態度,每天能吃上一頓純正的早點,去熱鬧的市場逛逛,幾個哥們一起打上半天六家(一種撲克拍的玩法),和關係好的鄰居天南海北暢聊,這就是生活全部的幸福。
有些其它地區的人說天津人沒理想。其實天津人真的不是沒理想,而是對生活有自己的體諒。尤其像紅橋區這樣的老城區,大多數好幾代的原住民,很多人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平平安安。每天按部就班過自己的日子,遇到煩心事就按自己的方法去排解。相聲和曲藝在當地非常受歡迎,這也是老百姓排解煩心事的最好方法;說上兩句幽默的話,更是表達情感的最佳通道。
所以這裡的老百姓對曲藝和相聲的喜愛是骨子裡的,而且相聲的感覺已經深入了血液之中。一張嘴、一舉手,相聲的包袱和味道就出來了。
張雲雷如今不僅是德雲社的台柱子,更是跨界在演唱等領域全面發展。就在前不久張雲雷也獲得了亞洲音樂盛典的「年度最具突破男歌手」的獎項。雖然有些人對張雲雷的發展有些看法,認為不夠專注,認為成績和實力並不成正比。但張雲雷的出現真的是把許多年輕觀眾吸引進了相聲園子,真的讓更多人了解了相聲這門藝術。
談到張雲雷,大部分知道他的家鄉人民還是非常支持的。用天津人的話,張雲雷是天津娃娃,天津人必須支持。
相聲的世界不是沒有悲傷和艱難,但是相聲傳遞的永遠都是快樂和輕鬆。這就是相聲的格局和哲學,也是每個人獲得幸福人生所需的格局和哲學。